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音乐自产生起就具有特殊的隐喻价值.《尚书》记载,舜帝希望把音乐隐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要充分发挥音乐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感化作用.《周礼》认为,商周的音乐隐喻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人的身份地位及荣誉的象征,作为教育人的工具,满足上层阶级的享受,作为万物和谐、事业兴旺、国家昌盛的隐喻.《周易》认为,乐器本身就具有隐喻价值.孔子的音乐隐喻观则与其政治观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墨子则更多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孟子》认为音乐往往是社会乃至政治的隐喻,因此统治者切不可过度纵乐.《老子》谈音乐往往是与其政治观、美学思想的论述融为一体的,但其隐喻价值却极高.《庄子》认为音乐是“道”的隐喻,反对人们沉迷声色.《荀子》认为与音乐有关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隐喻的.《管子》则把音乐看作是意识形态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礼备乐和的传统社会文化模式中,把音乐的安放与以个人修身养性、安生立命、合乎“众乐”的礼教相融相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善”、“仁”、“和”不仅是对伦理思想的提炼亦是对音乐法则的普遍抽象,本文拟从孔子的礼乐观、乐论和乐教三方面论证孔子音乐思想的伦理价值及音乐伦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整理《诗经》,从而使《雅》、《颂》各归其类;第二,以《诗》为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教理论,这对于其后两千余年的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歌创作等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对《诗经》内容的评论,形成了“思无邪”和“温柔敦厚”说,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揭示了文学具有倾向性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第四,对《诗经》音乐的评论,体现了孔子倡导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揭示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质和特征的基本原理;第五,对《诗经》社会功效的评论,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深刻地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文学具有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的基本原理;开创了文学的“功用理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其创作理论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六,倡导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总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既揭示了文学理论中许多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探讨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歌与音乐的艺术地位是不相同的。他的批判集中在诗歌,对于音乐却持欢迎的态度;他不可能提出“把音乐驱逐出理想国”的口号。本文认为这种“厚乐薄诗”的差异是对古希腊诗歌与音乐的特点直接关怀的产物,并具体从柏拉图关于诗歌与音乐的创作来源、社会功用(主要关涉到他的政治观念、文化理想)两个并非独立自足的层面来透视产生差异的复杂原因,试图对学人所谓柏拉图“反艺术说”有所辨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三方面的问题(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1.孔子对《诗经》具体诗句采取断章取义式阐释策略,是把《诗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符号来看待,“兴观群怨”说是对以《诗经》为媒介符号的组织传播功能的表述。2.诗乐不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篇章《关雎》的评论,是在音乐意义上进行的。3.《论语》中记载有大量的孔子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鉴赏活动。(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是审美人格完成的圆融境界;2.“五十知天命”把“知”作为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知”中蕴涵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现实生命意义的认知。(三)孔子美学思想两层面1.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2.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由于孔子又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及“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话,后人就把儒家这些注重诗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的诗歌理论称为“言志派”;而把“情”视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尚书·尧典》篇“说明”。)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有孔子关于文学的大量的阐释思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文质论”、“尽善尽美”说,多次论及《诗经》诗歌的内容和乐曲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乐教是他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音乐居第二位。孔子在《礼记·经解》中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宽广善良的品德。虽然他的乐教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但他却能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及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乐教在孔子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乐教与礼教、诗教的相互结合,达到真善美的谐和统一,进而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正确全面地分析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今天学校艺术教育乃至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戏剧的主要形式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话剧在中国出现仅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十九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来源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上古时代出现的诗、乐、舞三为一体的各种歌舞形式;西周出现的“俳优”伎艺;秦汉出现的“百戏”等等,这些表演艺术都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诗歌、音乐、舞蹈都相当有水平。《诗经》是乐歌,有的还是舞曲。所以自产生起,便为周、鲁的太师和乐工所记录和保存。孔子就曾对其作过整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民间流行的乐章,残存于《诗经》的《齐风》、《曹风》之中。齐国的《韶乐》曾经被孔子誉为:听过之后,竟“三月不知肉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二千多年的文明史塑造为书写的圣人和教育家,他其实是保留在华夏书写文明中的口传文化最后的大圣人。《论语》绝非孔子“著作”,而是口头教学情境的活化石。“述而不作”的信条中蕴涵着异常深沉的口传文化价值观。孔子对音乐和诗歌的极度偏爱与推崇都体现着他与远古“圣”观念的契合之处。作为对话录的《论语》是口传文化的学习方略和“圣”的人格境界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通往科学宝库的引路人。传播文明、塑造人格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孔子重视“诗教”,是因为诗有“思无邪”的道德价值和“兴”、“观”、“群”、“怨”的功用。韩愈把“传道”作为“师者”的根本任务置于“授业”之前。柳斌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中反复强调“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教师参与学生的人格建设。是我国教育的宝贵传统,也是许多现代教育家已经达成的共识,更是当今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理论家的孔子,在对《诗》的理解与评价过程中充满着一种从实用到艺术,从功利到文本的二元对立性:一方面,认同诗言志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前者是他顺应时代风气的表现,后者是他对诗歌的真实理解。但是在选诗与评诗的标准上,他还是以缘情与艺术性为上:首先,孔子是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并把诗歌的抒情性置于首位的,应该说,这是孔子文体觉醒的最突出标志;其次,是以艺术成就的高低为准而不管其社会影响和地位。兴、观、群、怨的提出,标志着孔子对包括各种功能在内的诗歌文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即把诗歌从文体性质(抒情性)到功能特征(反映社会和情感)以及创作心理(不平则鸣)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时至今日的诗学体系建设也没有超出这个框架范畴。孔子文学艺术思想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中国本体论批评的觉醒与建立,而且还对中国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以早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描写劳动,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又与现代工业社会城布的各种弊端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及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弗洛斯特诗歌十分口语化,强调用喻,具有音乐美和哲理性;而他的“用诗教育”、“诗歌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等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则表明他是美国重要的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卓有成就的编辑工作者。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和古今中外其它许多有关典籍在肯定伟大历史人物孔子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同时,也都肯定了他“删述(编辑整理)六经”的不朽功绩。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以整整一章计两万余字篇幅赞述孔子“把他以前各个时期留传下来的典章文献包括民间诗歌在内,加以审定、厘订、编纂成集,成为传至今日藉以考察古代文、史、哲、经、伦理道德等情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作者以进步的审美观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以进步的审五双刻画了大量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丑的形象.这些作品寄托了蒲松龄的”邓债”.本文报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一、“丑”在艺术上的价值在理解《平斋志异》进步的审丑观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丑”在艺术上的价值。何谓“丑”?“丑”是与“美”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拙劣的物质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歪曲.”①“丑”是“假”、“恶”的集合,是对“假”与“恶”的感性显现.“丑”…  相似文献   

17.
和西方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抒情性。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以其富有特征的情感艺术表现强烈震撼人们的心灵。由此,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们也较早注意到了艺术情感问题。孔子则是这个理论的先驱。从散见于《论语》中的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言论可以看出,孔子不仅对诗歌的表情达志的特点作了全面概括,对音乐艺术以情动人的现象作了充分注意,对情  相似文献   

18.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9.
今本《诗经》的结集过程比较复杂。原生态的诗歌是在不同年代被不同人创作出来的,在漫长的时期逐渐被汇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文本。从先秦典籍所引的逸诗篇章考察,可以看到它与今本《诗经》的差异。今本《诗经》是在孔子兴办教育,用《诗》作为教材之后才编定的。这种文本收入了春秋中期以后的诗歌,而西周以后的一些诗歌却没有收入。这个文本由孔子的弟子们传播于世,只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诗》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