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弗雷格认为,逻辑研究的对象是"真"。因此,他用一系列论文来讨论"真",而每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文章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式——语句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其彼此的关联:《论涵义和意谓》区分了句子的含义和意谓两个层次,并说明句子的意谓是真值。而在《思想》一文中,思想是一种含义,真值是研究对象,从思想到真值正是从含义到意谓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与杨国荣以对话的形式,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分、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权利与善、经验与先验、历史与理性、心理与本体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转识成智”中的“智”等问题,作了理论上的讨论.杨国荣认为宗教性道德中蕴含着个体性的人生取向,这种取向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由此,他更趋向于考察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制约,李泽厚则坚持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分.对伦理与道德,杨国荣关注两者的共同内涵,李泽厚则突出两者的区分.关于权利与善,杨国荣主张区分以一般价值原则等形式呈现的形式层面的“善”与表现为对人的合理需要满足的实质层面的“善”,由此侧重于权利与善之间的互动,李泽厚则强调权利优先于善.李泽厚提出“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三个著名命题,杨国荣在充分肯定以上命题的重要理论意义的同时,主张以“先验返经验”、“理性渗历史”、“本体存心理”来延伸和扩展以上命题.对李泽厚提出的“金冯学派”传统与“转识成智”中“智”的涵义等问题,杨国荣作了简要回应.  相似文献   

3.
存在这个词的语义(所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存在只有内涵义而没有外延义,存在只有思想,而没有实体指称;第二种情况是,存在既有内涵义也有外延义,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表示万物存在或某物存在.存在一词的二重语义区分是通过海德格尔思想达到的,海德格尔刻意区分作为"存在"的"存在"和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缘于这一区分,存在问题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另一个就是传统形而上学中的Ootology--存在者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史称隋废乡官,究竟是说隋朝废止了县以下乡党闾里一类官职,还是废止了州刺史自行辟用当地人为属官的制度,历来看法不一.古人基本倾向前者,20世纪以来的史家多为后者.这直接涉及到对当时“乡官”本义的认识,也与“废乡官”的意义相关.本文从史籍本身以及从隋唐到明清重要学人所用“乡官”这一名词的涵义及其对相关史事的陈述进行分析比较,探索这一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意谓.  相似文献   

5.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理解“决定”的涵义问题。列宁指出:“如果进行争论,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页) “决定”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用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即说明二者谁居于决定作用的地位,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中的“决定”,是赋予了严格确定的涵义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克里普克所攻击的所谓"弗雷格一罗素的描述主义传统"出发,比较了弗雷格和罗素在处理单词词项的语义值方面的分歧并检讨了背后的方法论进路的差异:时于弗雷格,其涵义指称区分的二层次意义理论的基础是以"求真"为核心的数学一逻辑哲学;对于罗素,以"亲知原则"为典型特征的认识论立场则是其指称理论的出发点.文章进一步比较了弗雷格式思想和罗素式命题的不同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对新指称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况周颐提出“重、拙、大”之“作词三要”,将“重”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词学范畴之“轻”与“重”的形成和界定有一个独特的过程,一方面,词之题材内容由“轻”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动荡变迁,词体本身题材的丰富扩大,意象风格也从局限于轻柔婉媚而扩大到庄严厚重、慷慨雄壮。从内涵的界定来看,词之“重”者,既指词作外部风貌的浓墨重彩、题材内容的包孕丰富,又蕴涵了沉挚深厚的感情、思力深刻的思想以及沉着雅正的气格等等。相对而言,“轻”范畴的涵义更具多重性,褒贬兼而有之:既可指向语言意象的轻清倩丽、艺术风格的轻灵浑成,也指向题材内容的单薄狭隘,流于轻浅、缺乏浑厚沉着之致。  相似文献   

8.
弗雷格区分了涵义和指称,但是这个区分在间接引语中导致涵义无穷分层问题。克里普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其要点在于亲知启示性和递归规则。然而,克里普克混淆了语法涵义和认知涵义,他的解决方案是对弗雷格涵义理论的歪曲。在弗雷格关于涵义的论述中存在着语法涵义、认知涵义和逻辑涵义三个不同维度,只有通过逻辑涵义才能正确理解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也只有逻辑涵义才能调和语法涵义和认知涵义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项制度建设,“行政协商”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在理论上厘清地方政府“行政协商”的定位、内涵与建设的方向等问题有助于制度建设的深化.从定位上看,地方政府的“行政协商”具有两个层次定位:政府职能转变与协商民主.从内涵上看,地方政府的“行政协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行政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政府部门;第二,行政过程从“任务型行政”向“协商型行政”转变;第三,行政目标兼具社会性目标与政治性目标.地方政府的“行政协商”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地域性问题、主体性问题与代表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地方政府“行政协商”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对“理”的诠释,不仅对“理”进行了分类,不仅对诸种意谓“理”之关系进行了梳理,而且对“理”的特性进行了审定.这些探讨的学术意义,不仅表现在对“理”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上,更表现在对“理”之认识主体数量的扩充和素质的提升上.但是,由于唯物论原则被绝对化使用,使得张岱年对“理”内涵的诠释显得贫乏化,对“理”特性的认定显得单一化,从而使“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诠释,我们既要积极地引用新方法、新知识,同时要考虑所引用方法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11.
章媛 《学术界》2012,(6):104-116,285
《道德经》中“德”的范畴仅次于“道”,然而业界对其英译问题的研究却几乎未见.本文首先对老子之“德”的涵义进行梳理,再通过英译本中宗教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典型译者对“德”的关键句的翻译比较,以及译者选词译“德”的心理历程的分析,得出译者因文化背景、历史根源、认知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德”的译解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德”的内涵,只能触及到老子思想内涵的某个方面,其不准确性与不完整性,甚至失误与谬误,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2.
有关“人文”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有关“人文”的几个相关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 ,并在此过程中凸显出“人文学科”的内涵。本文认为 ,关于“人文”的辨析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 :一是“学科”层面的“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 ;二是“历史”层面的“人文学科”与“人文主义”的甄别 ;三是“教育”层面的“人文学科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然而对“齐物论”涵义解析却颇多分歧。文章认为 ,“齐物论”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齐物”论与齐“物论”。“齐物”只是一种形而上的言说而非实然的践履 ,齐“物论”的方法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文章从事物固存的差异性入手 ,认为庄子不但首肯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而且还维护和高扬之。齐物思想的主旨一方面在于消除人的“成心” ,而另一方面其更深刻的内涵却是对差异性的突现和彰显。在万物齐一的表现之后 ,隐藏的却是人对自由的祈向 ,自由是在丰富的差异性中体现出来的。齐物思想是向差异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吴韵曦 《理论界》2012,(12):112-114
近年来,网络问政在中国蓬勃兴起,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新现象和政治研究的新课题。学术界对网络问政的特点、形式、意义、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但较少深入探讨其内涵。明晰概念是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网络问政与网络监督、网络参政、网络政治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入手,并考察其特殊涵义,进而界定其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首先提出“豪放”这一审美范畴并用于诗歌批评。随着苏轼的进入词坛,“豪放”一语被引入词学批评领域。它初指词的形式“不入律吕”,但其内涵迅速扩大至包括词的内容逸出传统范围,表达豪壮之情,阔大之景,词人的性情具有“豪放”的特征,等等。明代张(?)将“豪放”与“婉约”作为词的两种典型风格提出,这在对词体的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清代的词学家们从词调的要求、词的内容及词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证了“豪放”作为一种词学风格存在的必然性,并进而探讨了“豪放”词风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甚多,其表达的深闺幽恨、思归怀远、慷慨激昂、低回缠绵等情感触目皆是,为此,从“凭栏倚楼”的情感内涵、“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以及“凭栏倚楼者”高贵的孤独感和存在感三个方面来探析唐宋词的深远意蕴。  相似文献   

18.
崔大华 《中州学刊》2002,(2):145-149
如何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当代伦理思潮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回应、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学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理学中的程颢“与物同体”、程颐“万物无一失所”和张载“民胞物与”三种观点。朱熹一方面对程颢、程颐二人观点之间的差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取舍 ,另一方面对张载的观点给予了进一步的、准确的诠释。在朱熹这个诠释中确定的人与自然之伦理关系的三项内涵 ,也正是现代一种新的伦理思潮———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
吴越 《江汉论坛》2001,4(12):73-78
本文将国家概念内涵设定为逐层叠起的宝塔状,从塔底至塔顶区分为六个层次,以明确国家概念内涵特指,澄清"国家"一称涵义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一九二三年填的《贺新郎》词,第二句第三字究竟是“比”呢,还是“堪”?各报发表时,都印成后者,注释者也以之为据。但从手迹看,应当是前者。“比”与“堪”非但不同形,而且音异、义殊,用哪一个,直接关系到整首词的情调和意境。如果用“堪”,只能解释成经受、承当,“那堪”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与情理、与事实都不相合。而且,单从词的思想内容看,也使前后乖违。用“比”,即无此病。“比”,在这里意谓比拟、比伦,“那比”即有什么能够相比.毛泽东同志和杨开慧同志既是“人间知己”,又是共产主义的亲密战友,身临“挥手从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