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峰 《兰州学刊》2008,(2):132-135
明清时期,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市镇生成一种自然演进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发展形态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小手工工业基础之上,是一种原生型城市化。近代以来,市镇也面临着向近代化的转型。由于一些原因,近代市镇没能够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大多成为了依附于大城市的城镇。中国的城市化没有选择市镇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近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镇是经济发展的载体 ,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我国经济二元结构明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 ,边远地区与城市差距过大 ,严重地妨碍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 ,推进边远地区工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 ,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 ,从而促使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业人口从农业分离出来后往哪里居住就业?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方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至今我们还未得到清醒的认识。50年代,实 行的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60年代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方针;70年代实行的是抑制城市化战略,严格控制农民进城,还将几千万城市人口赶下乡;80年代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近年来又调整为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然而几千万民工涌入城市,使这一方针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似乎又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人口迁移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成为主导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最主要的趋势,而城市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口在不同空间区位上的重新聚集和分布,即城镇体系中规模结构的变化。分析人口迁移对城市规模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只是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优化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华北地区市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经济合理健康的发展。其市镇经济发展的薄弱,没有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条件,遏制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城乡二元化的两极发展,造成农村和城市的对立,其对近代化进程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来稿摘编     
走“组团式”城市化道路 陈李强撰文就我国乡村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指出,我国的城市化必须遵循区域经济规律,走“组团式”城市化道路,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城市系统。即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建设中心城市或城区,在周边区位较优的地点建设卫星城镇,形成“一心多点”梯度化的城镇群体,形成合理的聚集规模,防止聚集不够或过度所带来的不经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全面振兴。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具有聚集和分散规律。非农产业只有聚集,才能改善企业的外部环  相似文献   

8.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代江苏市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与“镇”合称“市镇”,都是指一般的商业聚落,它们是农村商品集散的中心和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大抵“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一般而言,镇的商业地位较市重要,上可为县,下可为市;市也可发展成镇。在历史上,江苏的市镇曾经显赫一时,有过一段值得炫耀的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与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散、单调、落后的农民居民点逐渐为近代化的、职能较为健全而且相对集中的城镇居民点所代替,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和发展,成为近代全国市镇化水平十分突出的省份之一。应该说,深入研究近代江苏的市镇化很有意义,因为它是今天城镇化的历史起点,对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走健康和谐城镇化道路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导战略。城镇化既包括城镇空间的扩展,也包括城镇人口的相应增加,城镇空间的扩展和城镇人口规模保持一致性是健康城镇化的基础。但是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是,我国城镇空间的扩展速度远远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已大大高于合理水平;城镇体系不合理导致人口分布不合理,形成大城市由于人口过度集聚而导致严重的“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不足,规模效益低下。在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走健康城镇化道路,必须要从过去注重城市硬件到注重城市软件,从注重空间扩张转移到注重人口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功能区规划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和谐的城镇化理念和实践促进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本的高低,关系到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它对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更为重要。我省的县(市)乡镇行政区划如何?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管理的需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此,本文将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探讨出既符合我省实际,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管理需要的县(市)乡镇行政区划规模。一、我省县(市)乡镇行政区划现状 1.县(市)乡镇区划规模小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农村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是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两型家庭、两型农业,建设县域生态田园城镇体系,创新农村资源与环境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绿色补贴机制、物业化管理机制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的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疆城镇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城镇化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并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发展而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城镇化道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新疆解放以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通过对重要资源的开发,重点项目的配置,有计划地从内地迁入(包括成建制企业)大批劳动者和驻疆人民解放军执行屯垦戌边任务,一部分进入城镇从事各项生产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二是区内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地域内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村小城镇区域布局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疆农村小城镇规模与分布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新疆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迅猛发展 ,成就显著 ,城镇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明显增强。新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初具规模 ,在某些方面甚至已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除了镇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外 ,镇区以外的农村社区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下面 ,我们对新疆农村小城镇的规模与分布特征作一具体描述。(一 )新疆农村小城镇镇区规模分析1 .小城镇镇区人口聚集规模分析。据统计 ,新疆建制镇镇区总人口为 3 3 3万人 ,占小城镇人口总数的 1 8% ,其中非农业…  相似文献   

15.
李秋红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36-141
我国正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一过程虽然受制度和体制的约束越来越少,但却受当前经济发展乃至经济波动的制约.这方面的制约突出地表现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即大量的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的发展所能容纳的就业量之间的矛盾.从实现农业内部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双增长、重视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发展两方面实现就业容量的扩张,通过经济的增长实现就业的增长,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学界、经济学界、社会学界、建筑学界和自然辩证法学界、国土经济学界、农业经济学界以及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如城市规划局、城乡环保部等在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时,都从不同角度,探索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问题,城镇建设问题,工农业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力的安排问题。如何发挥我国中小城市的作用?我国农村集镇的建设模式如何?如何解决我国绝大多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这样一些相互交错的综合性问题,相关的学科有必要继续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讨,冀能得出明确的一致性结论,以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推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拟在山东省威海市和烟台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城 发展与 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城镇发展与建设中有不少现实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包括 :城镇的载体规模与支撑能力 ,城镇化与农业人口非农化 ,城镇的特色性与城市的国际性 ,城镇的发展规模与等级以及城镇的建设发展与经营管理。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 ,提高城镇化水平 ,必须将各方面结合起来 ,放在同等地位 ,给予同等对待 ,实行统一规划 ,采取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口转移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就地的小城镇转移,即“离土不离乡”,不仅对城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特色。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90%以上的人口被困居在农村,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即便有少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由于工业落后,城市亦吸收不了众多的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了较多的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市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来,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市管县”体制的实施,我国市镇人口有大幅度的增加,其总量由1980年的19140万猛增到1985年的38244万,其比重由1981年的20.2%上升到1985年的36.59%。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应优先解决“三保”问题,积极构建以“三支柱、多层次”为模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使“农保”与“城保”协调发展,相互对接,为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抓好城市的建设和布局,使城市化优向发展,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这是对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再度申述。这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