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社会基本文明的体现,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予以安排。基于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意愿,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应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进行整合,并寻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递送的有效实现路径:应树立政府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和巩固长期照料服务平台;保证社会各方在规范、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性发展,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长期照料服务;大力培育老龄服务市场,促进老龄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照料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和老龄服务的产业化,达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常态化供给。  相似文献   

2.
林闽钢 《东岳论丛》2011,32(5):13-19
社会救助的目标定位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标和寻标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走向"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目标定位要从原来的"收入定位"走向"收入(财产)+类别定位+需求定位"。在"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支持制度"中,集成"基础+分类"的救助目标,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类救助,家庭分类救助的对象是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同时通过设计和实施:贫困家庭的"儿童抚养补助金"、"残疾人照顾补助金"、"老年人照顾补助金"和"单亲家庭补助金"等等救助项目,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顾梦洁 《南方论刊》2013,(10):47-50
在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未来的社会福利发展着力于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要注重在非商品化基础上保障老年群体的护理权利。这对政府的行为选择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构建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障机制时必须强调公民的社会权利。本文基于对构建长期护理体系的运行视角和制度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在长期护理的研究中融入社会权利的思想,将老年长期护理问题与社会权利视阈相结合,以更好适应我国未来的建设和稳定发展,从而得到适应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要的管理政策应是政府主导的适度普惠型取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凉山州甘洛县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低保制度建制逐步完善,救助人数和家庭明显增加,农村女性、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救助率增高,保障标准缓慢提升。但是,该县农村低保制度也面临着制度内普遍性问题和制度外的特殊挑战。制度内普遍性问题表现为:制度运行公平性不足、救助待遇低制约购买力、评审程序不规范激发社会矛盾、社会化发放推行难、制度监管缺位。制度外的特殊挑战则包括:因灾致贫人数多、矽肺病和艾滋病患等特殊困难人数增多、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些因素对农村低保制度减贫成效的精准性和公平性构成了损耗。基于反贫困政策体系的整体性视角,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反贫困政策两条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着未富、少子、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如何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经费问题,使老年人能够过上有尊严的、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当前社会各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通过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和我国目前解决措施的分析,在把握解决我国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关键,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思斌 《文史哲》2007,(1):121-126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流动人口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但同时,城乡社会救助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而与社会救助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政策实施系统以及救助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20,(1):144-156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解决老年人失能护理问题,保障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已在我国进行试点并逐步全面展开。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失能转移模型和归并平均的算法测算未来中国老龄失能人口规模,从而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需求水平进行预测并对长期护理保险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未来中国老年人护理需求呈高度增长趋势,年龄相对较低但患慢性病程度相对较高的老年人将会成为未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目标人群。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前景较为广阔,为构建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险机制,迫切需要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路径、定价机制、筹资模式与服务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与细致规划,本文可为有序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欢 《兰州学刊》2024,(1):116-129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了“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等民生事业发展导向,而“老有所终”作为“老有所养”的重要补充,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CLHLS三期追踪数据,利用面板二元模型与有序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显示:一是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是否死亡有显著负向作用,且对老年人死亡时间有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分别为2.3254和0.4111;二是相较于无长期护理服务人员,有长期护理服务且越偏向正式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死亡率更低、存活时间更长,且在家庭规模、医疗服务可及性、性别、年龄等方面表现出群体异质性;三是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存在中介效应,其传导机制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自理能力改善—疾病率降低—生存质量优化”。因此,需要逐步优化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等,突出正式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重要性,优化家庭护理服务供给方式,以期为“老有所终”目标实现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由于受到救助制度自身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该在遵循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内容综合化、救助标准动态化和救助管理协调化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在构建新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转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确立积极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减轻社会救助制度的压力,采取积极促进就业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等措施,从而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187-19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照护责任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不同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三方责任分担机制。我国应当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合理划分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责任分担,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家庭照护的税收补贴机制;构建老年人社区照护法律制度;完善老年人机构照护法律机制;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黑龙江农村养老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作为最低层次和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后屏障,也是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等特点,农村养老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黑龙江农村社会保障当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完善农村养老救助体系。具体操作时,可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整充实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等方面,逐步加强与完善黑龙江农村养老救助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走失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走失事件频发,是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老年人患病或经济贫困,家庭照料资源匮乏,防护措施不到位;社区服务发展滞后,大众传媒对老年人走失问题关注不够,老年群众组织功能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管理部门职责不明。鉴于此,应多管齐下,构筑预防老年人走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促进老年人自身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防护意识,发挥社区、新闻网络媒体等的作用和寻人功能,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及相关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出发,为老年人走失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等其他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已初见雏形,但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发展型模式的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中汲取营养。同时,无论从中国的现实国情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型模式的社会救助都应该是改革的战略选择方向。为此,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新的改革思路以实施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宇宏 《学术论坛》2012,35(3):86-90
社会救助制度是人类为因应贫困风险而进行的制度设计。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贫困问题,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应着眼于社会救助程序、管理体制和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实现社会公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制度.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会救助制度正经历着社会化、中国化与法治化的重大变革.社会救助制度的社会化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制度转型,是对具体救助问题解决的路径指引;转型期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决定了社会救助理念及其制度创设必须高度关注中国化,而法治化则为社会救助变革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制度框架.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变革必须藉社会化、中国化与法治化为逻辑起点,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供养比例增大,加重了赡养负担。我们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银色浪潮”。  相似文献   

17.
由公权力实施、公共财政承担对身处贫穷和危难状态的公民进行救援和帮助的制度自古就存在.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我国的行政救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对其进行法治化研究,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的行政救助法治化的制度设计现状和理论研究现状都存在很多问题.对行政救助的法治化研究路径应借鉴行政过程论的研究成果,以行政救助立法、行政救助决策、行政救助实施和行政救助救济为线索来研究行政救助的法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合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子系统,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本文通过对社会救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必然性、表现等问题的考察,探讨了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试行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势在必行。本文从立足国情、循序渐进视角出发,对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路径选择和原则确立做了宏观考量。从明确救助主管机关、界定救助范围、规范救助标准、完善救助程序、设立救助基金五个方面对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了微观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子。在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基本制度保障,但该制度在现实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途径,以实现贫困人口卫生保障供给的"正义和公平"。在目前新医改的背景下,应重点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法规体系、科学界定救助对象、拓宽资金渠道、发挥各医疗救助主体的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