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流亡在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谈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而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则表示要以“以前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继续进行革命,因而极力“主张急进,约束前人,激励后进,重新发起中华革命党。……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于是,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便在日本正式成立,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宗旨,在艰难困苦中,继续坚持组织讨袁的斗争。为此,孙中山曾派人先后在东北、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  相似文献   

2.
黄兴对国内政敌袁世凯的战略决定了他的对日策略。坚决反袁时 ,即利用日本与袁世凯的矛盾 ,积极争取日本对其反袁运动的支持和援助。不急于反袁或不反袁时 ,则不积极争取日本的援助。而日本亦是根据各时期或各事件中的对袁政策如何 ,决定对黄政策。需要与袁改善关系或保持一定关系时 ,即不支持黄兴反袁 ;需要反袁时 ,则利用黄兴 ,并给予一定的援助。双方在采取针对对方的政策和策略时都是以各自对袁的战略与策略为前提。这是辛亥革命以来黄兴与日本关系的一种规律。而孙中山始终把反袁的革命任务放在革命战略的首位。因此 ,他始终争取日本对反袁斗争的支持和援助 ,孙黄对日策略不同的根源在于对袁战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所派刺客枪伤,两天后去世。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宋案”。事件发生后,正在日本访问的孙中山立即归国。主张兴兵讨袁。但是关于孙中山归国日期,许多著作的记述都是错误的。如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为3月26日(下册458页);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时期戴季陶的反帝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河 《北方论丛》2001,1(6):90-93
五四时期,尚是一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戴季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并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正的批判,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较为进步的思想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戴季陶,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县,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后投奔孙中山先生.一九二四年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任国民党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宣部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务。他长期追随蒋介石,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于一九二五年抛出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形成了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的反动理论权威。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争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理论和主张,为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篡夺革命领导权,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理论武器。至今,台湾国民党当局还在研究、宣传戴季陶主义。为了进一步批判戴季陶主义,下面仅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反动性谈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评戴季陶的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周德丰南开大学哲学系戴季陶(1891-1949),中国国民党右翼理论家.他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宣传,孙中山逝世后他转身向右,以孙文主义继承人自居,实则贩卖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右派的旗帜。笔者认为:戴季陶主义奠...  相似文献   

7.
由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和中山市孙中山研究学会、日本神户孙文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论讨会,8月3日至6日在孙中山故乡翠亨村召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到会学者175人,其中海外学者86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南朝鲜、印度、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台湾、南朝鲜、印  相似文献   

8.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爭,是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右派从思想战线发动的进攻所作的反击,是新民主主义道路和旧民主主义道路、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爭学说和反馬克思主义的阶级合作谬论的斗爭在当时的一个重大回合。这一斗爭的历史意义十分值得重视。戴季陶主义是以当时戴季陶的反动理论而得名的。戴季陶反对以阶级斗爭学说来解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主张以什么“中庸之道”来解释它,说什么自尧、舜以来的中国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至孔、孟而中绝,到孙中山才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且说什么要以“国家民族的需要”为它的“最高原则”,不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才是“纯正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对日观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彦 《广东社会科学》2004,1(3):103-110
研究孙中山对日观 ,对于了解孙中山思想、孙中山与日本关系以及近代中国革命进程都有重要意义。从战略与战术关系出发看待孙中山的对日观 ,可知他是为了达成革命目标 ,而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和不惜付出代价。本文还专门就民初孙中山同日本的几次政治交易特别是订立《中日盟约》问题进行具体考察并作出评价 ,对有关文件的真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民国元二间,尚在就学时代的李大钊,即在其撰述中对孙中山的历史作用及将临时大总统"让袁"一事有过实事求是的评论。李大钊与孙中山都极为重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后续进展,李氏还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2年9月至1925年3月间,为促成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孙中山多有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1924年底,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演讲"大亚洲主义",早在5年前,李大钊亦曾表述过对日本人所提倡的"大亚细亚主义"的看法,但两人观点并不一致。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撰长联挽之,表达敬意。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戴季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民 《甘肃社会科学》2003,(4):134-136,139
戴季陶 (1891~ 194 9)原名传贤 ,字名良弼 ,字选堂 ,又字季陶 ,晚号孝园。祖藉浙江吴兴 ,诞生于四川广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斗士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著名反共理论家 ,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大陆史学界对戴季陶的研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这一课题基本上是一个冷门。  相似文献   

12.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上李鸿章书》(日)山口一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他的早期论著《上李鸿章书》中已经表明了思想原型的基本内容。而且,孙中山不断将其基本思想予以深化。到了晚年,明确地展开了三民主义革命论的全貌。(1)建立近代国民国家的构想孙中山在1894...  相似文献   

14.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5.
1916年陈英士在上海殉难后,孙中山期望蒋介石成为第二个陈英士,继承他的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不久,蒋介石即成为国民党领袖,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原因众多,但其渊源在于他早年选择了符合历史潮流的立业道路,追随孙中山和陈英士,积极参加反清讨袁活动,表现出他献身革命的思想品格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孙中山让位的问题,研究者多侧重于让位的利弊得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诸方面,而针对孙中山个人思想活动的具体论述尚不多。本文拟将孙中山置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反清革命的主体之内,着重分析其个人对于让位的态度及动机,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归国前孙中山是否接受了举袁方针?二,孙中山让位的主观动机何在?1 长期以来,关于孙中山让位的原因,论者在强调“非袁莫属”社会环境决定论的前提下,多认为孙中山主观上并不反对“如袁反正即可举为民国总统”的方针,或认为这一方针是孙中山早在归国前后就制订了的,或认为这一方针虽不为孙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前后,台湾地区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对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及其与祖国革命运动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知识群体最重要的言论机关,在这一思想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开始,《台湾民报》吸纳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强调“自治主义”,以期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实现。同时借“中日亲善”,敦促台湾总督府进行政治改革。不过,随着美国“排日法案”的通过,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扭转了台湾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自决”论的理解,后者抛弃了对日本的幻想,转而将“亚细亚联盟”与“民族自决”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反帝斗争摇旗呐喊。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及中国国民党将“台湾革命”纳入“国民革命”范畴,明确了台湾解放是中华民族完全解放的必然要求。祖国的呼唤唤醒了台湾知识分子内心根底的“中国民族”认同,他们提出与祖国一道致力于反帝斗争,融两岸革命为一体,最终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思想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民 《学术研究》2002,1(10):88-92
本文在盛邦和教授《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大亚洲主义》一文的启发下 ,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与日本大亚洲主义进行比较 ,认为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与日本大亚洲主义早期的“亚洲联盟”论和“中日连携”思想 ,以及由此演绎出的文化亚洲观基本近似 ,但对日本大亚洲主义最后异化为侵略主义理论则是排斥的。孙中山既是一个爱国者 ,又是一个世界和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和苏加诺的“社会革命”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孙中山和苏加诺的“社会革命”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对亚洲民族主义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了第三世界落后国家“中间道路”的先河;苏加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他们的相同之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象中国、印度尼西亚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进行“社会革命”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留日时期的戴季陶——其日本观形成与留学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近代中国留日知识分子中,戴季陶具有独特的日本观,这与其自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及留日经历有关.考察戴季陶与日本之邂逅,日语能力之培养,在日本大学的学习、退学等问题,通过相关史料,特别是参考日本大学的史料,探讨、分析诸种因素对戴季陶日本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藉此,可以思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留日经验与日本观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