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家庭人均收入、育龄女性受教育水平对中国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教育水平对其二孩生育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与二孩生育意愿呈现"U型"曲线变动关系,即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随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城乡样本回归后发现,女性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城乡差异。据此,研究提出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生育观;保障女性就业公平,降低女性二孩生育机会成本;完善社会支撑体系,帮助实现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等方面提高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低生育问题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强化其在婚姻匹配中的优势地位,对生育意愿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建立家庭内部生育决策模型,构建以收入赋权的婚姻教育匹配指数,探究婚姻教育匹配对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婚姻教育匹配指数增加,即妻子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于丈夫,会显著降低女性生育意愿、减少生育行为,并扩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程度。婚姻教育匹配对低收入、夫妻双方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及农村家庭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女性在婚姻教育匹配中的优势增加会显著降低男孩偏好。进一步发现,婚姻教育匹配会通过改变女性生活满意度与性别角色转换度对生育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围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树立新时代婚姻家庭观念等方面制定政策有助于提升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大多表明生育会显著降低女性的就业质量,生育代价普遍存在。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査的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模型,考察社会资本视野下流动女性的就业质量及其生育代价的变化。研究发现:虽然生育对流动女性的就业质量水平有消极作用,但这种负向影响会随着社会资本的介入愈发弱化。因此,在生育新政背景下,为提高流动女性的就业质量,减轻其生育顾虑,可能的途径还在于提升流动女性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4.
廖泽芳 《兰州学刊》2010,(6):109-114
文章利用广东省家庭生育状况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使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家庭生育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父母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状况、养老保险参与程度是农村家庭生育规模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影响生育个体的生育理念。重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降低农村生育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大学生的生育价值观是国家未来人口走向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基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生育价值观现状:在生育目标上,注重优生优育和性别平等,但整体生育意愿低;在生育手段上,倾向晚婚晚育,“孕”“生”“育”方式多样化;在生育评价上,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但评价水平略显消极。生育成本飙升和生育效益降低、生育主流文化语境转换与非主流文化冲击、大学生主观的心理发展和客观的个体因素影响着生育价值观的形成。加强大学生生育价值观教育要强化思想引领、丰富内容形式、推进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回族的生育决策与两性家庭地位是前人尚未研究过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从回族的生育观、生育决策权、计划生育和生育子女的原因等方面实证地描述了两性的家庭地位。表明回族两性的生育决策权与两性地位已比较平等,妇女地位与女性参与生育决策具有互动的双向作用。女性在生育和计划生育中承担了更多的义务,由此也承担了更多的意外。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家庭地位和妇女的生育地位,还有待技术进步和社会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低生育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状,然后在分析生育率迅速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人口生育率的改革建议.本文认为,为了提升生育率:一是应当改革产假制度,缓解职场"女性歧视",降低女性生育机会成本.二是应当大幅提高生育保险缴存标准,并通过增加现金津贴,设置生育激励基金奖励企业鼓励生育行为.三是应当为积极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道德隔离、户籍隔离和性别弱势使城市外来未婚女性在生育健康服务方面被边缘化,而环境变化和生存压力则增加了她们在生育健康方面的脆弱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城市在宏观管理上要体现社会成员的平等原则,从“管理型服务”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换;在微观服务上要以保障妇女生育健康为中心,促进男女生育健康权益的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9.
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教师教育质量下降之间,继承教师教育成功经验与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之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与教师教育院校关注之间出现了矛盾。从小学课程改革的综合性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在要求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比较看,实行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生育率非常低的情况下,国家支持性政策如何支持更高生育率的问题将是理解未来生育模式的核心,系统分析国家支持性学前教育政策——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对个人层面上生育意愿的影响,可以发现:(1)支持性学前教育政策显著促进了个体生育意愿的提升;(2)上述作用对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积极影响更大,但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成本效应”“兼容效应”和“和谐效应”是学前教育政策促进生育率提升的三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加大支持性教育政策实施力度以减轻中国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负担;在提供高质量教育与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尤其要加强支持性政策与生育政策间的协同配合,这些都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进而提高生育率。  相似文献   

11.
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教师教育质量下降之间,继承教师教育成功经验与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之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与教师教育院校关注之间出现了矛盾。从小学课程改革的综合性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在要求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比较看,实行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总和生育率自1992年起低于更替水平,低生育率是新时代我国人口的新变化、新特征,并成为一个凸显的人口问题。因此,了解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尤为重要。为探究多层社会资本对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运用CFPS2018年数据发现:(1)多层社会资本显著影响了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2)整体社会资本可提高育龄群体的满足感,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导致其生育行为减少;(3)多层社会资本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较高年龄组的个体社会资本对生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在30岁及以上群体中的影响最为显著,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团体社会资本上。总体而言,社会资本对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均有影响,特别是在现代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满足人的多重需要,更显著地降低了生育需求,进一步造成了低生育率结果甚至是超低生育率。  相似文献   

13.
目前实行的相对较高的法定结婚年龄本质上是为了降低生育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制度变革与发展,它们已经不适应了,法定结婚年龄应当降低必须降低.本文首先从历史、人权、法律、世界水平、青少年成长的角度说明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必要性.随后通过经济发展、教育程度对初婚年龄的影响说明降低法定结婚年龄不会带来大量的早婚.通过生育年龄、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当代和未来的公民倾向于晚育,早结婚不等于早生育.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0—2011年间开展的227项关于中国人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考察了生育意愿的纵向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80年以来中国人理想子女数呈减少趋势。2000年之后主要表现为"儿女双全"的二孩生育意愿,平均理想子女数基本稳定在1.6—1.8人之间。1980年代中国人生育水平高于生育意愿,随着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二者均呈下降趋势,但是生育水平下降快于生育意愿。1990年之后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即人们实际生育子女数少于理想子女数。这为认识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在中国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提高生产率、提升就业层次和收入等方面认识,还是从人类生育、人口健康和后代哺育等方面看,都会感到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可对社会作出极大的贡献.本文论述了女性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比男性受教育程度低的多的女性教育能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回馈,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的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16.
女性受教育程度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仅从人类生育、人口健康和后代哺育等社会方面来看,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都可对社会作出极大的贡献。改善女性受教育状况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目前与男性教育相比地位较低的女性教育能获取更高的社会回馈,是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的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女性就业歧视的经济理论根源可以从偏好歧视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来考察。雇主拒用女性是为了规避女性自然附着成本以求得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理性选择。追加在女性雇员身上的自然附着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主要为生育成本、职业培训成本和福利成本等,是女性相对于男性的额外支出,是雇主拒用女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对身体管控的历史,女性身体的物质化过程是建构异性恋男权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制造了女性被压迫、被宰制的痛苦历史。异性恋男权社会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观,规制了人类的性取向,通过物化女性的生育功能,贬损女性的身体,来限制和囚禁女性的性自由。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绘了祖孙三代黑人女性对黑人传统社会两性认识的否定,追求性的自由权利,抵制生育功能,通过这一系列身体抗争来诉求和抵御黑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表达了对强制异性恋机制的不满和希望松动异性恋机制对黑人女性压迫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9.
戴萍 《理论界》2001,(1):58-59
女性 ,这是孕育人类生命的伟大群体。这个群体在生育、教育、家庭和社会劳动各方面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巨大的功勋。说到 2 1世纪的中国女性 ,我们便想到中国在悉尼 2 7届奥运会上跻身于世界三强 ,成为体育大国。其中中国的女运动员做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创举 ,在 2 8枚金牌中 ,她们一举摘取了 1 7枚金牌 (含一枚混双金牌 )。从她们身上 ,看到 2 1世纪中国女性那种强者的品格、强者的素质、强者的力量、强者的风采、强者的价值 ,这也是 2 1世纪对中国女性的时代要求和期望。一、女性必须具有强者主体意识的时代人格2 1世纪是…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各省内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现有的省级水平上对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很难给出较为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利用1990年我国2031个县(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生育政策等资料,分析了在低生育水平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级生育政策对县级生育水平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县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类型对生育水平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研究还揭示,中国各民族之间生育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的差异所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显著地高于汉族地区。因此,中国民族之间生育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