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多诺认为,西方传统理性哲学在现代的危机并不是理性的危机,而是理性的同一化——概念逻辑体系形态的危机。现代哲学应该就是对同一性的“合乎理性”所进行的非同一的“合乎人”的批判和反思。基于多元、平等的非同一的批判和反思是现代哲学的合理形态。阿多诺的非同一哲学形态展示了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阿多诺所开辟的理论战场上,齐泽克以"象征"与"真实"悖论公式化了阿多诺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并以索恩-雷特尔和斯洛特戴克的理论作幌子重述了阿多诺文本中已然构筑的先验主体结构及犬儒主义批判,而他所打造的黑格尔辩证法则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框架下彰显阿多诺所谓"对象的优先性"的回溯性特质,其本质同样是将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转化为本体论上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地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写入大会报告,深入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继承,是对西方"控制自然"观的超越,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以"否定的辩证法"为主要思维方式,对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相关类型进行了独到的评论。这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在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理论范式,以及确立新的美学范式中具有巨大的阐释力量。非同一性是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非同一性"为思想基点的阿多诺提出了"和解"式的人类解放的最终图景;"和解"所要达到的不是一个总体性的社会秩序,而是包容性的、个体之间的丰富而具体的联系。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也包含了"非同一性"的要素,阿多诺的"和解"与马克思的"解放"在此达成契合。虽然阿多诺最终因为缺乏革命实践的意志而落入艺术幻境,但他打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者总体性原则取向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维度,其理论对我国的建设和解放事业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的性、理作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而使具体事物之性、理与形皆获得了独立性价值并因此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郭象的"自生独化"自然观经由东晋"以玄对山水"观念的推动,使得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位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可以说,郭象"自生独化"说是中国文化上自然山水之美获得独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探讨黑格尔和阿多诺辩证法中的否定思想的异同.指出黑格尔的否定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否定,阿多诺的否定观是建立在非同一性辨证法的绝对否定之上的.阐述了黑格尔和阿多诺在矛盾观、范畴观、本体论和辩证法上的一系列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8.
论阿多诺的自然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的自然美观是其审美现代性思想中的重要部分。阿多诺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对自然美的排斥,认为自然的自在存在,尚未人化和不确定等特点并非自然的缺点,而是其魅力所在。自然美作为一种显现预示了更多的东西,一种"超出资产阶级工作与商品关系之外的一个领域"。但由于它本身的谜语特质,加上它遭到历史和现实的压制,自然美需要艺术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说现代性问题是当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典型问题的话,那么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危机——生态危机就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生态学批判理论中,詹姆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以下简称《自然的理由》)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劳动、文化"三位一体的生态观。挖掘其生态观的积极意义的著述很多,但是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和评析的文章却不多见。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参照系和解释原则,将会为理解《自然的理由》一书的生态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摒弃了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物质经济价值观和自然观,取而代之的是将人看做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人—自然"整体价值观和自然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每一种文明的生成,都有相应的经济形态与之对应。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为生态经济,它建立在"理性生态人"基础上,是对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超越。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当下的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但要设计一套包括制度环境、具体制度和实施机制在内的制度体系,还要从政治保证、法律体系、经济支撑和社会条件等多方面为生态文明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21,(4)
现代社会的"齐一化"统辖着每个人的思维逻辑、生活方式和人生目的,个体在这一社会中难以达到自主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即"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如何破解现代社会"齐一化"规范的"霸权",以矫正启蒙之后的理性观统治社会生活的无道德性?在阿多诺看来,康德"道德法则"及其哲学建构的形式性、理想性是捍卫每个人社会生活得以自主的价值根源。在每个人的社会实践面前,康德提出的道德法则不仅能够矫正人的行为动机,引导动机纯良的道德性行动,也能够规范每个个体把他者看作与自身平等的价值存在。更为重要的是,阿多诺不仅把道德法则当作个体自主突破社会整体规约的工具,也看作重构现代社会生活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否定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欲望世界应该以自然的丰富性、无价值高低性体现当代健康自然的涵义,从而告别“轻视欲望”与“沉湎欲望”之对立性循环和老庄、卢梭等的自然观。但欲望世界的底线必须是“全方位尊重世界”,从而与西方民主尊重观的“非全方位性”与中国温情文化的“非尊重性”有所区别。在对待性质不同、世界观不同的价值冲突问题上,应该建立“不同才和”与“价值并立”的社会文化交往观,以完成对中国传统“和而不同”观念的当代改造与补充。  相似文献   

13.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力,阿多诺对现实的批判一直不遗余力,其批判理论一方面是哲学;另一方面则是音乐。阿多诺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发现了音乐批判现实的潜能。这与他的音乐本质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阿多诺看来,音乐具有社会属性与自律的双重本质,音乐有介入现实的可能;同时又同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实现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功能。他在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中发现救赎的可能,最终实现对这个"绝望的现实"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是在对西方传统自然审美中的两种艺术化模式——"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的批判中提出来的,但他的自然环境模式本身仍然具有突出的艺术化倾向和对象性特征。通过艺术化途径,卡尔松对"欣赏什么"和"如何欣赏"进行了排除和缩减,使得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本身的丰富性、完满性和自然性都受到了抑制。通过对象化方式,卡尔松把自然确定为对象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被放置到主客体关系的框架中,成为相互分离、二元对立的东西,这使得他的自然环境模式缺乏一种真正的生态视野和生态精神。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的根本症结是其认识论对象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固守主客分离的理路和客观知识的理想,并妨碍他正确地提出恰当自然审美的目标。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可以为这种思维方式的更新提供理论支持与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刍议传统儒学中自然权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学军 《理论界》2009,(5):136-139
"自然权利"概念是个后现代性的话语,但其思想却渊源久远.我国传统儒学中就具有丰富的自然权利保护的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仁""孝"伦理观,以及"圣王之制"分别从思想基础、伦理要求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自然权利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现代西方激进的自然权利观不同之处在于,儒家的自然权利思想是以人为目的的自然权利观,是人际伦理向自然万物的外化.  相似文献   

16.
刘学智 《船山学刊》2014,(2):99-104
儒、道对哲学生态问题有诸多相通之处,然其相异点也是明显的。从哲学生态本体观上说,儒家之根本点是"生","生"体现了儒家对生命本源性的理解;而道家则突出道的实在性、本原性和万物生成过程的自然性。从生态价值观上说,二者都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然其相异之处在于:儒家主张"人为天下贵",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强调"和谐",认为"万物并育"而"皆得其宜";主张"仁民爱物",强调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看待自然的绝对价值,主张"与道合一"、"人与天一",强调"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出现了从"此在言说观"到"大道道说观"的转移。"道说"不是"此在"人的言说,而是"大道"说话的方式,它的基本含义和功能是"显示"和"聚集"。道说之"显示"不是人类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大道的"显现"和"聚集"不是源于人为的力量,而是源于以"大地"、"自然"为根基。"大道道说观"因此也是一种以"大地"为根基的"大道自然涌现语言观"。海德格尔对"大道道说"所具有的"自行显示"和"关系聚集"含义的发掘,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独白话语的深刻批判;其对大道道说的"大地""自然"根基的强调,又表现出对天地人神四方世界自由游戏的"生态审美栖居"的呼唤,"大道道说观"可谓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语言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19.
格拉斯长篇小说《母鼠》被视为德国生态文学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深刻地揭露了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漠视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面临灭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反人类、反生态的核战争丑恶行径。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分析表明,格拉斯生态悲观主义的产生,是他的理性主义和科技至上观使人类陷入了窘境,将自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所以,人类的根本出路最终在于要培养正确的生态启蒙观、生态和谐观和生态正义观,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我以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繁仁 《文史哲》2003,2(6):5-11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模式来规范老庄道家存在论思想,从而得出其消极倒退的结论。其实,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一种迥异于西方认识论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依据"天人之际"、"冲气以和"的理论,从"道法自然"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述了"道"作为宇宙万物诞育、人类生存发展之本原,人与自然万物共源齐一以及"无为无欲"、"无用之用"、"可道常道"、"大美无言"等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理论范畴,主张一种无欲与不争的、超越普通功利与物欲的审美的态度。同时,老庄还论述了带有"生物链"思想的"天倪"观与自我修养的"心斋"、"坐忘"之道以及建立"至德之世"的生态社会理想。老庄的这些思想已经是具有比较严密体系的中国古代生态存在论审美理论形态,成为同当时生产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平衡的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