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铁路既有线施工条件下,车务系统如何确保非正常行车的运输组织安全,是铁路运输工作的一项重要议题。在分析既有线施工对车务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施工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和货运组织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从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和落实非正常行车下的安全监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铁路工业站是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集散地。考察分析铁路工业站行车安全状况,足以反映工业站运输安全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工业站行车事故原因的分析,制订相应对策,确保行车作业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安全对策与我国建设高速铁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产物,正以逐渐成熟的技术、较快的发展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安全问题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本文结合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新形势,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高速铁路行车安全对策及其对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启示,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增强安全关键系统的高可信能力,在分析高可信保障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高可信软件架构。该架构采用时空分离思想、虚拟机技术,为基于MLS的嵌入式安全关键系统提供了一种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该架构,研究了多层次的安全和防危策略管理方法、信息流控制机制、可信软件的评估和认证方法,为安全关键嵌入式系统提供可认证的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初期,由于铁路员工安全意识淡薄,铁路运输设施陈旧失修,加上敌特分子蓄意破坏,铁路运输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严峻.为保障铁路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党和政府积极开展铁路运输的安全治理工作.筹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构,组建行车安全通讯网,围绕铁路安全责任制颁布系列铁路运输安全规制.同时,发动人民群众组建护路队伍,广泛开展铁路员工安全教育,并施行运输安全奖惩和安全竞赛.经过不懈努力,至1957年中国铁路运输事故的高发态势得到遏止,新中国铁路运输安全治理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我国铁路运输安全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铁路机车运用状态实时监测系统将机车的运行信息、故障信息及机车的参数信息通过远程移动通信技术直接传输到地面监测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铁路地面无法实时采集机车数据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对机车的远程实时监测。利用电子地图技术实现对运行机车自动跟踪、定位、轨迹实时显示;采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思想对实时故障进行诊断处理、指导司机操作,确保行车安全;对机车参数信息进行存储、分析、;12总,为机车操纵人员和维修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状态修提供原始数据。主要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各模块的设计思想,可以为其他远程监测系统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铁路安全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是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铁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并以此推进铁路安全的法制化建设,对于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据此,分析了我国铁路安全工作的形势和铁路安全法制建设的现状,就推进铁路安全法制化建设的若干重点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加快铁路法制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铁路交通灾害致灾管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造成铁路交通灾害的人、车、环境、管理四大因素中的管理因素的专门分析,为铁路运输安全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提高铁路安全运输水平提供一条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造成铁路交通灾害的人、车、环境、管理四大因素中的管理因素的专门分析,为铁路运输安全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提高铁路安全运输水平提供一条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区域石油短缺事件,提出基于突变理论的石油安全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结合石油自身供需状况、社会经济扰动因素、能源政策调控效应和外部环境突变效应等4个方面的关键要素,构建区域石油安全系统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信息熵方法确定指标的重要性排序,结合突变理论中的突变级数法,设计区域石油安全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2007-2015年数据为样本,对该地区石油安全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石油安全系统较不稳定,在2011年和2014年出现两次拐点,这两年的区域安全状态值均低于0.8,特别是在2014年下滑至0.758 1.分析重庆地区石油安全系统发生突变的关键诱因,可以为其他地区防范石油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事故查询系统数据统计显示,2000—2013年上,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3015起,死亡人数共计86685人。在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我国应加强重点省市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工矿企业安全生产治理,强化道路交通事故监管治理,加强工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治理,重视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重视铁路道口安全管理,注重航空交通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美国采取多机构多层面管理模式,设有专门的团队,团队之间分工明确,交流充分。欧盟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避免了对连续过程的分割,注重风险的源头管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进口食品风险分析体系健全,目的明确,程序清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分析原则,在协调各国风险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形成了风险分析的氛围,但尚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完善风险交流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施工工程与新线建设工程相比具有的特点是:连续的工程施工流程被分割、分散;工程施工不能对已建立的设施和设备造成伤害;受到客流及货流等人为影响因素多。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的高风险性。根据安全管理理论及人-机-环系统工程理论,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有人员因素、设备材料因素、环境因素、安全管理因素等。分析安全影响因素可以建立安全预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人-装备-环境-管理”的角度可以对影响高铁安全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装备、环境、管理”各因素与高铁安全之间既存在直接关系,又存在间接关系。一方面,人、装备、环境、管理(安全监督除外)各因素会通过直接作用促进高铁的安全;另一方面装备、环境、管理中各因素会通过间接作用促进高铁安全。此外,“人、装备、环境、管理”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管理与环境因素会对人的因素产生正向影响,同时管理因素对装备和环境因素也会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安全文化管理是高风险生产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从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构思、概念测量、评价技术和实施模式四个研究议题入手,分析和评述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研究的基本现状和进展,指出了国内相关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国内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安全始终是交通运输生产的主题.本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事故与安全管理的特点,以安全工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交通运输事故的机理模型,从理论层面推导出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应从改进管理做起的结论.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加强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部分措施: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行业管理;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安全始终是交通运输生产的主题。本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事故与安全管理的特点,以安全工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交通运输事故的机理模型,从理论层面推导出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应从改进管理做起的结论。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加强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部分措施: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行业管理;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建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体系,并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核能利用是一把双刃剑。一系列核安全事故警示我们:中国核安全立法势在必行。我国核安全法应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的立法指导思想,其体系内容应该包括审批管理制度、常规运行管理制度、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核安全信息发布制度、核安全事故处置制度、核安全事故责任承担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事故查询系统显示,2000年-2013年上半年,甘肃省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88起,死亡2 708人.2000年-2004年,甘肃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有所下降.甘肃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多的市是:兰州市、白银市、平凉市、陇南市、定西市、张掖市.甘肃省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是道路交通事故和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甘肃省应加强兰州市、白银市、平凉市等重点区域安全生产监管,强化道路交通事故监管治理,加强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重视工程企业安全生产和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