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非人类叙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话题。20世纪最杰出的预言和寓言作家卡夫卡,不仅是人类叙事的卓越代表,也是非人类叙事的探险者和领路人。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涉及他的中短篇小说。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主要通过动物叙事来完成,变形叙事也是卡夫卡的重要叙事方式和手段,物叙事则是卡夫卡的卓越创造和独特贡献。鉴于以往我们对卡夫卡的人类叙事作品关注和研究较多,对非人类叙事作品重视和研究尚显不足,尤其对这类作品的叙事特征和价值研究不够,因此,集中探讨和分析卡夫卡的非人类叙事艺术无疑丰富和拓展了有关卡夫卡的研究领域,对于叙事学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暴力、苦难与死亡是余华小说的主题.从80年代创作的先锋性到90年代创作的平实性,余华作品苦难主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暴力与死亡的根源是人性的罪恶,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苦难与死亡的根源则是存在的宿命.这一变化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深层次叩问.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yamin,1892-1940)的思想和著述中,他那为数不多的关于卡夫卡文学批评的文章,与其庞大的关于“现代性前史”研究的“巴黎拱廊计划”相比较,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然而从卡夫卡研究的发展进程看,本雅明对于卡夫卡文学批评的思想不仅精湛独到,而且极具前瞻性,他不仅敏锐地看到了“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个椭圆”[1](P29),并精巧地向我们打开了卡夫卡文学中所呈现出来“椭圆”的世界图像,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卡夫卡文学世界的这一“椭圆”性特征的文化渊源。卡夫卡文学中许多…  相似文献   

4.
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机制与生存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实现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历史性的内在机制。非生存交往只是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人实现超越的前提;只有生存交往才能实现"生存"。生存本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非对象性,是趋向于"超越存在"的意向性,它始终是敞开的和不确定的。因此,就它要超出生存界限的意义而言,就是对作为统一完满的总体性追求,这种超越活动本身就是自由,是与人的生存本性相一致的真正的内在自由。一个领悟自己自由的人就是超越这个人的界限而与"上帝"融和在了一起,自觉地做出选择和行动。而生存的自由与超越和对作为总体目标的信仰就是真正生存历史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小说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小说的死亡意识祖国颂人以生命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构成了一种现实的存在,当人的生命降临尘世,一切都可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有着千万种选择。然而死亡却是确定了的,它是生命的孪生姐妹,它是唯一不需要生命的努力而必要达到的客观存在。舍勒说得好:“每个生...  相似文献   

6.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的工具理性、物质欲望、消费意识等极度膨胀,这种利欲关系不断引导着人们只关心一己利害,而丧失了人类的普遍情怀;只热衷于追求当时当下的物质享受,而不再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存的终极眷念,忘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美育对抵制当今社会物欲对人的控制,消除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追寻诗意的栖居——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诗学命题。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提出这一命题的思想和艺术意义。诗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文学的,而是生存的,诗是存在之歌吟。从这一意义出发,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人类生存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诗意的,而诗是以语言的方式确立存在的。思与诗的结合是20世纪世界的最大理论收获。诗意的生存是海德格尔为人类指示的道路,这对普遍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具有重要意味。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虽然是人类生活之所必需,但它在对人的生存世界进行概括和抽象时,难免会因其玄虚、空幻的性质而远离人的生存根基。为了使形而上学真正回归到人类的生存世界中,就必须以人的生存为出发点来把握形而上学,赋予其现实的生成本性,使其追根溯源的生存意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形而上学与人的生存之间具有同根同源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相似文献   

10.
弗·卡夫卡往往被划为表现主义者。他与这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德语国家的文艺流派确有密切关系,但他的影响之深广则是表现主义者无法比拟的。卡夫卡实际上是广义现代派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考察他的创作,会给我们理解现代派文学的特点提供一把钥匙。 抽象的世界和抽象的人 卡夫卡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越来越抽象化。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是未竟之作,但思想艺术含量较大,写作时间基本上相互衔接,足以代表这种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卡夫卡的创作方法形成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1.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From h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both in France and America, Professor Pavel not only expresses his endorsement,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of the concept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his opinion and further academic expectations. The article has three parts. First, he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subjective assumption prior to interpretation,” and “reversed route of cognition.” Second, he points out that the phenomen on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is not unique in contemporary times and has existed in Western literary research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from the Zeitgeist of the age of Hegel,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positivism, the narratology of structuralism, and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que, all of which have the feature of using concepts to cover the multiformity of literary works. Pavel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contemporary phenomen on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embodies the features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exposes the problem of American education. He hopes that scholars can keep critical latitude and vitality while rectifying the errors in litera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韩鲁华 《唐都学刊》2003,19(2):35-39
20世纪 80年代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 ,对于人性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清晰的 ;但进入 90年代之后 ,他陷入极为深刻的困惑与焦虑之中。从生存哲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精神人格建构及其特征 ,不难发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精神特质。作家是在困惑中探寻着自我 ,面对生存的焦虑 ,思考着人类生命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以企寻求主体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伟萍 《唐都学刊》2007,23(1):48-51
少女光洁的肌肤、纯洁的心灵和母性的温情是孤儿川端的“救世主”,在感官与纯洁、母性与少女之间川端作品中出现了美女与佛的结合,进而形成了其文学中感官因圣洁而得到净化的“好色”情调。因此,从内在的形成原因来看,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是其诗化了的孤儿的缺失体验。  相似文献   

16.
孟伟 《唐都学刊》2006,22(1):109-11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向来研究者者对其诗论关注较多,而对于作为其文学批评一部分的散文文论却鲜有论及,其实在《沈归愚诗文全集》中,《文钞》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沈德潜在散文文论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文之与道为一”是他论文的理想和最高标准。他认为文章立“道”为根本后才能讲求章法技巧,“才”、“情”、“养”、“气”是文章写作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学养,做到醇雅。他的散文文论与其师叶燮有着承传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天利 《唐都学刊》2004,20(1):52-54
祢衡个性突出 ,才华卓著 ,仅凭留存的一赋三文 ,便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祢衡的创作“以气运词”、“借物言志” ,突出地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发展趋势。他的《鹦鹉赋》为后世的同题赋作树立了师法的典范 ,是同题赋作中不可追及的顶峰之作 ,对咏物类文学创作具有广泛的示范性的意义 ;而其“以气运词”的行文方式 ,更具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对孔融的个别作品产生过影响 ,对阮籍的影响尤为显著。他在文学史的地位完全可以和孔融、刘桢诸人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8.
袁敏 《唐都学刊》2010,26(1):72-74
薛道衡历仕北齐、北周而入隋,进入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其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作于此时,为隋代文宗。然而其生平创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现存诗文作品与出土文物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围绕其生卒年、生平事迹补遗、重要作品系年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可以纠正以往文献的舛误。  相似文献   

19.
肖涛 《唐都学刊》2005,21(1):10-13
昌耀是“一个 1 7岁便以纯正与诗结缘的人”。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初 ,但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是在 80年代。评论界关注比较多的也是他复出后的作品。然而 ,昌耀早期的作品与他复出后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诗人在早期创作中以自然为主要题材 ,表达了他雄奇壮美的、质感坚硬的、粗朴自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