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7):116-118
战后初期,日本的内外政策在追随美国的基调上展开,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亦步亦趋。日本的对华政策在吉田茂担任首相时期日趋清晰,奉行了基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吉田书简》的出台以及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的《日台和约》,是日本在冷战体制下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的产物,阻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日本推行反共和反华外交政策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2.
吉田茂是日本战后第三届和第六至第九届內阁总理大臣。吉田第一次组阁是1946年5月至1947年5月,再次组阁是1948年10月至1954年12月,共组阁五次,在日本內阁史上是第45届和第48届至第51届內阁。吉田先后执政七年两个月,在战后首相中是仅次于佐藤荣作的任期最长的首相。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台关系框架制定过程─—吉田书简再考殷燕军编者按:本文作者现为日本国立一桥大学社会学部客座研究员。他查阅了日本和台湾的有关文件史料,对吉田书简产生过程中台湾当局的作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引文中出现的“中华民国”、“中国”、“中国国民政府”、“国...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治学界的后起之秀、东北大学法学部教授大嶽秀夫,于去年2月发表了一本新著《阿登纳与吉田茂》(中央公论社出版),并获1986年第二届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政策研究东畑纪念奖。 这本书通过对日(西)德两国战后保守政治的奠基人吉田茂和阿登纳的政治思想以及他们执政时期政策主张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两国保守政治重建的过程及其特点。作者认为,阿登纳和吉田茂都及时改变了战后一段时期里实行的统制经济体制,建立了“自由经济体制”,这对尔后两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重要  相似文献   

5.
试析吉田茂的中国政策观吉林师范学院郑毅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占领日本本土。在美国占领期间日本对外关系中断,战后日本外交的重新展开,是从吉田内阁时期开始的。吉田茂是依据《日本国宪法》选举产生的战后第一任首相,也是对战后...  相似文献   

6.
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原因有三:日美同盟、派阀政治和中日互动。日美同盟是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结构性原因,也是基本的国际背景,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敌视变为和平友好,再进入合作,最后出现防范和对立的过程,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前提。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是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原因,亦即内在原因,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于不同的派阀执政而经常出现摇摆的现象,是日本对华政策变化的内因。中日互动是由两国围绕争端焦点而表现的不同反应所引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良性的,有时是恶性的,良性互动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理性,恶性互动则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僵硬,它是日本对华政策思考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7.
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开始孕育着一些变革,但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台湾当局不断施加的干扰和阻碍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时期,美国曾迫使台湾当局从缅泰老“金三角”地区撤军,并试图诱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防,双方施压与抗压、牵制与反牵制的互动关系十分明显。尽管美国政策设计者认识到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服务于美国和整个“自由世界”的广泛利益而非台北政权一家利益,但是实际上还是难以摆脱台湾当局的牵制。  相似文献   

8.
刘毅  兰剑 《日本研究》2008,(2):45-48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整个社会处于破败不堪的境地。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迅速实现复兴,并在60年代末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吉田茂对战后日本经济改革所做出的贡献。本文试图以对吉田的经济改革政策的论述为切入点,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作一概括性的阐释,旨在探讨吉田路线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并列起来一起提,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从执政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合法性等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吉田茂既是日本战前政治向战后政治过渡转变的桥梁,也是战后政治同战前政治联系传承的纽带,他是战后历史时期内,现代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日本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的奠基人。 吉田茂生于1878(明治11)年9月22日,死于1967(昭和42)年10月22日。他的生父竹内纲是土佐自由党人。吉田诞生前即已指腹过继给吉田健三,生后即由吉田健三抚养。吉田健三早年曾去英国游历,通英语,归  相似文献   

11.
霍华德执政初期紧跟美国,与中国摩擦不断,其后调整对华政策,逐步显现出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外交策略。在与美国继续加强军事安全合作的同时,霍华德政府采取有别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注重改善中澳两国外交环境,发展同中国的经贸合作。采用这一外交策略的原因是澳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更是中美澳三方博弈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爱龙  夏耕  邓越 《社科纵横》2011,26(5):112-114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维护其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于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本文以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为出发点,逐步剖析出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演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1954年12月10日,日本民主党总裁鸠山一郎上台执政,组成鸠山内阁。鸠山内阁上台以后在对内外政策上同吉田内阁保持一定距离,提出了具有鲜明鸠山特色的“修改宪法”、“重整军备”、“推进与共产圈外交”三大政策。与之同时,鸠山内阁上台以后,也改变了吉田内阁在改善日韩关系方面的消极态度,在改善日韩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态度。但是,鸠山内阁为了尽快使日本回归国际社会,也为了尽快解决被苏联扣留在西伯利亚的日本人的回国问题,最终作出了优先实现日苏邦交正常化的决定。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为赌注,决心实现日苏邦交正常化的鸠山一郎,为日苏邦交正常化造势,采取了与所有“共产圈国家”改善关系的对外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日中、日朝关系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松动和缓和。然而,日朝关系的松动和缓和,触动了韩国的敏感神经,刚刚出现缓和迹象的日韩关系又一次进迅速降温,直至后来的岸信介内阁上台,日韩关系才真正被解冻。  相似文献   

14.
2022年12月16日,日本岸田文雄内阁审议通过了包括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在内的“安保三文件”,对日本的国家安全和防卫战略进行了大幅调整。对日本这一举措的理解和评估需要将之放在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演变的整体脉络中,综合考察不同时期国际环境的变迁和大国关系的变化、日本决策者对这些变化的认知和解读,以及战后日本国内政治如“保革之争”、宪法“第九条”等对安全保障政策所构成的限制等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日本的因应情况,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45—1972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发端、1972—1990年作为“经济大国”的战略摸索、1990—2009年冷战后的战略调整以及2009—2022年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转型。其总体发展方向是从“重经济、轻军备”的“吉田路线”向“普通大国”“军事化”和更加积极主动的自主安全保障战略迈进。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期间是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发生转换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宪法》宣布日本放弃战争并对军事力量做出限制。宪法甫一出台,便出现了"修宪论者",这与幕末日本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后继起的"条约修改运动"十分相似。岸信介是战后初期"修宪论者"的典型代表。在他执政时期,虽然"修宪任务"未完成,但通过不断找寻"防卫力量"与宪法契合点的诸多努力,留给了后人一笔政治遗产,即在"南进论"指引下构筑海上防卫力量。从"吉田路线"为海上防卫力量复兴所做的准备,到岸信介执政时期的重建,再到池田内阁以后的传承,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经历了由复苏到强大的过程。结合今天日本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战后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的重建是从岸信介政府以日美同盟为后盾与美国共享亚洲及太平洋海权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甄喜善 《社科纵横》2002,17(3):22-24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长期执政地位的法宝 ,这就是“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是有利于民主的 ,对当前的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为民主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可为民主提供先进生产力基础 ;可为民主提供发展方向上的保证 ;可为民主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利益方面的激励机制与驱动作用。本文第一次将“三个代表”与民主结合起来考察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应与政治保持适当距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治社会中法与政治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值得厘清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后,认清这一问题就更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长期的法学观念中,法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由此,为政治的需要而随时修改法律以及要求立法、执法和司法去迎合不断变化的政治要求,就是必然的和应当的。这种观点当然推不出“依法执政”的结论,相反,与这种观念相吻合的倒是“依政行法”。法治及“依法执政”的理念,提示了法对执政党的制约和政治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前提,这就是法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能力关系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党的核心执政能力即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党的核心执政能力的现实诉求集中体现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与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创设以公正公平为取向的利益均衡制度。其目的是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实现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吉田工业公司是由吉田忠雄于1934年创办的一家专营拉炼的公司。现在,该公司不仅是日本最大的拉炼制造企业,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拉炼制造业之一。1982年,吉田工业公司的拉炼产品占日本国内拉炼市场的百分之九十,占世界拉炼市场的百分之三十五;营业额达二十五亿美元。同年生产的拉炼总长度达一百九十万公里,吉田公司总裁吉田忠雄指出:“这个长度的拉炼,足够在地球至月亮之间来往二次半”。吉田公司之所以能够多年称霸世界拉炼市场,这和公司总裁吉田忠雄的经营之道密切相关。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事策略。吉田忠雄认为,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关心广大职工的生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要求公司的职工把百分之十的工资及百分之五十的奖金存入公司的储蓄帐户内,公司按月以高于其他银行的利息付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一次次摩擦中 ,两国走向对立冲突的边缘。令世人欣慰的是 ,在经过了曲折的过程之后 ,两国关系终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1 997年 ,中美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 ,确定两国的关系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从此两国关系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从 90年代初“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到 90年代末“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中美关系走过了伟大的转折。这一转折是艰难的 ,它既体现了中美关系的复杂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根本地将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整体实力的上升与战略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转变相连 ,90年代以来的台湾问题也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台湾问题既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也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台湾问题的变化不但说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中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也说明美国的对台政策服从于其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