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脊梁     
吴洪群 《老年人》2013,(1):14-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读者想到他的作品大多是《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但我想到的却是他的《天堂蒜薹之歌》。十多年前我偶然淘到这部小说,读得荡气回肠,至今不忘。  相似文献   

2.
作家洪峰乞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到他博客上翻了翻,发现他已自称老汉。这个词让我愣了半天。洪峰是我的校友,1993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他正因《苦界》一书被媒体连篇累牍炒得火热。后来又读了他的《瀚海》《东八时区》《和平年代》等小说,佩服得不得了。那时他才三十多岁,文风强悍、恣肆,充满大伤悲,像阳光下定格的荆棘,字里字外洋溢着年轻人的蓬勃生机。我对他的理解,也定格在i十多岁,根本没意识到他会成为“老汉”,转眼间,他已人到半百,不是老汉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伊人 《中外书摘》2009,(4):95-95
余华的小说,一直是我打心底里喜爱的。“先锋”时期,他的《河边的错误》,他的《现实一种》,他的《鲜血梅花》,他的几乎所有的中短篇,都是我愿意认真阅读的作品。那种冷峻的锋利、残酷的凄美,那种针尖一样的准确和没有回旋余地的逼迫力,始终紧抓着我的阅读神经。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8,(9):32-33
某日,我忽然接到益阳市政府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魏斌,在《老年人》杂志上看到我写军旅作家柳炳仁、书人老萧、杏林妙手李肇夷的文章,很有感触。他很想来长沙,和我聊聊天,交个朋友,为增进了解,他拟寄我两本他的著作。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上的文章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许树财 《老年世界》2010,(11):40-40
我刚出差回来,听说叔叔病重住院,我急忙赶到医院,但见叔叔倚在被子上戴着老花镜在看《老年世界》杂志。走进时,他没有察觉到,我向他问安时,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杂志,回应着我的问候。当时,我劝他在治疗期间好好静养,最好不要做其他事了。他淡淡地笑着说:“其他事可以不做,唯《老年世界》不能不看,她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关爱,在病中看看能给我慰藉。”  相似文献   

6.
记得是今年4月29日下午,我刚从乡下作完《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报告归来,办公室的同志递过来一张两天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看标题,我心里“格登”一下往下沉:李琦同志逝世了。晚上,沉浸在悲痛中的我无法入眠,干脆起身翻找他生前写给我的信件和他赠给我的书籍。李琦是一位革命老前辈,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后来一直领导文献研究方面的工作。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我第一次见到他是1992年3月5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为《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一书举行首发式。那天,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  相似文献   

7.
彭德新 《老年人》2005,(6):42-42
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老年人》杂志办得实在,有品位,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冯国强之前,我就一直在想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听说过很多关于他的事儿,却很难把他立体化。采访这个如此复杂、渐知天命的人对于我这个年轻的记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听说他是唐山公关策划第一人;他曾在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做过嘉宾;他十几年前发表的《只见龙睛不见龙》(刊登于《销售与市场》)一文,  相似文献   

9.
我对于卢梭的了解来源于高中的历史,他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平民,但是他所走过的道路是伟大的,他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先进的、激进的思想总是让我热血沸腾。后来读了他的《忏悔录》,我才真正的了解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有着我们每个人的缺点以及欲望。因此本文针对卢梭的《忏悔录》进行了粗浅的赏析。  相似文献   

10.
最心爱的是《湖南老年》《湖南老年》,是我须臾不可离的良师益友。他帮我进步,也帮我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我的职级待遇,是看了《湖南老年》的政策解答才去中请批准的;我的护理费,也是因为有了《湖南老年》的答复才由单位落实的。我一期没看到《湖南老年》,就觉得心...  相似文献   

11.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30-31
前不久,打开单位的信箱,发现有一封未封口的厚厚的信件,内装一叠打印稿,还附有一信,寄信人叫唐异常。他说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和《长沙晚报》上的文章,他几乎都看过,因此萌发了想与我交友的想法。我翻了翻他的那些打印稿,得知他是长沙县双溪镇人,1955年到成都的气象学校读了一年书,然后就去了新疆。  相似文献   

12.
彭国梁 《老年人》2009,(10):34-35
认识范良君先生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他和《新创作》杂志的老社长杨里昂老师是很好的朋友,而我也曾经在该杂志供职。我记得有一次他出了本《心系药业》的书,到杂志社来送书给杨老师,恰好我也在。杨老师就跟我介绍,说范先生是省医药公司的老总,喜欢文学。范先生身材魁梧,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我当时就把那本书翻了开来,全是与药业相关的人和事,于是,我便看其《后记》。《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中途辍学,我也是一名老三届,  相似文献   

13.
慕辰 《老年人》2010,(10):26-28
3岁时,李琛因小儿麻痹症造成左腿残疾。身体的缺陷没有让他沉沦,反倒成为他前进的巨大动力,如今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他推出的《窗外》、《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等歌曲被广为传唱,他主演的影视剧也受到观众好评。  相似文献   

14.
想起古华     
柯云 《老年人》2008,(3):27-27
作家古华和我是文友,我们曾密切交往了很长时间。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出国定居后,我们的联系就完全中断了。但我经常想起他,经常翻阅他给写我的信件,或是读读他的《芙蓉镇》等作品。  相似文献   

15.
彭国梁 《老年人》2008,(6):32-33
钟黔宁先生退休前系长沙市剧协主席、一级编剧。他写过不少好戏、大戏,比如歌剧《骄杨》、《三个女儿的婚事》,湘剧《玛丽拉一世》、《杨赛凤》、《铸剑悲歌》、《人间知己》,花鼓戏《女杰贺英》、《望月坡》,广播剧《黎明的歌》等。这些戏大都获得过这样那样的大奖,自然也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然而,我非戏迷,以上列举的这些戏我都未看过,因此,我也就没有发言权,更不敢妄加评论。  相似文献   

16.
《女性天地》2013,(6):53-53
张薇薇 笔名竖心旁,作家,情感问题专家,著有《男人来自东土大唐。女人住在西方净土》《寻找正能量》等。 薇薇: 最近有件事令我很苦恼。我男朋友比我大6岁,我们交往两年多了,打算今年结婚。新房也装修好了,本来觉得很幸福,但是我在帮他打包东西准备搬家的时候,发现了他的离婚证书!看到证书的那一刻,我很震惊,根本无法思考,坐在地上哭了很久。  相似文献   

17.
彭国梁 《老年人》2009,(4):36-37
我在《长沙晚报》上开设了一个专栏《彭胡子掉书袋》,其中有一篇《凌叔华笔下的长沙》。文章见报后两天,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叫彭明朗,1949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凌叔华、袁昌英、和苏雪林都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我在文章中写到凌叔华与她的朋友兰子作了一次“衡湘四日游”,他说兰子就是袁昌英。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2002年第六期刊登了肖自强、李传补两先生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读后颇感兴趣。为此,又找来今年第一期梁莲生的《湘江秋钓》原作和第二期陈国强先生评改《湘江秋钓》的文章反复研读,细心品味。在我看来,《湘江秋钓》的钓者,在读者眼里应当是这么一个形象:他业已退休,满头银发,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爱好垂钓,但技艺不精,常空手而归;他恬静淡雅,豁达大度,对旁人的议论讥笑,听之任之;他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修身养性,在乎益寿延年。在此,我也步诸先生之后尘,试为评改。我步改后的《湘江秋钓》…  相似文献   

19.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1):26-27
今年,青岛出版社推出了一本连续出版的名为《闲话》的人文读物,在其创刊号上,有一篇范笑我的《章克标的病榻“简讯”》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作者和他所写的章克标我都很熟悉。  相似文献   

20.
张颂甲 《中外书摘》2008,(12):13-15
1949年夏,我在天津《进步日报》(原天津《大公报》)任文教记者。同年10月底,梅兰芳先生应邀由上海北上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会后,他应邀到天津市作短暂演出。《进步日报》采通部主任李光诒同志(后任北京《大公报》副总编辑、《财贸战线报》总编辑)派我去访问梅兰芳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