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与绘画超越艺术界限走向融合的过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庞大而绵延.诗画关系从汉朝的发生发展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其交融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而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表层至深层,是一个全面融合、递进层深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屈辱·反省·觉醒──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更新与发展沈嘉荣中华民族在古代历史上,尤其是汉唐,是享尽荣耀的民族;但进入近代,又是历尽磨难,备受屈辱的民族。屈辱,引起反省,反省促进觉醒。这种反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层到深层,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交际双方借助言语编码,通过信道传输,由对方解码反馈,如此往复,言语组织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话语链。这一条话语键的表层,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而深层,则是隐性的话语含义。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是一连串的暗示,听话人得从这些暗示中构拟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图,这些暗示或隐或显.各不相同。”(《语言学概论》)这种暗示.我们可称其为言语交际中的心理走向诱导,它对解码反馈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的形成和把握,对言语交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聆听对方话语时,受话者的知觉反应处在…  相似文献   

4.
从偏蹇之难到偃蹇之美──《离骚》篇名与楚辞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骚》之名,并不是如传统说法所言,是遭遇忧愁之义,而是指遭遇蹇难,这 是它的第一层含义。骚字是楚地方言,指的是蹇难。骚蹇还有扰动不静之义,是由蹇字的原型 引伸出来的第二层含义。蹇指跛足,这是它的原型,也是它的第三层合义。《离骚》之名的三层 含义所形成的语义场,成为这篇作品的三重旋律。屈原经常用偃蹇一词来表现低昂起伏的美好 事物,使它的所指对象经历了由病态到常态,由丑陋到美丽的转变。到了汉代辞赋中,偃蹇所 表现的屈曲之美成为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崇尚。  相似文献   

5.
谈到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现今的论者多瞩目于80年代以来的阶段.对20世纪前期,即世纪初到40年代或语焉未详.或略而不提.未能作深入的追问与考查。我们认为,本世纪前期,由王国维和蔡元培开创的古典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经由宗白华、朱光潜和邓以蛰等人的深钻勤研.成为80年代以后整体通观美学史之所以可能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美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以及民族特点.还是具体时代、不同门类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基于他们的邑勉努力,才臻至今天的理论高度。回顾美学史的世纪行程,视界必须涵盖这一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与中国传统治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方法论的建构中,胡适把杜威的整体哲学化约为方法,并以此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西学观照中与中学双向互动,相互改造,由“五步法”改造为“三步法”,再由“三步法”演变为“十字法”,最后到“四字诀”。胡适重构方法论的思路已从标榜西学到融合中西,终至偏向传统朴学。由于胡适的中西文化融合只限于文史治学领域而无法完全达到哲学层次,因而很快被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方法论所代替。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不只是社会某个要素的变动,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跃迁。唯其如此,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就不简单地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而是经由政治体制的变量深人到社会结构的深层领域:文化。文化作为人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不仅为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提供着意义支撑和动力保证,而且还规定着、范导着经济政治活动,以使它们在一定的价值框架内运行,并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推进。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转型乃是人的生存模式的跃迁,是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关系在新的社会时空内的重新建立。而…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部很有气魄的书。这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书。这是一部几乎谁都可以读出兴趣来,又会产生艰深感的书。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书,不如说它是一部通过科幻寓言方式传达丰富而深逢的社会理性思考的书.我谈的是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闲和顺创作的长篇小说《二十五世纪的人》。这部作品具有高远的艺术视角.它以二十五世纪的地球人类为座标中心,纵向从九千万年前的前人类社会直至八十八世纪的未来世界,横向从地球的不同人类(陆地人、海底人、灵影人、生物人、机器人、杂交人……)生存空间到无限的宇宙,在浩瀚的时空中多层次、…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与提高产业竞争力对策崔卫东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地区竞争力升中有降。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0.94%上升到1994年1.08%,而占江苏的比重则由1980年13.11%下降到1994年11.65%。增强南京的地...  相似文献   

10.
《中文信息》2008,(5):28-33
薄荷片推荐:当人们提及长城.都是讲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其实所谓西到嘉峪关.仅是说的明代长城。而汉代长城由嘉峪关继续向西尚有千余华里敦煌就是汉长城过酒泉出嘉峪关后的又一个重镇,也是汉代河西四郡中最西的一个.长期以来.戈壁沙漠像太平洋一样.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管理与生产力郭晓君人们对生产力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宽、由浅到深的过程。近几年,随着实践的发展,管理在我国也被逐步看成是生产力。但是,目前许多同志认为经济管理是生产力,行政管理不是生产力。这种观点是错误和有害的。从理论上讲,它将行政管理排除在生...  相似文献   

12.
礼法融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特征,而汉代又是礼法融合确立方向的时期。汉代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春秋》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开始了礼法结合。二百余年后,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又进行一次总结,并由班固整理出一部儒学思想法典化的著作《白虎通义》,把董仲舒的理论进一步制度化,从而使礼法进一步结合。礼法融合也就成为汉朝法律制度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一、汉代礼法融合的历史背景汉朝建立以后,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曾经有一个反复、选择的过程。汉初七十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代,经济上有…  相似文献   

13.
美国报业文化的媒介融合报道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一些报社出现了媒介融合报道(Media Convergence Reporting)的文化现象。媒介融合报道的核心理念是:由纸媒第一转变到网络第一,取各媒介平台之所长,用音频、视频、照片、文字等不同媒介形态,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描述。媒介融合报道理论认为: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只有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共通性。文化的差异性正是文化的互补性所在,它决定了文化的融合模式是一种有差异的融合;而文化的共通性则确立了不同文明的认同支点,使文明融合由求异而趋同。近代中国民权思想就是冲突与融合辩证关系的统一体,它既是民族利益剧烈冲突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从“内中外西”——“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中西一体”的演进轨迹,明显昭示了中西方化融合的走向和重大成果。这一过程与亨廷顿“文明冲突”的理论恰恰相反,说明历史进步的主流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7,(4):66-70
发型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间文化等的变迁,而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服饰博物馆的实物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可知:明朝女子的发型是由拘谨而转变典雅,由简单到复杂;清朝满汉女子的发型开始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点,之后共存融合。  相似文献   

16.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数实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具有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基础、产业结构、企业运营和生态融合四个层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提高融合的深度,使数字技术深入到实体经济的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调,推动实体经济从产业内部融合深化到生态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从技术、产业、企业和生态四个层面完善融合机制,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做新和做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机互动演进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机互动不仅是个技术命题,更是人类古老而现代的哲学命题.它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人绝对主导的弱互动"、机器时代"机高度独立甚至'反控'的弱互动"和网络时代"人机高度融合的强互动"三个演进阶段,并呈现由弱到强、由分离向融合、由浅入深、人的主体地位由确立到缺失再到在更高技术水平上复归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日常性揭示和公共性展示.再出发的推进与突破关键在创新突破,主要是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重塑文化保护观念;突破文化管理科层化,创新文化保护机制;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诗》的儒学化发展孔慧云一、春秋至汉,《诗》学之风经历了一个由片到线又到片的发展过程.这个“片”,是指全社会而言,而线指一家,确切地说是指战国时期的儒家.春秋以前,“学在官府”,贵族阶层拥有独占文化的特权,得以诵读《诗》、《书》.因而在《左传》...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的生活历程和性格心理的变迁吕景琳朱元璋由地无一垄到富有四海,由任人宰割到主宰天下,由一个懵懵懂懂的寻常百姓托钵沙弥,成长为一个高瞻远瞩胸罗丘壑的军事家政治家,真正是从十八层地狱跨到九重天上。这27级台阶的一步步登攀,付出的是艰辛痛苦,增长的是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