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族葬式议     
仡佬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迄今保留相对完整的仡佬族文化当属其丧葬文化。从古代的悬棺葬、岩洞葬、岩墓、岩穴墓到近现代的大石板墓这些葬式的发展变化上,既反映了仡佬族先民祖宗崇拜的原始观念,也反映了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生互助的生产、生活中在习俗文化上的相通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越人石室土墩墓与华南悬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苏南浙北一带的石室土墩墓是先秦越人的墓葬 ,分布在华南地区的悬棺葬是战国以后越、濮、僚、人及其后裔的墓葬。两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 ,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从石室土墩墓和悬棺葬的时空分布可以看到古代越人的迁徙和越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王熙远 《学术论坛》2001,(6):129-133
本文以田野考察与前辈学者调查材料为依据,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了广西瑶族丧葬与巫术巫觋、风水墓向、葬法葬式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仡佬族节日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仡佬族独特的节日文化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弘扬仡佬族的节日文化,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乌盟凉城县崞县窑乡后德胜村附近的深山沟中,发现一座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墓中壁画内容繁富,色彩艳丽,其中许多内容是首次发现。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的墓葬都是极其秘密的,史称“秘葬”,是当今考古界苦苦寻觅的重要文物。这座秘葬墓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的秘葬形式。特别是墓主人与家人在一起宴坎的“宴居图”壁画,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生活及其面貌特征和服饰。壁画所绘各种山水草木,神怪异兽以及野生动物,反映  相似文献   

6.
从原始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要经过家长制家庭公社。家庭公社在经济关系上是土地公有;在亲族关系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家庭;在生产关系上即农村公社。其埋葬习俗,则是“公共墓地”制。周代氏族宗法制度,就是由这种以血缘为主的族制系统改造而成的。反映在墓地上的是族葬制,即族坟墓制度。族坟墓有两种,即“公墓”与“邦墓”。“公墓”是国君、王室等贵族墓地;“邦墓”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人”墓地。两类墓制的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葬,同一墓地的死者都是同族或同宗者。族坟墓制度随农村公社的存在而存在,它从一个侧面揭示族坟墓制度是当时亲族关系和土地国有制的局部反映。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悬棺葬,分布于江南十三个省(区)。悬棺葬的族属很复杂,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包括川南一带广为流行的“僰人悬棺”说(参考石钟健先生《悬棺葬研究》油印书稿)。关于川南僰人的族系,当前史学界主要有氐羌说和濮僚说两种观点。其中,僰人是否使用悬棺?也是这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之一;此外,悬棺与铜鼓,也都在古代川南一带广为流行,这两种特点突出的古代民族文化,是否同为一种民族所使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物》杂志一九八○年六、十一期上,发表了一批悬棺葬的清理报告和论文,其中,对于珙县悬棺葬的族属,就反映了对川南僰人族属的不同观点:有的同志同意当地方志上的“僰人悬棺”说,认为珙县悬棺葬的墓主,是属于僚人的“都掌蛮”;也有的同志否定“僰人悬棺”说,认为“都掌蛮”属氐羌系统的僰人,与珙县悬棺的墓主——土僚无关。由于这一讨论,涉及对川南  相似文献   

8.
丧葬古歌是仡佬族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仡佬族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等伦理思想.古歌在规范仡佬族葬仪的同时,发挥着抚慰族群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播州海龙屯遗址现存"新王宫"建筑遗址的文化信息特征、特点与现存黔北地区仡佬族民居建筑形式、建筑特征、特点以及平面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应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相同环境、地域和所接受相同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下形成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信息反映出播州土司民族与仡佬族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10.
《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国朝琉球国使墓??在北乡邑厉坛.康熙三十年国使奉命入贡,经邑卒,因葬此.碑镌首里府??力向氏岙滨亲云上之墓  相似文献   

11.
张家山汉简律令分别规范了葬期、赏赐敛衣与棺椁诸项葬俗制度.其中在"归宁"律法与<置后律>的双重约束下,葬期与继承制度相互制约,反映了汉初重视葬制从速的同时,适当关照了"致忧之义".在<赐律>中,敛衣与棺椁的赏赐具有明显的等级区别,这是汉初身份等级制在葬制中的集中体现.汉魏时期,葬期的法律规范与葬具等级制的形成及其演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魏时期薄葬与厚葬的并存.与此同时,葬制与礼俗的调整与革新也构成了葬制相关律令存续或废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拜树节是隆林仡佬族颇具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传统习俗.仡佬族群众通过拜树节祭祀活动缅怀祖先,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备葬在哪里与刘备墓在哪里,应当说是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古人有真墓、假墓、衣冠墓之异,问题也就复杂了。按《三国志》中陈寿的说法,刘备是病死永安(今奉节县治师范学校内),运尸成都,葬于今武侯祠,称“惠陵”,并与他的妻子“皇思夫人”甘夫人“合葬”了。其实,人们早就对  相似文献   

14.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有关礼俗和亲属称谓的文献资料中,遗留着许多上古社会的残痕及其运动足印。它以缩写的形式表明,在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变的伟大变革中,姑舅交表婚起着杠杆作用,其方式是女子回到她的母系家族同舅的儿了婚配。氏族借助这种婚姻方式完成了由母系向父系的过渡。女子死后葬于夫族墓地,是结为永久夫妻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夫一妻制代替对偶婚、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夫妇同葬一墓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二次葬墓,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有发现,其中尤以仰韶文化发现最多,最典型。  相似文献   

16.
解放后,在湖南长沙地区发掘的“楚墓计有一千八百余座”。对占据其中很大比例的单棺小墓往往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对这类小墓墓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等的研究,更是极少有人问津。本文拟以长沙单棺楚墓墓形、葬具  相似文献   

17.
周菁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07-114
根据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层理论的研究成果,仡佬族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可分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层、体验性旅游者层、旅游标识物层三个层次.仡佬族服饰是仡佬族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要素,在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旅游审美功能、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及社会伦理传播功能,并且,这三种功能在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各个层次的构建中都具有很高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浡泥国王墓碑碑文考明永乐年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携妻子、儿女、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泛篅粗泄?在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到达南京,受明朝隆重接待.浡泥王因染疾于同年十月死在"会同馆",临终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朝以王礼将他葬在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冈.最近,我们去南京南郊石子冈实地考察了浡泥国王墓.墓葬  相似文献   

19.
刘煦 《殷都学刊》2013,34(1):45-48
北方长城地带汉墓中的这些特殊葬俗,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丧葬习俗的影响与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草木灰与芦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除湿防尘,这与墓中潮湿的环境与所用葬具为木质有关。撒金箔、谷物、盐与双棺颠倒置放则反映了人们的丧葬观念。金箔、谷物、盐作为一种随葬品或镇物在生者的想像里可以确保死者在地下世界的安宁。双棺颠倒置放除反映了保证死者安宁的观念外,还被赋予了保护生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匣葬服是汉代皇帝和诸侯王等贵族死后装殓尸体的一种高级葬服。它是中国汉代考古学中的重要发现。几十年前,在河北省邯郸王郎村的汉墓中,曾发现了这种高级葬服的玉片,但是不得其解。1968年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两套完整玉衣出土后,才揭破了玉匣葬服之谜。也才有可能使我们全面了解权代皇帝和诸侯国王侯死后使用玉匣葬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