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的自由问题,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家中一直被作为哲学和美学的基本问题来探讨.马尔库塞深受黑格尔、青年马克思、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思想家的影响,对人的自由问题也极为重视.在其许多著作中,他都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自由、异化劳动与自由,审美解放与自由等问题.但当他将人的自由问题由激进的批判、理性的审视,最终归结为审美解放和审美想象时,人的自由问题这一原本沉重的话题也就轻易变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美学寓言。  相似文献   

2.
朱彦明 《北方论丛》2011,(5):131-135
马尔库塞的解放思想虽然不断地改变,但他一直都坚持从人类学的基础上来揭示解放的可能性。他前期追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类本质概念,将劳动看成是人的"本真的活动";转向批判理论后,他的理性概念与人的最高的潜能(快乐)的实现有着根本一致;随着后期资本主义的技术总动员的出现,解放的理性遂变成了压抑理性或工具理性,马尔库塞也因此放弃了理性概念的解放潜能,并最终转向从人的本能条件即从"生物学"基础上揭示解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启蒙理性在张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逐渐演变为技术(工具)理性,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奴役人的手段。启蒙精神非但没有兑现"促进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的承诺,反而成为了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在工业社会压抑的意识形态控制下,感性以异化的形式存在,幸福与自由出现了分裂。马尔库塞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重建人的感性、恢复人的本能、实现人的解放的新感性观。新感性观肯定和恢复了感性的地位,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异化现状、实现自由解放的关切,从现实的感性存在突显人的本质,提出了感性的重建和引向感性革命,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审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不同,与二者理论出发点内在关联。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存在讨论了人的本质,对人的异化阐释的关键点是劳动的异化。而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爱欲,对人的异化阐释的关键点是爱欲的压抑。因此,马克思强调的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共产主义革命。马尔库塞则侧重于爱欲的解放,只能在艺术与审美中实现而缺乏现实基础,背离了马克思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深刻远见。通过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洞悉马尔库塞人类解放思想的局限,厘清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实质和关键,从而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4):35-41
技术异化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马尔库塞以激进的态度对发达工业社会物质富裕、精神匮乏的现实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技术的进步造就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单向度"的,就连人的本能需要也受到压抑。马尔库塞主张通过爱欲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但是这一解放的途径又是片面而无助的,只有破除技术异化的社会关系前提,人的解放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早年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的唯科学主义态度,在批判吸收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性"这一概念。他把历史进程理解为个体生命在社会整体中自我实现的能动过程,个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来实现自身的自由,任何确定的历史认识只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特定理解。这一"历史性"概念不仅批判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坚持的经济决定论,而且弥合了海德格尔思想中个体生命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马尔库塞先后对"自我意识"和"本能"的历史性进行了研究,其"历史性"概念凸显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但却无法克服在"发达工业社会"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唯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理解社会历史和实现个人自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立足人文关怀,解放全人类.从"人的自由发展"到"为人民服务",从实现"共同致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始终立足人本身,关心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葆有了不断发展的活力.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尝式研究"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内涵,厘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逻辑关系,把握"人的自由理论"的本质,进而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化的人的自由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历史规律进行预测的历史主义决定论,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社会工程,在其构建过程中,经济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则被排除在历史视野之外。这样,历史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上的解放来实现"实质的自由",而现存世界的"形式的自由"就在历史主义决定论中被遮蔽和忽视。然而波普尔误解了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与自由的关系。马克思并不否认自由主义的形式的自由,他是从"人的全面解放"的意义上理解自由,他认为自由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也不能在精神中解决。我们应当从经济的现实出发,在历史的、实践的张力中趋向自由王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自由价值观以追求人的潜在自由为核心,具有反对生产率标准唯一性的价值特点和以审美理性构建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功能,目的在于建立非压抑性秩序的价值理想。但是,由于马尔库塞在研究过程中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折返到西方传统理性之路,因此,他将自由实现寄托于审美理性的构建,致使自由成为一种脱离社会生产的幻象之物。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同构”艺术精神的文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关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可以被理解为现代文化哲学范式内的一种理论典型。马尔库塞文化哲学与马克思所确立的文化哲学传统有直接的承接关系,但他又试图从个体生存的角度,用精神分析、激进美学等哲学方法去改造、发展了这一哲学传统,从而形成以文化批判为特色的文化哲学范型。作为文化哲学的一种理论典范,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通过对现代主义知识理性原则及现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人之解放的文化价值信念。  相似文献   

13.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14.
丁海虎 《理论界》2013,(8):44-47
吕澂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现代佛学家,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主要致力于美学写作。从《美术革命》(1919)到《美学浅说》(1923),吕澂发表了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不但具有历史的共时性,而且具有思想的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吕澂的美学思维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汪韶军 《兰州学刊》2011,(1):16-19,158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其《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认为人类的解放可归结为爱欲的解放,亦即非压抑性文明的实现。为什么追求解放?解放后,人将处于何种生存状态?解放何以可能?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解放?整部书就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入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的尊严观,其本质是不断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使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及其主体地位得到确证,以达到人之为人的过程。虽然马克思没有对人的尊严进行专门论述,但人的尊严思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子。在探究人的尊严及其实现的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倡导宗教批判、扬弃异化和人类解放思想的三维向度,以不断推进人的尊严全面归复,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陈坪 《晋阳学刊》2008,(2):95-98
当前的文学批评缺乏思想资源和共同的目标、缺少献身事业的冲动和热忱,声势和影响力都大不如前。这种“精神涣散”致使批评的操作日益“小圈子化”。要理解这一现象,视野就要超出从文学批评内部和批评家个人道德操守上寻找原因的思维定势。印刷术的传播,激发了人类对思想阐释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兴趣,也使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自己主宰自身命运的能力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充满了自信。而文学批评的魅力和热情,就来源于对人类必将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梦想。自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肇始于启蒙的有关“远大前程”的乌托邦想象的逐渐幻灭和消费社会的崛起,文学也经历着由“重”而“轻”的变化,这使得一向借助于启蒙话语和大叙事理论的光源而熠熠生辉的文学批评必然无法摆脱萧条的命运。没有对时代困局的深刻体会和洞察,“精神涣散”和“小圈子化”倾向的讨论就会是一个永远难以谈清说透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冯溪屏 《北方论丛》2007,1(3):116-119
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区别和联系中,把人的类本质或人类的本质规定为劳动,人类和能被人所理解的自然,都在劳动中生成,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在劳动的基础上得到说明。由此,马克思创建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存在论,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性变革。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它以生产力为表现形式,通过区域生产力和民族生产力两个阶段的发展,在人类生产力那里获得了完备的形态;而它内蕴于自身中的自由规定性,显现为人类生产力的自由维度;这一维度是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客观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