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英美生态批评是西方环境危机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首先将环境关注与生态思考溶入到文学研究,并以"生态批评"命名这种文学批评方法。随后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加上美国生态批评的启发,英国学者也开始在文学研究领域探索生态批评。他们都意识到生态思考对文学研究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共同探索一种蕴含生态关注的文学批评方法。而英美各自的自然风貌与文化特性又使两国的生态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倾向,二者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与生态批评总旨下,从不同角度进行生态批评理论探索与研究,形成各具特点的当代生态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自我书写、历史重述及身份认同等重要问题的实践中,存在着对地方性知识、后殖民主义理论、生态批评等他者话语化用的内在逻辑,但也因主体性问题意识的悬置,存在着理论化用的片面性、问题域的混同以及理论产生背景的忽略等问题,从而陷入“游离”“迷失”“焦虑”等“他者化”困境。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制的价值追求,构成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实践的基本范式。研究者在批评实践中要立足该范式,注重观念层面、策略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的守正创新,树立集“民族性-中华性-世界性”于一体的批评视野,为世界多民族文学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智慧,进而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4.
刘蓓 《青海社会科学》2013,(4):152-155,190
自然写作是美国生态批评最为重视的文学体裁,它的发展不仅受到了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几种文学亚体裁。自然写作的精神内涵与创作特征契合了当代生态批评的根本宗旨。从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的"文学中的自然"研究,与寻求美国文学批评"独立身份"的努力相融合,也体现出强烈的美国特色。美国自然文学创作与研究历程启示我们应更为深入地挖掘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发展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研究形式。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理论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理论为民族文学提供了一个差异、多元、平等的自我书写与自我发展的语境,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必须运用后现代理论,深入挖掘民族文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寻根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批评的书写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表面化、模式化和空洞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等理论关键词,揭示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对建构亚裔美国族裔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在美国正式确立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劳伦斯·布依尔是美国生态批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布依尔的生态批评思考致力于探索文学文本中环境的想象与西方思想中自然的位置,并在生态批评视网中探讨环境的想象对文学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布依尔将环境文学批评与面临生态恶化危险的自然世界结合起来思考,尝试重新阐释文学文本中的自然与环境,并将其与当代生态文化构建相结合,希望这种生态批评构想能够在当代社会文化中发挥一种有益的环境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郁蓓 《文史哲》2006,(3):102-108
在反叛欧洲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把研究美国文学作为对美国理念的阐释、对美国文化的构建,与作为现实国家和一种思想概念的美国相互依存,成为美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以反叛具有深刻种族主义内涵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为起点和目标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从表面上看,与前者势不两立。但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把对亚裔族裔认同的诠释,作为对美国民族认同和美国理念的再诠释和再完善,结果,相当一批亚裔作品,因与美国主题无缘,被拒之于亚裔美国文学大门之外,其批评理念的民族主义实质暴露无遗。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以文化民族主义还是以全球主义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都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承继。美国文学批评的大语境,亚裔移民后代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主导地位,学术为国家权力服务的现实,以及当今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等等,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贾剑秋 《兰州学刊》2005,(3):284-286
当今中国文化潮是汇聚了多元社会潮元素,带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大众流行文化潮.大众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影响文学创作和存在形态.因此,文学在文化潮中嬗变.文学的价值观、审美标准、文学模式、文学创作群体以及文学表现手段都顺应文化的变迁而发生重大变化.对应这些变化,应重构文学批评体系,立足大众化开放性立场,建构新的文学价值观、审美观,拓展批评视阈,调整批评姿态,重建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一种关涉到作家、世界、文本、读者四要素的活动过程。自有文学以来 ,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就不断生成着各种各样带有差异性的认识。回顾、解释这些差异性的文学观念是汲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历史经验、教训 ,推进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途径。一进入 2 0世纪以后 ,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2 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最先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内频出硕果 ,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刘大杰、罗根泽、王达津、王运熙、顾易生、敏泽、周勋初、蔡钟翔、张少康、罗宗强等先生撰述的各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为全面梳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文学批评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不顾文学的审美特性,代以道德、政治为标准的道德判断或政治判断;不顾文学阅读的感性体验,采用某种理论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的智性判断.这种判断批评模式与文学的想象力创造特性相悖,扼杀了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活力.要摆脱文学批评的判断模式,就应回归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倡想象批评,让批评成为一种文学阅读的本真体验,成为一种想象力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批评     
社会批评,又称社会学批评、社会派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批评.它是人类文学批评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几乎遍及全世界的最大的批评流派.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而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系统化的批评方法体系.所以,西方学者把它称为世界文学批评的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文学艺术与人类其它高级精神活动一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决定的,是文化的上层建筑。同时,文学艺术以其不同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的特殊方式,创造性地掌握世界,作用于社会。社会批评主张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和结构,并充分注意到文学本身的特殊规律,从中找出文学与社会历史土壤的关系,从而确定文学活动的社会价值。社会批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在我国曾有一段颇耐人寻味的曲折的经历,也算命运多舛。过去我们把它当成…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生态批评的兴起对流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与生态批评整体性地提出对于解构西方文化霸权,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以及实现流散文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和谐发展和良性进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性别意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风起云涌的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但在多数梳理那一时期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则被遮蔽或淡化了。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性别意识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坐标,突出文学的两性平等价值,推动了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繁荣,并为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辩证汲取奠定了基础,促成了性别意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逐步呈现出价值取向明晰化、评论话语语境化及批评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是一种具备了连贯性、现代性及学术性的批评思潮或流派。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审美批评与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宝云  邹永莉 《天府新论》2003,1(2):107-112
文学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文学批评便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批评 ,而不是对日常世界的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特殊性 ,政治审判与伦理审判在文学研究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作家政治身份决定论 ;政治题材决定论 ;政治价值决定论 ;文学之争延为政治之争。政治审判造成文学标准的扭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扭曲等诸种弊端。文学可以有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 ,但文学批判则只能首先是审美的批评 ,对现代文学的批评 ,也应是审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2006,(4)
刘文良在《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上撰文《当前文化批评的四大误区》指出,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兴起,给文学批评注入了很多活力,强化了文学批评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批评空间;但如果把握不好,又很容易使本已面临困境的文学批评遭遇更大的尴尬。时下流行的文化批评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理论先行,疏离文本。这导致批评结论的千篇一律,催生或加剧文学批评的公式化、模式化,磨蚀了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正当的文学鉴赏或文学判断的能力,导致作家和读者文学意识和文本意识的弱化。二是大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