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洪在我国文化史尤其是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著作丰赡,思想博杂,其本人期望能以文儒的形象为后世铭记,但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世人多将其作为道士接受,唐代及宋元时期开始有了文儒、非儒、道士的不同接受态度,明清承前之绪形成了多样化的接受格局并有交叉融合的趋势。对葛洪形象的接受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葛洪的接受态度,另一方面,葛洪形象接受史其实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缩影,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玄学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养生思想.玄学家在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中,通过对虚伪名教的批评和对生命本真的关注,使养生之风盛行一时,也影响到道教的发展.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神仙存在的论说,对得道成仙途径与方法的介绍,充满着玄学的清谈思辨和养生追求.本文将葛洪的道教思想放到与魏晋玄学的相互关系中来加以考察,以期展示葛洪通过借鉴魏晋玄学的养生思想推动了道教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许军  李瑞广 《南方论刊》2007,(4):92-92,91
葛洪的生态美学思想是在其道教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葛洪的生态美学充分反映在其神仙美学和生态伦理美学上。它们所展现的和谐共融的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之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中国隐逸传统的重要源头,它以象数的形式预测吉凶,为人生的进退提供行为指导,其《乾卦》《蛊卦》《遯卦》等的卦、爻辞,有着典型的隐逸思想;《易传》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周易》的隐逸思想。从儒、道比较的视野来看,《周易》的隐逸思想更多地具有儒家"时隐"特色与"家"内的眼光,与道家文明批判的立场上的"家"外眼光形成对比。将《周易》与儒家、道家的隐逸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揭示其隐逸思想的性质及其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志宏 《理论界》2010,(12):176-178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理论现象。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的"隐逸"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二者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体现在其"隐逸"理论中各有特点。道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儒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理论基础之上的。道隐与儒隐虽殊途,但都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論葛洪     
葛洪是我国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有名的道士,在道教史上、思想史上和科学史上全有他的地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如今我们提出葛洪思想中值得注意的几方面,供大家参考。葛洪实在是道教中的杂家,他是道士,  相似文献   

8.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相似文献   

9.
葛洪思想对《桃花源记》的影响陈立旭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他在魏晋社会动荡时期写下了被称之为魏晋神仙道教重要典籍的《抱朴子内外篇》。此书所反映的葛洪思想,对后世士大夫的观念有很大影响。陶渊明生于365年(正...  相似文献   

10.
隐逸作为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现象对古代文人在人格建构、生命价值、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根源则在于儒道两家对隐逸观念的建构,儒家以积极入世为思想根本,主张隐逸是隐以待命,是复出前的准备;道家以“无为”为宗旨,重视生命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基于这种隐逸观念,儒道分别对隐士形象作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