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儒道美学重视人的生存问题,把人,即“此在”的“本真”生存作为最高的审美诉求与审美境域。在儒家美学看来,“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命状态,也即“本真”审美域的达成态。可以说,正是从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推崇“本真”生存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而“仁”审美域的达成流程其本身就是一种“本真”生存态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境域缘发构成论认为,审美活动的目的,是审美者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顺应自然、自由自得、直观感悟,即境缘发,通过“由己”“返身”“归朴”,“还原”到 “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以达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兴到神会,顿悟人生真谛的审美境域,从而从中体验自我,实现自我。这样,遂使中国美学的境域缘发构成论与现象学构成识度趋于合一,并由此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美学顺应自然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罗汝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只有先重视人的存在,才能去追求道与心。在求道的过程中,人是自由的,道内在于人自身,是人规定了道的性质,人可以让自己超出感觉的限制,从而达到精神的解放,最终完成道的规定。求道的过程就是人自身的生发过程。而道在于人,人的本性的具备与完足就更重要。它让人的存在成为一种带有美的愉悦的存在。罗汝芳要求人们将自身活动同自然和生命的自觉发展相联,在日用之中、在生活之中完成道,让平静心灵和自然本性的自足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人的存在都是自由的存在,也是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是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表现,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情感交流现象,其作为人所共有的特殊心理情绪,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具体到宋代隐逸词,其生命意识由自由之心、闲适之情、空灵之境构成。文章通过细读文本、考察文化,对宋代隐逸词三个层面的生命意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审美观照,从词作的深层意蕴中,探究宋代词人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5.
泰州学派二传弟子颜钧在生活中执著追求"孔仁颜乐"的人格审美理想,并通过审美教育这一方式进行积极的实践。他提出"成己成物"的观点来推行他的理想。首先,他认为"己"是"人生堪舆,身根大本",这是对"己"的存在和重视。他同时又认为"人为贵",可见,在进行审美教育时,他始终以人为本,将个体的人视为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应该重视人心灵的力量,以便在与物世界亲近的过程中完成道的理解,从而走向对内心的省视与自身的改造,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人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欲为基础动力、认知为机能工具、情感为价值意向组合而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活动,其本质则是包含多层次需求而又呈现为自由创造的历史活动,从而必然派生出超功利的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的必然产物,它依附于人生,是人生的一种超越形式,一种审美层面。审美又积极影响人生,促进人生。审美给予人生以一种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赋予人生以一种超越境界(态度),激发和促进人生实现从心灵走向现实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与中华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相系,颜钧追求"孔仁颜乐"的审美境界。具体来说其境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是仁谁生,是生明哲"的道德之境。由仁而来的道德境界是审美境界的第一个层次,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其次是"完复天真"的自由之境。在颜钧看来,"天真"既是人性被欲望遮蔽前的心性状态,亦是去蔽后的最佳去处。"复天真"是一种超越,超越欲望的束缚,超越不自由的境界至自由的境界,人在这种超越中完成对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最后是"恢复初心兮乐悠悠"的情感之境。他认为随性自然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尊重,率性而乐是生命本真美的最好显现。这个由"乐"构成的情感之境就是颜钧审美境界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逍遥、游和康德的自由、游戏,本质上都是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主要是从日常技艺、人生和体道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不期然而然地吻合于艺术和审美的自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康德的自由、游戏主要从艺术和审美本身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他们两人的自由都指向艺术的自由,审美的自由。庄子与康德都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心灵上的自由,但他们都未把自由抬高到绝对无限的地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要受到其他条件制约的,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0.
唐诗“心”字探索[越]阮氏碧海文兵译彭庆山校补中国,因诗歌艺术的卓著成就而被誉为"诗国"。中国人视诗为文艺之"巅"。这和中国人历来重视心灵世界直接相关。这种心态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特别重视以诗人自身的内心感触、体验为对象,即以"抒情"为主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意识美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真正精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近年来有别于意识美学的身体美学的出场,为我们体认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别于西方美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古典美学是心身兼修、身物一体的美学;这种与物一体的美学通过道家之"忘"、儒家之"养兴"与禅宗的"禅定"等方法,在道家之"妙"、儒家之"兴"、禅宗之"悟"中得以实现。从身体角度透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美学是一种靠对生命的体验和直观、直指本心的美学。健美操是表现美的人类活动,它的起源、发展及其自身特点与生命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健美操的生命美学特征首先体现在蕴含着健康美和形体美的人体美当中;其次,健美操的运动过程也展现着精彩飞扬的生命活力美,具体体现在健美操的动作造型美、节奏韵律美和自由创造美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很早就把语言看作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达,在中和审美意识规约下儒家在对语言与生命关系思考中奠定了其节制、刚健的基本语言审美要求。儒家讲究人生修养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语言也会随着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断中和不断超越显现不同境界。孔子的人生修养历程标示了儒家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生命状态,民族文化、民族生命具有传承性,儒家语言审美也在新时期作家中呈现三重美的境界。文章以阿城、李锐、刘恒、杨绛、汪曾祺、巴金为例阐明了儒家语言审美在新时期作家中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科技哲学的层面上探讨了核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中,涉及铀矿冶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放射性废物(水)处理处置、核素迁移模拟等技术研究中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并结合科研实践介绍了整体性观点在指导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气"是在西周初期就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理论范畴."气"以其自身独具的内涵和命意昭示了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及其生发赓续、蓬勃旺盛的创造力量.在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正由于"气"范畴的产生和发展,才形成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有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才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美学精神的途径,也是建构适合我们今天时代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传统化在经济伦理中有重要地位,经济伦理需要从非经济思想中汲取营养,它是历史个体性,改造转向是儒家思想起现代作用的预设前提,义利关系是儒家切入经济活动的关注点,它窥见了经济活动中经济和伦理的矛盾背悖,是审慎的和有忧患意识的,创化整合儒家思想的若干层面。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对儒家美学人为附会和评价过高现象。本文从仁学的三层内涵与伦理学实质出发解构儒家美学体系论、美本质论。忽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群体性、否定感性生命意义的道德理性和追求"平均人"的中庸性使儒家人格不具备善、美品质。  相似文献   

18.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人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成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特征,在对经学的重新阐释中将道家推向历史的前台,掀起魏晋玄风,中国哲学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大的转折,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脂粉气"是传统文人对女性诗词批评的最高标准,意味着闺阁诗人对女性纤细柔靡风格的超越。事实上,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男性标准为标准的女性审美观念,渗透着儒家体系下女性对男权规范的心理认同。近代中国,随着资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围绕着"脂粉气"问题的思考,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由彻底否定自我到重新认识自我的复杂过程,这也是女性文学审美观念复归理性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