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翔集"即"时飞时停","游泳"即"时浮时沉","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必"即"如果、果真";"随"即"轻易、随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来织布的一种植物;"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进平技"即"进于技";"结发"当释为"成婚、结婚";"愁思"乃同义复词,即"悲伤、忧愁";"过"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当释为"罢舞"。  相似文献   

2.
“欣然规往”中的“规”当释为“欲”;“试用于昔日”中的“试用”属同义并列:“意踌躇”中的“踌躇”是“思量”之意;“翼蔽”的“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同义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中的“向”当释为“正”;“磨旗”即“挥旗”:“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其中“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同”之意。  相似文献   

3.
结合扬雄《方言》及古籍相关训诂材料,释证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古方言词语二则:将《曹沫之陈》的“散果”释为“散敫”,为同义并列复合词,意指击伐;将包山楚简的容器名“算”释读为“戺”,是一种长颈大腹的陶器。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语用角度,对同义并列复合词进行了考察分析。在语义方面,通过对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两个单音词的研究,总结其为五种模式:A≈B≈AB;A〉(B≈AB);B〉(A≈AB);(AnB)≈AB;(AuB)≈AB。语用方面,认为同义并列复合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之间,有的可以互换使用,有的因搭配习惯或韵律、音节的限制,而各自有不同使用条件;论述了在附加色彩方面的分别;从语义、语用角度,分析了同义并列复合词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也谈《诗经》与楚辞中的“兮”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兮”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虚词。关于这个字的性质与作用,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一些学者为之训释。较早的如《说文》释为“语所稽也。”(段玉裁注云:“语于此少驻也。”)后来的《广雅》释为“词也”,《广韵》释为“语助”。再以后的韵书或文字训诂之书或释为“语辞”,或释为“助字”,大体相同。有些著作在论述虚词的时候则常把“兮”字与其他虚词并列在一起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宋代洪迈《容斋五笔》中说:“毛诗》所用  相似文献   

7.
《祖堂集》中的是非反诘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文献《祖堂集》中是非反诘问句倾向于使用反诘标记,或使用反诘副词,或使用特定的反诘格式。有反诘副词的是非反诘问句包括“岂”字、“宁”字、“可”字、“还”字和“讵”字等,反诘副词既有旧有的,也有新生的。反诘格式“岂不是X”、“岂不闻(道)X”、“岂不见(道)X”、“可不闻X”可能来源于汉译佛经,由此可以看出禅宗文献与汉译佛经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学者们的解释不一。德,原是禀性、特性之意,但在“×之为德”这个语式中,“德”字的含意虚泛化,也就是说重点在“×”,而不在“德”,因此说“×之为德”与单说“×”意思差不多,只是前者语气较为强调而已。古代汉语中有“×之为物”的语式,在许多情况下,“之为德”与“之为物”意思相近,只是前者使人感到有抽象的意味罢了。故译解“文之为德也大矣”时,无需将“德”字译出,而应译作“文这种东西真了不起呀”、“文很伟大呀”;若译作“文的功用”、“文的属性”等,反而不尽妥贴。  相似文献   

9.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标准》单独成列的一种课型。在课标版人教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语文园地"都有安排,足见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口语交际"一词 笔者认为应该是一个“并列式的合成短语”“口语”即口头表达;“交际”乃交往之意。《观代汉语大辞典》对“交际”一词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社交。并举了这样一个范句: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可见,“口语交际”课为的是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往来接触中,提升自我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考察古人谦称自贬的用词取义,与王候同类谦称“孤、寡”类比,认为旧注对“不榖”一词的释义有不妥之处。追溯“不榖”的语言文化历史,确认其称源于古代楚国,按“榖”义“乳”当释为“无德以恩养(百姓)”,可以引申为“不德”;“不善”之释不符原意,有订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蔼沬”一词,道教文献中注解有两处,让人莫衷一是。原因在于文献中“沬”与“沫”写法上的混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认为“蔼沬”释为“昏暗貌”更为恰当。“乙密”一词,许多学者做过讨论。结合道教文献用例,可以确定“乙密”是“乙”与“密”构成的同义复合词,表“精微,隐密”之义。  相似文献   

12.
谭正璧先生在《话本与古剧》中对《夜半乐打明皇》题目的解释为:“‘夜半乐’为词调名:‘打,字与‘打字谜’的‘打’字同义。”这个“打”字,乃习惯上各种动作的代称,如:“打水”、“打草稿”之类.不含敲击、拍打之意。文章认为,《打青提》、《夜半乐打明皇》等剧目中的“打”字应源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中的“打诨”传统与扮演人物之意。  相似文献   

13.
修辞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同义的语言形式。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同义手段的选择。因此,以广义的同义手段的选择为纲,建立一个兼顾古今的广义同义修辞学体系,是应该而且可能的。同义修辞学体系的主体框架可由四大块构成:(一)各种各样的意义;(二)“义”“形”关系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三)多种多样的同义手段;(四)同义手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红 《中华魂》2013,(6):46-48
萨尔浒城因“萨尔浒之役”而闻名。萨尔浒为满语,释为“木橱”之意,形容林木繁茂的意思。萨尔浒原为建州女真苏子河部所辖,城主为瓜喇、诺米纳、奈哈答兄弟三人。万历十三年(1585)左右,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打败瓜喇兄弟,萨尔浒归其所有。  相似文献   

15.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释,避免厚责古人或厚诬古人的重要线索与研究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清晰判断古今学者有关《孟子》“三辨之学”的代表性观点哪些分别与孟子的“本有之意”“当有之意”与“未有之意”相对应,从而有助于在对孟子尽可能平实了解的基础之上,还原《孟子》义理架构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程寤》简7“果拜不忍”中的“拜”字当释为“摘”字,读为“敢”。“果摘”即“果敢”,是果断意思,“不忍”当理解为仁慈。“果敢不忍”是指文王希望上天选择周代商时要果断仁慈,这对理解商未商周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永锡尔类”的“类”当训为“善”;“无苛政”的“苛政”是“繁杂的赋税”之意;“管仲以其君霸”的“以”应释为“使”。  相似文献   

18.
§43《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注:“幸勿为过:《汉书》作‘幸勿过’。希望不要怪罪于我。为过:以为过失。”按:“幸勿为过”即“幸勿见过”。见过,责怪我。见,指代性副词,这里指代第一人称“我”。把“为过”释为“见过”是音韵问题,不是词义问...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战国文字中六个释读存有争议的姓氏用字进行考释及疏证得出:释古玺中的“(翻)”(《玺汇》3200、3201)为“(舤)“、“(翻)”(《玺汇》0249)为“幾”;释包山楚简2号简中的“(整)”为“彭”;补证古玺文“(签)”(《玺汇》3190)当释为“骚”、“(稍)”(《玺汇》1884、1885)当释为“酆”;并以古玺文“(固)”(《玺汇》2553、2554)隶作“(侈)”(侈),为“(侈)”的异构,当释为“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