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从核心的文化特征来看,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的题材可以分为地域、时间、事情和形象四种类型,它们粗略地呈现了茅盾文学奖的风貌,但也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芙蓉镇>的成就,就是在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都是突出的.它以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代表了"反思文学"的"最高峰线",初步呈现了开放的现实主义特征,但田园牧歌式的形式、手法限制了古华对重大社会矛盾斗争的直接表现和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3.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再次凸显了乡土题材长篇小说在当代的重要性及其水准,<秦腔>与<湖光山色>对乡村中国的不同理解和书写,不但表明了乡村中国现代性的过程远没有完成,乡村中国仍然处在被认识的过程中,而且也正是乡村中国变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资源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茅盾文学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2年开评至今,围绕茅盾文学奖的褒贬、毁誉不绝于传媒和课堂。对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评论、研究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奖项本身。我们综述茅盾文学奖研究的情势、状况,旨在加强了解,拓宽视野,激活思维,助推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的研究、评论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茅盾文学奖在希望和失望、冷漠和关注、说好和说坏的多声部合唱中走过了25年的历程,需要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检讨和确认。《聚焦茅盾文学奖》采用“长镜头”、“全聚焦”,纵论历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得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获奖作品系列进行整体研究,试图说明应适度地肯定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文学大奖的地位和影响,给予获奖作品家族在当代文学史上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6.
在茅盾文学奖中,历史题材的作品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基本上囊括了新时期以来经典的历史小说。由于历史题材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祛除了书写的诸多顾忌,给作家创造了至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之思想的解放,尤其是西方各种各样的历史主义潮流启开了国人的心智,由此扩大了茅盾文学奖的审美视界,也丰富了它的历史诗学并通过时间的进步性、多元的历史观、历史的理性化与辩证化、历史的能指性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来。这种历史诗学及其叙事既使茅盾文学奖赢得了鲜明的个性,但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我们之所以指出<尘埃落定>的反"史诗"的文本意义,并非说脱离了"史诗"的界定,<尘埃落定>就失却了价值;刚好相反,它脱离了"史诗"的藩篱,正说明了它独特的文本意义和艺术创新的价值,也说明了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趋势在开始走向看重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多指向评奖标准和核心价值的种种缺陷,二者构成了茅盾文学奖研究亟需直面的理论课题。在价值论视野中,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中国作协为评价践行者的一种评价标准,它与茅盾文学奖的价值标准并不完全重合,具有调试的可能与必要。在国家文学制度的整体设计下,茅盾文学奖的价值体系是以主旋律为主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家国价值、伦理价值、理想价值的构造,核心价值与共适性价值呈现互融趋势。如此设计的合理性在于将文学提供独特中国经验的功用性置于显要位置,由此产生的主旋律引力使自由、发展、创造等超越性价值追求有了现实落脚点。此外,还给予艺术性标准以弹性操作空间,从评奖条例的修订细节到突破审美惯性的获奖作品均能反映茅盾文学奖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这也为接纳更多长篇小说家族的成员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尤其是《蛙》及其他现实题材小说的获奖,不仅显影了茅盾文学奖基本的审美特质,如民间立场、理想的价值体系之建构与复合艺术的可能性,而且还潜在地预期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空间及趋向.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历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的梳理,结合各届评选活动的文学创作背景,探讨了四川文学创作在冲刺“茅奖”评选活动中的成功与遗憾,从而思考了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四川文学发展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被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誉为"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这部带有意识流痕迹的作品使用叙述角度,语言的主观性,时间逻辑的心理化、模糊化处理,用散文化的笔调铸造了西藏土司时代不朽的传奇,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决定了它不同于西方的意识流作品.这种新探索对史诗性文本的写作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茅盾文学奖自成立之初的众望所归已渐渐沦落到大众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地步,而它的变迁也同时映射了时代巨变带来文学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4.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5.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浴女"是铁凝长篇新作《大浴女》的中心意象,以尹小跳为主要载体,喻指女性在成长、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心灵世界的净化、沐浴、洗涤一新.本文从性别的视角,通过对尹小跳等女性形象的解读,分析了"大浴女"的性别意向.认为作品在对女性合理欲望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时、清醒地提出了女性"大浴"的文学话题,创立了"培植心灵的花园"这一美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8.
茅盾文学奖是新时期文学进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目前对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一直处于某种边缘位置。任东华博士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打破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界限,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这一重要的文学事件进行了客观化、总体化和历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笔法"与"太史公笔法"同为史学典籍的传述方式,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对历史人物给予褒贬的评价,都不同程度地遵循"言有序"、"言有物"的创作原则.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春秋笔法"实质是儒家对春秋的解读之法,而太史公笔法则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本来是喜欢学习的,但在教育中,儿童变成了学习人类知识经验的工具,变成了成人可以利用的对象.这种"奴化"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中的人(受教育者,常常是儿童)的精神的漠视、忽视、压制、否定.真正的教育,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关照.对话教育是一种对人性没有压制的教育,能够消除焦虑和压抑感,建立安全感,能够使儿童进行体验和发现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真诚、敞亮、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沟通、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势,形成与儿童之间的互依、互生、互补、互惠、相互激发的情势和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