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梅东伟 《东岳论丛》2019,40(8):105-112
《金瓶梅》着重身体欲望的书写,推崇肉身的美与力量,视身体为快乐之源,这种身体观是与儒家注重身心一体、以心为主的修身观念相背离的,透露出儒家修身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缘化甚至坍塌。以西门庆为代表的小说人物的无礼无仪、无所敬畏和从无省思的生命特质,正是这一社会思想状况在小说叙事中的形象表现。《金瓶梅》的身体书写与明代中后期士风、学风的演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民众尤其绅商阶层驰逐声色、"昧于治身"的生动写照,也映射了儒家修身观念坍塌的情势下,国家政治生活中官员群体性的道德堕落。  相似文献   

2.
身心、知行、内外、形上形下相贯通,构成了阳明思想的整体特征。阳明认为身心一体,心为主宰,身为功能,心之发用显现在身行,身行则是源于心之发用,心与身同处于一气连通的现实生活境域之中。"心-身-性-理"乃是一个通贯的整体,作为身、心和合而成的人,通过秉持性、理而成为天地万物的"宰者",此"宰者"对天地万物有一种不容已的道德责任感,致良知从根本上即出于这种"道德责任感",它是一种为"求自慊"的自然发动,丝毫不需要外力去推动。由知到行、由良知到致良知伴随着的是明明德和亲民,明明德属内,亲民属外,明明德是体,亲民是用,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讲的乃是做人的道理,修身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修身是指心性之存养、扩充,旨在使人生成为君子、大丈夫,最终实现性与天道的融合。其中,至善之心性是修身的根本所在,反求诸己是修身的内在要求,慎独、主敬是修身的涵养工夫。儒家的这一修身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与人文精神。面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儒家的修身传统能够给人以一种人文性关怀,使人的身心有所安顿、栖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儒家思想融入当下日常生活世界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个人之所以要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成为德性高尚的人,则是因为个人以德性的养成作为人的自我实现,以德性生命作为个人生存意义之所在."为仁由己"是孔子对"个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儒家对于个人成就德性生命和实现自我所指示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先秦儒家的心性思想将"心"析为三义,而"性"的范畴具有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中介性质.先秦儒家心性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围绕着人的本质问题,孟子和荀子提出了迥异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其症结有三一是"性"之定义的歧义;二是应以何者作为参照标准判定人性;三是圣人与凡人之"性"有无区别.围绕着如何实现或转化人之心性的问题,孟子以"尽心知性"论,荀子以心知"道"论作为答案.孟子言道德心以及内省自反,而荀子分疏了认知之心的感知与分析综合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中国古代总结性的哲学家,王夫之的思想中涵盖多重方面,而伦理观念则构成了其中的重要内容。从道德主体的层面看,伦理领域的思考首先关乎对自我的理解。道德自我内含多方面的规定,在本体论的层面,这种规定具体既非仅仅限于感性存在(身),也非单纯地呈现为内在意识(心),而是展开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统一的主体,"自我"以个体的生命存在为其形而上的前提,而身心之间的关系,亦具有某种体用的性质(身为心之体)。王夫之对身或生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直道"观贯穿于修身与为政,即修德、行仁(实行仁治)的目标之中,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对儒家而言,中正方大君子人格的根本性基础就是一个直--修身之直道,因而儒家的"修道"观,首修其"直".<中庸>"率性之谓道","直"在其中;朱子"直内而修身","立心以直也",是对儒家修身之直道的概括性说法.无直道即无公道与正道可言.由此,修身之直道与为政之直道二者相通,这种实践指向的逻辑通路之基点可以"动直则公,公则溥"一语概之.直-迣-果-简-行-义,则可作为一种判断是非之伦理感的扩充模式.  相似文献   

8.
杨少涵 《江淮论坛》2010,(4):70-75,175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之心的特点是外向性和逻辑分析性。对心之两种功能的不同侧重或取舍,是后世儒家孟荀之争和朱陆之辩的根源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店儒家简的人性论既非孟子以道德心立论的性善论,也非春秋典籍中"生之谓性"意义上的自然人性论,而是以情感和血气为内涵的情气人性论.郭店儒家简通过肯定人类"情气"之相同性而肯定人类具有共同人性,通过分析人人所具之真诚情感而肯定人类具有善良之情感"美情",而因有此"美情"之存在,遂使道德教育与人性之完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郭店儒简人性论实为春秋自然人性论到孟子性善论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也是理解孔子到孟子情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个人之所以要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成为德性高尚的人,则是因为个人以德性的养成作为人的自我实现,以德性生命作为个人生存意义之所在。“为仁由己”是孔子对“个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儒家对于个人成就德性生命和实现自我所指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游森 《天府新论》2022,(5):59-66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也就是说,个体在心体消沉、不显的情形下,单凭具身—知觉的经验不可能实现与他人共在伦理生活。这就意味着,身心空间虽然存在,但是却为主客二分格局,进而心体局限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如此,无论公的意识多么强烈,都无法构建起“人我”一体的世界图景。这威胁着儒家工夫论所依循的德性的实践意义。程朱所提供的显仁之法——“公而以人体之则为仁”,从“人体之”的具身的道德实践理解,充分显示了由工夫所构建的身体现象的统一性,及以之奠立公共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分"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核心之义为等级意义上的"区分、辨别",此种意义上的"分"本质上为人伦之"分"."分"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贯穿于儒家人性理论中,先秦儒家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实际上是立足于"分"而展开的.这种思考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其一,"分"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本源,儒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分"对于人的存在的本源性意义;其二,"分"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之解释,儒家认为,只有"分"才能恰当地解释人的生存方式,也才能将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其三,"分"是人的自然欲求之安顿.对人伦之"分"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先秦儒家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仁"与"孝",相通互补,几囊括人类全部美德,同为儒家伦理思想之本源。故此,施仁行孝,非特为百姓做人之最高标准,亦帝王治国,维系家国和谐之重要保证也!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始祖,舜帝一生,始终践行个人身心道德之"诚"、家庭道德之"孝"及社会道德之"仁";最大限度地维系了家国和谐,予继踵者和百姓万民以无尽教益。  相似文献   

14.
儒家突出修身对从政的基础性作用。孔子强调"习"之重要,孟子以"性善"言人之为人的道德属性,明确人天生具备自我生发礼义规范的可能,荀子以"性恶"论人天生生理属性的危害,凸显后天学习与实践而成就礼义法度的必要。与此相应儒家修身有着两个根本向度的路径与方法:存养与学习。孔子虽主张"为仁由己",却更突出学与习的价值,而孟子则进而强调存心养性,荀子则突出礼义法度学习。这些思想不但从深层的人的类本质的探查启示着当下政治贪腐行为的治理,廉政自律有其可能与必要,而且予廉政自律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重要的路径性引导。  相似文献   

15.
一贯的认识论研究带来了身心割裂的负面后果及个体生存角度所蕴含的身心统一的和谐状态;通过对比西方传统中的身心二元和中国传统中的身心一如,明确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动、完整恰在于身心一如基础上心之于身的主宰,进而揭示出人的精神超越之可能的条件,为在现代社会仍能延续中国几千年来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找到内在的根据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王永平 《北方论丛》2007,(6):101-105
和谐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必须热爱自然,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有节制地开发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爱人",由爱亲人扩展至爱一切同类,要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与身的关系上,儒家肯定人的正当欲求,但他又强调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受内心道德情感的节制,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儒家和谐思想是在肯定个体存在价值的前提下,追求多元融合,反对同而不和。  相似文献   

17.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合一)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为此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可以说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以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人被宣称为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就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人类道德发展的理想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人类的真正财富就在于人性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人自我实现的起始点--人的本质 人首先通过劳动实践"生产"和奠定了自我实现的基石.而这一基石正是人超越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是人之补充与融合:厘清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程志华  王耕 《河北学刊》2014,(3):171-174
"治身"与"治世"是先秦儒家道德理论所包含的两个指向,分别针对的是"对己"和"对国"。先秦儒家主张以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伦理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由每个人的道德提升推演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从而能够不依靠法律和暴力机构而实现社会大同。这种理论的初衷是好的,但其中所隐含的容易被他人利用的因子,最终导致了其道德理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