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针对从1990~2006年中国的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SO2排放量,采用城市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也发现在样本城市中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恶化空气质量,而是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也发现第三产业比重以及资本密集度这两个变量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存在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结构研究,从城市旅游资源丰度、品味度、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及旅游接待设施等多方面,针对经济、交通及旅游资源等发达和欠发达的两类城市,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区别探讨上述各因素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路径、大小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归结出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即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的"旅游促经济"模式和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经济带旅游"模式,并分别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邹琪  樊丽 《统计与决策》2022,(23):17-22
文章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外生冲击,基于2011—2019年我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取多期双重差分法识别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创业活跃度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业活跃度,且在经过PSM-DID、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的创业激励效应存在城市区位和规模异质性,大数据战略仅对东部和中部城市以及一、二、三线城市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城市和四、五线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创新效应和营商环境优化效应是数字经济发展激发城市创业活跃度提升的两条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4.
孙萍  胡珍 《统计与决策》2024,(8):162-167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营商环境与创新产出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数字治理可以通过营商环境的间接作用对城市创新产生正向影响;考虑空间效应后,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却不显著,表明目前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韧性水平,采用改进的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SDM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城市韧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均有一定提升,空间上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分异规律。总体上,在2017年之前,区域间差异主要由超变密度构成,而2017年之后,区域间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之间的净差异构成。城市韧性逐年上升且分布越来越发散、城市韧性较高的城市与全国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且全样本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城市韧性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由空间溢出性分析可知,邻近城市环境压力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本市的城市韧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性、政府科教重视程度、人口集聚程度和城市发展类型均会分别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的韧性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财政支出对推动城市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2003—2013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考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对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二者关系的影响,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出行为对城市规模及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城市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向使得城市过度集聚,短期内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却不利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绿色化驱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可以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5种类型,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存在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对绿色化产生正向驱动作用,工业化水平和资源消耗程度对绿色化产生负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基于对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2015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横截面数据,测度了我国城市(市辖区)的经济效率,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普遍较低,超过80%的城市经济效率低于0.5.并对经济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科技活跃程度、市场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城市经济效率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服务业创新发展对于加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2006—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为样本,基于2016年起实施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中国服务开放对城市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服务开放影响服务业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开放显著提高了城市服务业效率,试点城市的服务业效率提升约15.4%,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开放对服务业效率的正向影响会随着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通过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服务开放提高城市服务业效率的重要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10.
以人口减少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空间Probit模型,从演进水平、演进基础及演进速度三个方面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于城市收缩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演进能够抑制城市收缩,且演进速度的加快可以强化这种抑制作用;产业的基础规模越大,城市出现收缩的概率越小;演进速度对于城市收缩的影响会随着演进水平的提升呈现“诱发—抑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旅游交通是旅游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铁路交通流分布情况与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隶属度进行计算,借助Arcgis10.2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交通空间流分布情况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高铁使得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且交通流分布均衡。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可达性的提升给城市旅游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高铁网络下中国十大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2001-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资料,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降低缴费率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仍为现收现付模式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变化对个人储蓄率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对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重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个人储蓄率和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通过降低缴费率对经济增长的净效应为负,降低缴费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与寿险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12项关键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寿险市场资源禀赋情况进行评估和分类,并结合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对中国区域性寿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性寿险市场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并且市场资源禀赋的多寡与市场发展水平也并不完全一致.文章最后对这些差异进行了经济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于洋等 《统计研究》2021,38(3):30-43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对此出台了包括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健康中国等多项战略规划,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这些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解读了城市经济发展新内涵,构建了涉及数量、质量和效率三个方面,包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城市群支撑作用等10个维度,共44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测度指标体系,同时就城市群支撑作用方面指标给出了融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指标定量测度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可全面监测我国城市在经济新战略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状况,所提出的指标测度方法可定量测度城市所属城市群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为相关战略下城市测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7,24(10):15-19
摘  要: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组合,对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没有导致农业生产的萎缩,而且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因此得到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得到极大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向有利于城乡统筹的方向转化。另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支持了城市发展和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农民迁移进城创造条件,这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度量2002-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生态环境状况、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收敛特征具有分区域特点,全国样本具有非绝对收敛但条件收敛的特征,东部地区城市群绝对收敛特征不显著,但条件收敛特征较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城市群具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等变量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正向相关,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中国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显著负效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最后,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显示的不同空间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颜敏  王维国 《统计研究》2014,31(10):55-62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0年地区面板数据,实施空间面板估计技术实证检验了我国技能偏态性技术进步的存在性。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技术呈现技能偏态特征,技术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要素投入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呈现发散效应;相对于以往研究,本文规模报酬可变的总量生产函数设计可以更合理地逼近中国经济增长过程,空间相关性的诊断使我们能更好地评价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是否存在技术异质性特征;最后考虑到现阶段大学生平均就业难的事实,提出应充分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分割特征,实现技能偏态技术与大学生供给有效对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内部各城市的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研究认为: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水平;大多城市群中各城市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差异大,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多样的贸易方式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以完善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国际贸易整体结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