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那儿一趟,晒起肚子来。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当然不是了。”  相似文献   

2.
宋教仁与书     
钟发喜 《老年人》2014,(9):42-43
正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著名的爱国政治家。他从小喜欢读书,终生与书相伴。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与书有关的故事。读书如饥似渴宋教仁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酷爱读书,"少入塾读风雨无阻"。在宋氏宗族办的私塾里,宋教仁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住校先生刚起床洗漱,就听到教室里传出宋教仁朗  相似文献   

3.
鱼头     
史振亚 《老年人》2009,(10):47-47
华罗庚“猜书”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4.
读书治"革命之学问" 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读书可以说相伴了他的一生.尤其是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的主要事情.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便跟不上时代,会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领袖的读书无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讲究     
黎武静 《老年人》2013,(8):51-51
古往今来,读书人各有一套爱书经。总之是读书的好处说不完道不尽,宋人尤延之算得上是其中一位。他在《遂初堂书目序》里言之凿凿,书在他心中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一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可以说是书读的最多的。毛泽东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的一种习惯——读书,坚持有"重点"、有"选择"地读书。毛泽东酷爱读书,也有自己独特的读书之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联系实际读书法、古为今用读书法等,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读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这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不怎么读书。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邓小平是个金庸迷,但他读武侠只是偶尔作为消遣,放松紧张工作的头脑。实际上,邓小平看的书很多,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他很喜欢看历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面目俊朗、皮肤白皙的年轻人,眼睛清澈而有神,说话温和但绝不拖泥带水。如果不是夏天,不是他袒露着的上身那一道显眼的长长刀疤,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电影《功夫》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放在他的身上非常合适:"如果他能好好读书的话,我看他将来不是做医生就是做律师。"  相似文献   

10.
他自幼就喜欢读书,各种故事、童话、小说等书籍。在他小学还未毕业就已经看过一遍了,这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也渴望能有一本自己的书。于是,从十几岁开始。他动笔写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主人公穿越时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可是一豆他倒下,那平淡后面的东西突然显露出来,血淋淋的!我恍然大悟:他不是我的丈夫,他是我生命的全部。我是第二次婚姻了。二次婚姻的特点是婚前双方要把所有问题提前谈好,权衡的分量大于情感的砝码。所以,婚后我和丈夫的关系,平淡得像"独联体"——松散的联盟。一人一间屋,各干各的事,各看各的书,经济独立,社交独立,日子再平淡不过了。可是一旦他倒下,那平淡后面的东西突然显露出来,血淋淋的!我恍然大悟:他不是我的丈夫,他是我生命的全部。我哭泣着不断哀求医生:"救救他,用我的命换他的命!"两次昏死在他的病房。我第一次倒地,他大叫: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我认为存在着一种误读,即,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所谓读书的"无用",而很可能是许多人读了无用的"书".要不然,我们何以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如过江之鲫般的人潮涌入中国的各类学校,向着学士、硕士、博士等狂奔,更有甚者,那些令许多人艳羡的大小官员,也通过各种方式到读书之地--学校--为自己谋得一顶更高学位的帽子?因此,问题不在"读书"无用,而在于我们对读书的定位和期许似乎出了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读书之乐     
何立伟 《老年人》2009,(2):48-49
我读书向无计划,到书店里逛,要买什么书,亦是无主题,只碰到与当时心情合拍的,就买下。若心情还在,又有闲暇,就一卷在手,叼根烟,翘个二郎腿,把手指头一行行移着看下去。若心情不在,或者买来的书竟束之高阁亦未可料。有些书买来四五年,翻都未去翻的情形也不是没有的。总之,我是个由兴趣的鞭子抽着向前走的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尤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兰亭书社",看到它的橱窗里贴着一大幅王羲之的"兰亭序",纷纷猜测:在它的店堂里,肯定是一位花白胡子的老学究,捧着书坐在那儿,以书会友……一批喜爱读书弄画的人情不自  相似文献   

15.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16.
冒险爱上一个人,轻的如同感冒一场,重的就是一场灾难。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是件冒险的事情,因为烂书太多。看烂书,像吃了一个坏苹果,吃出一条昆虫或一嘴农药,魂都吓走了,谈何愉快。爱情何曾不是?总会爱一个人,总会冒险一次。最初爱的时候,一定没有经验,很茫然地就爱上一个人了,不知道这是在冒险,只觉得蠢蠢  相似文献   

17.
轶事     
《社会观察(上海)》2004,(3):M001-M001
■马寅初读书讲效率,他说,“我可以肯定地说,1+1决不等于2”,“我这指的是看一小时的书,接着再看一个小时书,绝不等于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因为前一个小时与后一个小时的学习效率不同。”——摘自《学林散叶》■法学家吴经熊早年留学,精通德法英和拉丁语。但听他讲外语后,便可知他是宁波人。他人以其发宁波音戏谑。吴正言厉色说:“此乃宁波人之忠于故乡风土也。君不见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乎!  相似文献   

18.
陪孩子读书     
<正>陪孩子读书,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孩子、成就孩子,还给了我们一个找回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童年的阅读,对我们一生的成长和成就都至关重要。作家格林说:"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影响到未来。"很多书,童年时错过了,就意味着永远错过了。因为时过境迁,成年后再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境。然而,最遗憾的"错过",不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或者丰富的知识,而是与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和一次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购书辛苦记     
礼贤 《老年人》2009,(9):50-50
喜欢读书的人,自然喜欢买书。比如我一向爱读孙犁的书,可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每逛书店,见到他的书便买,所以他在“文革”前写的所有作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陆续买齐了。  相似文献   

20.
我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在村里却人缘极好,大伙都爱来我家坐坐。这不仅因为父亲热情好客,更重要的是父亲在家里办了个阅览室。父亲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书就辍学了。尽管文化低,他还是坚持自学,从不间断,而且在生儿育女后,又把读书求学的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