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35年,季羡林先生赴德国留学,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学问人生》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自传,本书选取先生多部自传精华。季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在德国留学期间,他的老师们的举手投足让他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正一时隔多年之后,季羡林的脑海里还会经常记起一个人。她叫伊姆加德,当时23岁,是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校友田德望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季羡林受田德望之邀第一次去了迈耶家。就在晚餐桌上,季羡林第一次看到了伊姆加德,她是个美丽的姑娘,俏皮中透出点羞怯,从那以后季羡林每隔两个星期去一次迈耶家,每一次都是伊姆加德为他开门。但是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们除了简单问好寒暄  相似文献   

3.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相似文献   

4.
来而不往     
正季羡林和胡乔木是老同学,胡乔木对季羡林的友情,始终有增无减。胡乔木多次探访季羡林,奇怪的是,季羡林却一次也没有回访过。即便如此,胡乔木有了新鲜的吃食,也不忘给季羡林捎一点,和他分享。平素最讲礼仪的季羡林,却"来而不往","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给胡乔木送过"。有一年,胡乔木约季羡林到敦煌去参观,他也婉言谢绝了。据说,  相似文献   

5.
【新闻背景】:2009年7月11日,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被称为"国宝"。鲜为人知的是,生前因为一些误解和积怨,季羡林和儿子曾经有13年不相往来。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是中科院的一名退休干部。父亲去世后,他含泪回忆那充满遗憾和真情的父子情……  相似文献   

6.
杜玉芳 《老年人》2005,(8):16-18
1930年夏天,胡乔木与季羡林同时考入清华大学。胡乔木考入物理系,后来转读历史系,季羡林念的是外语系。这一年,胡乔木18岁,季羡林年长一岁。他们在清华结下同窗之谊,而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投身革命,然后久赞枢机,管领意识形态;一个矢志学问,甘于寂寞,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在有的人眼里,他们地位悬殊,身份各异,前缘难以后续。可是,他们以道义相交,把友谊保持了终生。清华共读20世纪30年代,中华大地风云激荡,素以校风民主著称的清华园成了各种角色都可以出场的“大戏台”。胡乔木(当时叫胡鼎新)一面读书,一面参加社会活动,入学半…  相似文献   

7.
青苔 《老人天地》2010,(9):28-29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学生请愿游行。在群情振奋的游行队伍中,同是清华大学学子的钱伟长与孔祥瑛相识了。钱伟长学的是物理,孔祥瑛则是中文系高材生。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印象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均有造诣,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正季羡林享年98岁,但他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一直体弱多病。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小时候缺衣少穿。六岁到济南后,他患了天花,差一点死掉。痊愈之后,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在清华园读书期间,他经常患伤风感冒,流鼻涕、眼泪,还患了胃溃疡。中年之后,他仍是体弱多病。"文革"中,季羡林受到"四人帮"迫害;晚年又连遭人间不幸,老伴、女儿和女婿相继去世。季羡林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但他如何活到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已达1000万字。等身的著作甚或成了普通读者接近季羡林的“障碍”,很多人只是把他当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标杆。通过蔡德贵的演讲,我们看到:其实,大师也是平常人。不说别的,在小学和初中时季羡林就非常顽劣,不仅打架斗殴,还曾几次策划把老师轰下讲台。 据了解,季羡林先生近来还是笔耕不辍。今年9月,他还为自己的新书《季羡林说和谐人生》写了将近万言的前言。跟随多年的学生讲述真实的季羡林——  相似文献   

11.
在儿子季承笔下,国学大师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早年寄居叔父家、母亲的早逝、无爱的婚姻,造成季羡林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关于季羡林的事迹无数人在反复重温,每一页都无比新鲜。在已经走过的将近一百年时间里,他曾经卧轨绝食,奔赴南京请愿;也曾为浓浓的乡愁毅然回到大陆,而恋着他的"打字机主人",则终生未嫁……我们读着他那些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想着自己的生活,总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或许不仅仅是我们,这个时代也永远了解不了季羡林。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而他是那个时代最后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正1917年春节后不久,季羡林离开只生活了六年的故乡清平县官庄村,来到住在济南的叔父家里,父亲和母亲却留在故乡官庄。叔父和婶母叔父是黄河河务局一个小职员。家境虽说不上富裕,但总算无衣食之虞。对于叔父,季羡林一向是又佩服又尊敬的,他在20世纪90年代写成的一篇文章里,充满感情地说:叔父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在颠沛流离中,完全靠自学,获得了知识和本领。他能作诗,能填词,能写字,能刻图章。中国古书也读了不少。按照他的出身,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对宋  相似文献   

14.
"我也有一块这样的校徽。"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魏宏森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回忆起1979年第一次见钱学森的情形,钱学森指着他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校徽如是说。  相似文献   

15.
何旭 《老年世界》2014,(22):40-40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老出生于1911年,2009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8岁。他独创的“三不主义”养生经、“养生无术是有术”的观念以及宽广坦然的生活态度都是他的养生智慧的浓缩。  相似文献   

16.
徐虹 《老人天地》2014,(1):21-23
修炼与涵养,固然使她睿智和淡泊。但淡泊与淡泊,她对于学术还是认真的。杨绛,本名杨季康,钱钟书的夫人,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潍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为人处世一直很低调,但是近一段时期,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文选、文集如雨后春笋,这自然是由于先生的人格魅力使然。手头这部《我的人生感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选本。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  相似文献   

19.
只有初中文凭的李涅,从小热爱国学,自学成才,满满腹经纶,并且与季羡林结成忘年之交,得到季老的关。怀与帮助。他现在已成为大学教授,讲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季老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感到无比地悲痛。  相似文献   

20.
李文达先生在2006年到2007年被清华大学先后聘为"顾问教授"和"战略发展顾问"。本文是他于今年5月14日在清华大学所作的学术演讲稿。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能够站在清华讲堂,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体验和故事,感到非常高兴!我没有上过大学,十七岁读完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