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关于教育法学学科基础和内容组织结构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及其内容组织结构是教育法学自身建设的重要问题。教育法学作为综合性边缘学科,要以教育学和法学为其主要学科基础,社会学、伦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其他有关学科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从教材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法学的内容组织结构,与其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和内容相适应,可以由基本理论、运行理论和主要教育法规界说三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界和高等教育机构对大学通识教育问题进行了数十年的探讨及实践,尽管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理念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却具有极大的共性.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差异并未左右社会对一些众所周知的大学通识教育能力和通识教育效果的评价,这种来自公众的带有感性色彩的评价的背后就是社会对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的理性认识.本文试图透过对公众感性的关于大学通识教育能力的认识的理性思考,给出大学通识教育能力的量化类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孟春 《学术探索》2007,(2):135-138
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大学提出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是十分必要的。通识教育的实施要结合我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特征、背景与动力、目的与任务、结构与内容、主体与客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性课题以及实施策略等八个基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高等教育类型观视域下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人才培养定位、生源结构、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这一类型中应该体现出教育类型,并通过有效的载体适应和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使其凸显高职教育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我国一些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对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实践探索,总结分析了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现状,提出了通识教育模式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简述了西方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因素,概括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提出了在我国大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强化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推行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逐渐形成趋势,但是还存在对通识教育理解不全面、地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通过阐述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推进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隐性课程的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耗散结构理论与当代科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后期产生的系统科学理论 ,特别是非平衡自组织学科群 ,转变了科学认识上的传统观念 ,使人类科学思想从片面推崇理性主义发展到对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优化追求。这是一次科学思想大解放 ,也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科学革命。耗散结构理论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1 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g)发表了《结构、耗散和生命》的论文 ,标志着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该理论在现有科学模式下较好地统一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成为 2 0世纪 70年代化学领域中的杰出成果之一。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  相似文献   

10.
侯波 《社会科学家》2005,(4):186-188
21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介绍了在实践中对该课程教学所作的改革探索.这一改革针对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对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以及评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高校为实现全员育人目标使德育机构和根据高校德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制定的高校德育制度的有机结合。研究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为提高高校德育组织及所有教职员工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校德育目标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创新主要表现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化、制度化",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对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定位、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课程改革措施,实施后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术教育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是20世纪两种重要的美术教育理论,它们都曾经对西方美术教育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学习这两种美术教育理论,吸收其精华,可以丰富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理论,改进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推进我国美术素质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形成良好校风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需要。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与实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规定,与作为其核心的以人为本在本质上相融相通,在功能上互助互补。科学精神是大学本质和功能的集中体现,培育科学精神与传承人文意蕴一样,是大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提升高校师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体系和建设校园文化等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好、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赏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本文通过课题组近年来针对大学生成才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培养大学生成才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三个方面,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8.
张敏 《学术探索》2014,(11):146-151
我国大学高等教育的本质应为通识教育,不是纯粹的职业教育,但不同专业的大学教育却有职业性强弱的明显不同,法学高等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比较强,突出职业化训练成为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师资尚存在着师资结构单一等明显困境,多元化的师资建设即实现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师资主体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法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等,是解决法律职业化教育背景下的师资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以和谐为理念。和谐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决定了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视野下。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各方面都协调、匹配,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俊 《云梦学刊》2000,21(6):80-82
隐性课程是高师音乐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确定性和不可评估性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特征。点激性和综合性是隐性课程的教育、教化特点。隐性课程可分为物质、规章制度、伦理道德风尚和学术氛围四个层面。高师音乐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由点到面成体或由体到面建点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