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我国动漫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概况,分析了高职动漫人才培养与市场在人才岗位需求上的差距,人才能力需求上的差距,以及动漫专业教学模式与行业生产实际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夏雪敏 《职业》2017,(32):65-66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形象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各高职院校迅猛发展.行业与企业要求形象设计人才不但要具数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较深厚的审美素养.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提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美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吴云兰 《职业》2012,(26):53-54
动漫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信息传递方式.动漫产业快速地发展起来,带来了商机,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熟练掌握动漫设计的基本知识,具有动漫艺术创作基本技能,能从事影视动漫创意及广告制作、动漫特技制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影视动漫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动漫的应用领域日益拓宽,除专业动漫公司以外,其他行业也越来越多地用到掌握动漫技术的人才.因此,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动漫后期生产制作人才缺口更大.而面对国内动漫人才缺口,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支持动漫人才的培养.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全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动漫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哈春浪 《职业》2012,(30):110-111
国内诸多大中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动漫设计及相关专业,有些高等院校还设立了硕士和博士点,以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动漫设计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且非艺术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如何搞好本专业的建设和提高教学水平,确立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合格的高职应用型动漫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阐述动漫专业的行业背景及现状,探索高职动漫教育良性发展道路,引用动漫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在分析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本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行业的不断跨界整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众多企业不仅面临着业务的升级,还面临着对人才的管理。高职院校作为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重要输入机构,当前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为此,高职院应顺应时代发展、行业需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水准,办出特色和实效。  相似文献   

7.
石岚 《职业》2016,(2):48-49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设置在教育层次上与工作岗位设置的层次有效对接.本文就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探讨针对行业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8.
郝继红  贾俊良  刘岩 《职业》2016,(14):88-89
为培养现代制造业需要的具备职业岗位必要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加工制造业生产全过程、具备一定的产品生产检验能力的数控技术专业实用性高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稳定的推动力,建立健全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优化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分析及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施斌 《职业》2018,(26):49-50
在中高职"2+3"一体化设计背景下,宁海县技工学校通过确立融入行业、对接岗位的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衔接、模块选择的课程体系,推行一体设计、分段培养的培养方式,探索技能学分、校本鉴定的评价体系,培养了一批航空专业高技能人才。本文重点介绍了中高职"2+3"一体化培养航空服务人才的实践成果:一是探索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机制;二是形成了"素质优秀、形象优雅"学生形象;三是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四是打响了学校的航空专业的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0.
夏孟娜 《职业》2017,(9):72-73
本文分析了高职本科一体化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现状,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特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化、一体化动漫专业课程体系的协同培育及师资建设问题等是影响高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的一系列关键因素.对高职本科动漫专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怎样进行有效衔接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供高职本科动漫专业一体化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谢华丽 《职业时空》2012,(11):18-20,23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在商务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该专业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面临诸多困境、难以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依托行业,通过建立虚拟商务公司开展实践教学,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求与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问题,满足了企业既需要具有商务和英语技能,又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和学生所做的调研发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衔接不紧密、定位不准确、课程不规范、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为此,结合行业背景及现状,设计了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理顺了中高职人才培养问题,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的紧密有效衔接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为其他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戴小妹 《职业》2017,(31):14-15
随着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已达成共识,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与关键,是中高职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由于中职与高职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不同,中高职之间的课程相互分离,缺乏有效的内涵式衔接,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目前应用数控专业的衔接现状,建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通信技术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加快培养模式的改革,对通信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相似文献   

15.
邓林 《职业》2014,(5):66-66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各专业有着不同的行业特征和企业实际需要。为真正实现高效的工学结合,高职港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区域水文特征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阐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分析中高职衔接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高职衔接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提出革新实践教学理念,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分层合理选取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统一制定标准,完善实践教材等策略,旨在为研究如何促进中高职衔接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周向军 《职业》2014,(21):76-77
本文力求把握教学资源库设计理论的前沿,以“共享”为目标,以“专业”为展现形式,体现职业特色,联合中职学校及相关企业设计并开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探索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及企业三者共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模式,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共享型专业资源库的共建、共用,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尹贵 《现代交际》2012,(2):223-224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仅仅关注GDP的增长,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文化发展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影视数码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行业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人才的稀缺。如今的情况是:行业急需实用型的专业人才,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就非常值得我们教育人士深思,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鉴于此种情况,在笔者担任的《数字短片联合创作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实训,把真实的商业项目(企业宣传片或者广告)引进课堂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整个项目的创作,从而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而积极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但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探索未来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与行业企业需要密切相关,但在教学改革中以一校之力调查到的"企业需求"是否真的有代表性?以一校一专业几十名教师之力设计课程,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而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就对我国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孙健  宰广旭  张国祥 《职业》2016,(21):92-93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现代产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关键。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以期为下一阶段扬州市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