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山水诗较好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山水亲密无间的生活态度。本文以陶渊明、王维的山水诗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初期山水诗及王维山水诗当中的道气与禅味,并分析了中国语境中诗画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处理山水诗中情韵、理趣和山水景物的关系是山水诗演变的关键课题,是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是否成熟的标志。作为山水诗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谢灵运和王维搭建了山水诗艺术的整体框架和格局,完成了山水诗从产生到成熟的演进历程,展现了山水诗融入情韵与理趣的逻辑进路。这是对魏晋以来的山水诗传统的关键课题的辨证解决,即以一种最坦然的风度体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美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作为时代美学思想变迁的敏锐感受者,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成功的美学实践之一。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与自然、庄子与古代山水诗的勃兴、庄子与古代山水诗中的无我之境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诞生和发展的巨大深远影响,提出如果没有庄子思想,山水诗的成熟时期也许会推迟且难以达到完美神奇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意象的层次性、感觉的多元化、时空的互文相错、线面的交叉圆润、抒情主人公显现方式多样化等美学特质 ,把握这些特征是理解古典山水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据笔者目击所计,自1980年至1990年,全国发表山水旅游文学研究论文(不计单篇山水旅游诗文的赏析文章)约700篇左右,涉及山水旅游文学研究的诸多问题. 一、山水旅游文学的源头及发达的原因关于源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山水旅游文学起源于山水诗,但对山水诗起源于何时,观点不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诗萌芽于《诗经》与《论语》的某些章句,功能是为了诗的起兴。汉武帝的《秋风辞》,曹操的《观沧海》等已得山水诗的雏形,到六朝已形成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固定形式,并流传有序,历代继承下来。晋有陶渊明;南朝宋有谢灵运,齐有谢;唐代李白的豪放、王维的禅悦是中国山水诗的顶峰;宋代苏拭的清雄,陆游的苍凉;至元已觉局面狭窄,引起山水画家诗的勃兴;明清的山水诗境界狭小,部分折射唐宋,满足其感情世界,明代李攀龙、清代吴梅村和王世正各有建树。因山水而造就了的历代诗人,又引起对山水诗的咏叹,本文并探讨了这些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维山水诗的符号美学与心理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心理美学及符号美学的观点,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以画入诗、声色并出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动静互衬、平缓悠长的节律,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同时,王维的山水诗还具有丰富的意蕴,表现了其个人的情感、观念乃至其个性、经历与人格,暗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潜藏着其独特的生命之流。意义融化在形式之中,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论自然美的文章又多了起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自然美的本质、自然美的根源、自然美的形态等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美学论丛》第五辑发表了《论自然山水的美》的长篇美学论文,别开生面,试图从山水诗和山水画论来考察自然美,读后使人耳目一新,从中受到些启发和教益。但是,同时又感到以山水诗、画论为理论根据来考察自然美本质的方法似乎有些欠妥。故不揣冒昧,就自然美本质的方法论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与"美在意象"、"美在和谐"、"美在呈现"的观点相对应,执政党政治美学所描述的"政治活动之美",具有"形式之美"、"中和之美"及"为人之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及执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活动之美",对当今一些忽视美学评价的执政行为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文学语言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美离不开节奏美 ,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的节奏美由语音层的音响美、意象层的画面美、语意层的情感运动美构成。把握语言节奏美的审美层次 ,能更好地领会作品中声情并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的角度,由美与善(审美心理)、美的多样与统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美感的产生与营造,指出建筑功能的完善、“母体”的运用、对自然美的依存与萃取,是营造其美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对美学的两大核心范畴,美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本,美与艺术分属理念世界和艺术世界,彼此分离。美与艺术的分离是柏拉图艺术分有美本身理论的基础,分有说是柏拉图从理论上沟通理念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桥梁,或凭借模仿或激发灵感,艺术可以分有美本身。不论柏拉图是在哲学层面上探究美本身,还是要求艺术实践以美本身为原型,旨在培养和谐的城邦公民,服务其政治理想与哲学追求。因此,柏拉图既是第一个发现真正美学问题的美学家,也是第一个对艺术做过真正伟大否定的人。  相似文献   

16.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8.
诗的美与文体的美是相互依存的.从文体学的角度对佛罗斯特的诗<雪夜林中驻脚>进行剖析,通过解读此诗的文体形式,来品尝诗的艺术之美、内容之美,使诗的内涵得以充分的呈现,深层地揭示诗人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从而使读者意识到诗意的美与诗的文体形式美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可能会使其原有的音韵美、形象美及文化内蕴美丢落,这是一种遗憾,而在翻译中采用直译加注、意译法和借译法三种方法来进行补偿,可以使原文信息的丢落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0.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蕴涵美、展示美、发现美、实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德育实践活动应当不断引导大学生去感知、体验和领悟德育过程各个环节中的美感,从而建立真正综合性、系列性、多功能的审美化的德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