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片马事件到班洪事件--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国缅友好关系是主流,近代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后,由于英国的侵略,边界问题突出了出米,出现了中缅边界北段、中段、南段的问题,并诱发了片马事件、班洪事件.片马、班洪事件表明了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1960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友好条约和边界条约,圆满地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2.
1917年7月,驻防类乌齐的川边军队抓获了两名越界刈草的藏军并予杀害,引起藏军大举进攻,川边数县相继失陷。后在英国副领事的“调停”下,双方停战议和。中英两国随即在北京展开新一轮西藏问题交涉,而边军的失败使得北京政府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让中国政府对川边地区的治理更加困难,并引发了国人对康藏问题更密切的关注和对“五族共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这次康藏纠纷为考察中心,探讨当时的北京政府,四川、川边、西藏等地方当局以及英印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进而分析近代中国在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涉,寻求重新整合以前的藩属和土司领地,以组成一个真正“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 ,随着沙俄侵略的加剧 ,呼伦贝尔边界问题日益突出。中俄双方就边界事务问题进行了几次接触 ;光绪十二年 (1886年 ) ,中俄东段边界重勘 ,召开岩杵河会议 ,着重处理吉林边界纠纷事件 ;宣统三年 (1911年 ) ,中俄东界第二次重勘 ,召开齐齐哈尔会议 ,处理黑龙江呼伦贝尔陆路界线的划定问题 ,最终签订《满洲里界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宋小濂作为地方官员 ,参与了呼伦贝尔边界勘察及边界交涉全过程 ,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是一位较为杰出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中外首次商标问题谈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2年以前,中英两国在对商标的认知和商标法律制度的建构上,差距十分明显。20世纪之初,随着中西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中英商民之间的商标纠纷问题凸显。为使英国在华商民的商标权利通过条约的形式得以固定,在1902年的商约谈判中,中英之间就商标问题进行了谈判,本次谈判留下了两次重要的会议记录。此为近代中外首次关于商标问题的谈判,而这次谈判中双方就商标问题所达成的部分条款,对中英两国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英国方面而言,通过条约使中国按英国的要求建立商标法律制度,以将中国纳入业已形成的国际商标法律体系,有利于英国长期占领中国市场及维持竞争优势;就中国而言,中外关于商标问题的首次谈判,对中国近代的商标立法,商标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商标观念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商标法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商标法律制度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丁兆东 《理论界》2007,126(6):202-20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议会于1942年派遣访华团,代表英国三大政党,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友好访问。议会上下两院联合派遣访问团出国访问,这在英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英两国关系的状况,此次访问团访华,在中英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11,(2):204-218
明清朝廷与琉球中山国的往来有500多年历史,早就存在传统边界。明代福建省已经在管理钓鱼岛列屿。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钓鱼岛列屿划归台湾府管辖。康熙五十九年徐葆光等人出使琉球,与琉球方面的官员及学者谈及琉球领土问题,后综合双方的意见,出版了《中山传信录》一书,这本书既确定了琉球国的范围,也划定了清朝与琉球的边界。按照这一边界,钓鱼岛列屿属于中国所有。甲午战争失利后,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因而失去对台湾省管理的钓鱼岛列屿的管理权。日本二战失败后,钓鱼岛列屿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  相似文献   

7.
1988年以来的中缅经济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以来中缅经济合作取得了全面、稳定的发展,作者介绍了中缅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全面、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中缅经济合作的前景。作者认为,尽管中缅经济合作的一些制约性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但有利因素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中缅经济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在21世纪头10年的后6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澳门界务交涉的由来1887年《中葡条件》拟订期间,围绕澳门划界问题,中葡双方曾有过激烈斗争。葡人与英国人赫德、金登干相勾结,擅自在条件中“永驻管理澳门”一款后面,加进了“及属澳之地”等字,为以后借口划定“属地”,任意扩占我国领土埋下伏笔。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徵等人察觉到葡萄牙人的阴谋,主张首先划定澳门界址,才能与葡萄牙签约。为此,他们多方搜集澳门界址资料,作为交涉时的依据。1887年9月间。吴大徵带领几名高级官员前往澳门附近调查界址变化情况,发现澳门界址比较复杂,“有葡人原租之界…  相似文献   

9.
1928年12月中葡两国政府在南京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前,澳门界务问题一如清朝末年,是民国初期中葡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清朝末年的澳门界务问题多有学者论及,但对民初中葡有关澳门界务交涉的历史进程及特点,论及者则略嫌不足。本文主要根据手头现有的档案资料,就浅见所及,对民初中葡有关澳门界务的交涉作一初步探讨。由于1887年签订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未划定澳门界址,葡人送乘此机会,积极向澳门四周中国领土扩张,使中葡在领土领海问题上纷争频起。为解决澳门界址问题,清宣统元年(1909),中葡双方在香港举行了勘界谈判。葡…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了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围绕修筑中印公路问题就“西藏问题”展开的交涉。抗战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试图以修筑中印公路为契机,加强对西藏地方主权统辖。英国政府为维持其在西藏的势力范围和影响竭力阻挠公路的修筑,并企图以所谓西藏地位问题与筑路计划挂钩。同时,英国还唆使西藏噶厦干扰中印驮运线的开通。英国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中印公路计划的流产,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地方实践与资本城市的城市扩张模式并存,建设新型城镇化国家决策的提出其实是自下而上的决策升华。新型城镇化国家决策中"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政策要点包含深刻意义,"划定城市边界"既是对城市扩张的叫停,又是对城乡互动的促动。当下城市成为汇聚区域内群体认同的"地方",而对城市地方性传统的集体自觉构成了文化城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近代,英国在中国先后非法建立了15个邮局,从1885年起中英两国就撤销这些邮局展开交涉,但直到华盛顿会议通过撤销客邮案,英国才于1922年11月30日撤销其中的12个,另外3个在1955年撤销。综合运用有关中英文资料,揭示了英国在华邮局撤销的这一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42-151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将大规模钢铁工业建设计划纳入议事日程,同时,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促使其加大对华铁矿资源的掠夺,加之"一战"后,国际铁矿石价格暴涨,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推动北京政府加强了国内铁矿资源管理。1914年11月,"铁矿国有策"正式颁布。然而,囿于民初中国民间土铁业广泛存在的社会现实,加上日本政府的极力抵制,"铁矿国有策"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并最终被迫废止。该政策的遭遇,暴露出北京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反映出民初北京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美好理想与囿于内外交困的残酷现实而无所作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英国能够率先进入工业社会,而拥有灿烂中古文明的中国却不能,一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也是国外史学界所探讨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天津师大历史系教授侯建新先生从农民个人力量增长的角度来论述中古晚期英国社会变革的动力,认为中古以来中英两国农民私有产权与劳动生产率发展变化的巨大差异是两国近代历史发展大分岔的基本原因,给人以不少启发。侯先生在考察中古晚期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的表现中,着重考察了英国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它是农民个人力量增长的重要指标与…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隆时期,英国的马夏尔尼使团借贺寿的名义拜访乾隆皇帝,并同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进行外交上的往来,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中英两国之间最有影响的外交事件。当时中英两国的外交政策和意图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反映。因此,要了解十八世纪下半叶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两国历史的影响,就有必要研究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活动。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结果上,人们一向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该使团访华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有的人认为该使团的访华是成功的。此外,马戛尔尼使团如果是失败的,那么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随着中缅通道在中国战略物资输入中地位的日渐凸显,为维系此一运输要道,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对缅官方和社会各界的交往互动,增进了双方的友好与合作。缅甸当时是英属殖民地,中缅之间的交流是在英国的掌控和认可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在自身面临巨大作战压力的情况下,也甚为重视印缅等国的独立运动,对这些国家争取自治或独立的斗争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支持,采取了切合不同国家实际的立场和策略,体现了大国的胸怀。印缅等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战后发展道路上呈现出一些二十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共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缅甸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呈现出更加灵活、务实的特点,中国在缅甸的竞争压力随之增大,中缅关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是历史友谊深厚的中缅双方对彼此有着重大战略利益诉求,美西大国、印度等国对中缅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中缅的友好关系将能继续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一国拓展和确定其疆域边界的依据深刻影响着一国宪法体制对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当代中国根据历史传承"天下观",形成了统一中华民族认同,并以此人群范围划定了国家的地理疆域。中国历史上,"天下"和"国家"常在同一意义上被混同使用;但"天下"并不以既定地理疆域为界,它随儒家文化的辐射范围扩展,并随之将国家权力贯彻到所辐射的范围之内。这种国家权力结构形式的构建逻辑是教化。故此,"天下"在疆域边界的扩展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授权模式,这是我国当代选择单一制的历史基因。  相似文献   

19.
海洋划界正逐渐发展成主要涉及划定单一海洋边界,同时包括领海划界、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或渔区划界。单一海洋划界与划定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单一海洋边界相对应,它是在克服传统上分别海洋划界模式的弊端并适应新的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理念渊源于划定单一通用海洋边界的早期实践。单一海洋划界发展迅猛但尚未成为一种法律义务,且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海洋划界史密不可分,是后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访英团是1943年国民政府应英国政府之邀,为答聘1942年秋天英国议会代表团来华访问之情而派遣的访英代表团。英国政府对中国访英团的访问做了精心的安排和热情的接待。访英期间,中国访英团向英国社会传递中国友谊的同时,也对战时英国的议会政治、经济统制、社会动员、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回国后,访英团通过报告演讲、著作发表等形式积极向国人介绍和宣传战时英国社会。战时中英代表团的互访,不仅对增进中英两国人民友谊和互信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战后中英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