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科技文化学术史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堂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Cyborg)理念成为当代重要的一股人文思潮,影响并遍及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哈拉维思想体系围绕着“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人类生存的限定和技术框架.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文章从哈拉维赛博格虚拟的人文困惑、哈拉维赛博格之延续人类生命两个方面探讨哈拉维赛博格的人文理念,问切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章  铸, 吴志坚(1.5)马克思与当代性笔谈以科学的理论态度研究“当代性”问题……………………孙伯■( 2.5)马克思之思的当代性言说……………………张一兵(2.8)“回到事情本身”之真境……………………吴  静(2.10)“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仰海峰(2.12)现代性与同谋关系……………………臧佩洪(2.14)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三种模式………………唐正东(2.16)运用经典理论寻找权变…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继金圣叹之后,把中国古代典型理论推向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张竹坡对于典型理论的贡献有以下六个方面:(1)第一次使用了“典型”这个概念,并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给予了充分的认识;(2)为“典型”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内容;(3)充分揭示了“环境”对于典型的意义;(4)把“典型”看作形成发展的过程;(5)提出了一整套人物设置理论;(6)提出了“于一个人心中生一个人情理”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4.
e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无不给人以震撼。随着时代的前进,赛博空间的到来,麦克卢汉的预言一个个成了现实。他的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终于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5.
对《手机》等几部作品及衍生现象分析:在消费社会,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娱乐至死和利润至上为目标,对个人生活全面入侵与殖民,大众文化的狂欢解构私人生活的神圣平静与不可侵犯;以电脑为表征的高科技和信息社会,通过赛博空间无孔不入地对人产生巨大深远影响,全面控制的社会正在形成。无论严守一、费墨,还是我们,日益受到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革命和“伊托邦”(E—topia)控制,《手机》等作品的未来学视域和赛博空间关于人与世界、科技、媒体的审视,无疑使人获得形而上的哲思。  相似文献   

6.
赛博空间是一个人造的空间,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化时代的产物。数字劳动是在赛博空间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劳动形式,正如马克思描绘的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异化那样,赛博空间数字劳动也存在严重的异化。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既涵盖赛博无产阶级与自己的数字成果、劳动行为、类本质的异化,也包含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异化不应该是人类永恒的命运,人类需要彻底扬弃资本主义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因此,我们需要展开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建构人类数字命运共同体,树立“数字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范缜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评介陈建清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阳舜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我国古代反佛斗争的勇士,杰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抓住佛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神灭论”思想。范缜对佛教“神不灭”的批判和对“神...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传媒时代和文化数字化的语境下,当代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与文艺美学的焦点转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多维“空间”,尤其是主导性的赛博空间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多元、开放、流变的特征,与后结构主义一些重要概念相契合,其中有“20世纪最重要的空间哲学家”之誉的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美学思想具有特殊的价值。他和加塔利所创造的“千高原”、“块茎”、“褶子”等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的后现代理论空间、互文性空间、赛博空间和新巴洛克美学空间,从而对拓展和建构当代文论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的人的本质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人的本质模式,通常忽视对女性本质的探讨.女权主义对此提出批判,并对女性本质进行探究.在赛博格社会,哈拉维怀疑、批判女性本质,主张赛博格打破传统二元论、模糊性别界限,人人都是赛博格.但哈拉维忽略了另一种可能:赛博格技术的介入将建构女性本质,为女性本质的展开和实现提供可能.在赛博格社会,劳动将成为女性本质,成为女性获得生存、地位和发展的最后堡垒.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ambiguity)、动态性(dynamic)、可塑性(plasticity)这三个术语最能概括维尔比夫人的语言意义特性理论。模糊性是语言意义的内在特性,持续进行的“翻译—解释”活动赋予语言意义动态性,可塑性则是语言意义对具体语境的“适应”,是维尔比夫人“对话”思想和生物视角的体现。本文探讨了维尔比夫人意义理论的三个特性,凸显了意义与语境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其意义特性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思想,提出“劳动分工充分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命题。主要贡献:(1)完善自给自足最优产出的理论基准模型,阐明超越温饱迈向富裕必须走分工发展之路;(2)构建基于分工发展的共同富裕程度演化模型,阐明劳动分工充分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阐明分工充分发展对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澍军等著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是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第一部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下简称“思教载体”)这一课题的专门性著作。纵览全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一、理论内容的创新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一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专项课题,对思教载体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科学…  相似文献   

14.
麦克卢汉首创"地球村"的概念,他把地球村分为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地球村理论的确立是全球化思想的萌芽,对全球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地球村理论来探讨麦克卢汉的全球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美国汉学界关于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艾朗诺(Ronald Egan)、卜寿珊(Susan Bush)、许龙(XU Long)、包弼德(Peter Bol)从书论、画论与文论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书论研究集中于书法展现个性、风格多样化、书法“无法”以及“书与道俱”等思想;画论研究关注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形神兼备、胸有成竹等主张;文论研究则重点阐述苏轼的文学思想、文艺批评和创作理论。美国汉学家们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结合个人学术兴趣,择取独特维度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予以观照。研究往往突破艺术领域,在历史、哲学、政治等更为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评判,视角新颖、结论合理,体现出较为宏阔的学术视野。虽某些理解略显偏颇,但瑕不掩瑜,仍可为国内学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关于赛博空间体现与非体现的争论.探究了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的哲学基础,认为现象学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赛博空间的体现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平台.揭示了技术与体现的关系,提出了技术与体现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体现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本质条件,另一方面,技术也纠正或增强了身体的知觉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作为对自然、现实的组成和结构的本体性研究,其理论特点之一是与“形”的内在关系。“形”(ειδοζ)作为“理念”(ιδεα)的显现,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语词,并作为“善”的表现而成为伦理学、政治学的基础。以考察形而上学与“形”的初始关系,梳理形而上学发展与“形”概念演变关系(“形”在形而上学史发展中的概念层次有“相”“形式”“观念”“概念”等)为线索,归纳形而上学与“形”的内在关系特点,得出:形而上学与“形”关系的奥秘在于人的理论观点。以此分析,拟提供一种对于形而上学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最大最小化原则:功利主义和公平的社会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学术上,“公平”这一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如何对人的行为进行描述。而一旦涉及到对“公平”含义的理解,则表现得相当复杂。论文着重阐述的是罗尔斯(Rawls)、穆勒、哈萨尼(John Hansanyi)以及宾默(Ken Binmore)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公平正义原则;穆勒对罗尔斯的两个原则、哈萨尼对罗尔斯的平均主义(最大最小化原则)提出了质疑,而宾默则通过在公平社会契约形成的过程中引入“生存博弈”和“道德博弈”的概念,并通过引入“移情偏好”这一分析工具,重塑了一个可以判断“平均主义”和“功利主义”并非永不相容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9.
(1)“两手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富含深刻哲理。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首先是我国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国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观念模式;应当成为人们尤其是领导者的思维方式。(2)“两手抓”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但其价值取向侧重点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要硬起来。蕴含了深刻辩证法精神,是纯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范例和实践结晶。(3)“两手抓”具有厚重的唯物史观底蕴。依据经济运动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经济问题最终要靠经济办法解决,思想文化发展也只能靠自身建设。近些年来我们理论思维的主要教训之一,即是以两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关系淹没了精神文明的自身建设。(4)社会愈走向高级阶段,思想道德文化的功能愈大;其能动作用是一种历史性的不断递增过程;从长远观点看问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决定性因素。(5)“两手抓”说到底是党和国家如何运用国家职能、带领人民推动社会发展问题。坚持两手抓,充分运用国家职能,要做到“全、实、紧、硬”。(6)“两手抓”标志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成功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思维逻辑,植根于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晏阳初是“乡村建设派”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在乡村建设派众多的“乡建”主张中,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最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主要包括(一)乡村建设的使命:“民族再造”;(二)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乡村建设的方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乡村建设的步骤:调查、实验和推广;(五)乡村建设关键:农民化等五个方面。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