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化”讨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精神和文体自觉,是五四文学自我更新和发展的体现。“大众化”讨论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化觉醒,也为新文学与大众之间实现良好的接受关系做出了探索。在现实政治环境的要求下,讨论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功用色彩,这对新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是一种良好的促进,但也对讨论的客观性和深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大众化”讨论对当前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民族性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作家与大众之间应该建立密切、科学和有效的关系,同时应提倡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富道德和权威原型意义的“父亲”形象,曾被五四先驱者们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充分揭示“父权”及整个封建思想的残酷、冷漠和腐朽,一度是五四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之后,三十年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中一部分作家作品继续沿着五四文学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传统,将“父亲”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来批判;一部分作家作品则感应着“红色三十年代”的革命情绪,将“父亲”作为政治的和阶级的代表来表现;一部分作家则着眼于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在我国,“五四”以后,妇女解放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作家在猛烈抨击封建制度、鼓吹民主革命和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妇女生活领域,关注妇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巴金是在2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的。他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对中国妇女深受封建专制的压迫具有深切的体会。对妇女的处境、命运遭际、前途的描绘成为他创作的重  相似文献   

5.
“戊戍”、“辛亥”、“五四”,是我国近代政治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在这里,我们以政治历史的分期来进行文学思潮的比较,是出于对这样的文学历史发展事实的尊重: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变革,始终与政治形势、与社会思潮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文学继续自文学革命以来到1949年后成为主流在“文革”达到顶峰的政治──文学传统,配合新的政治─—文化变革而进行的转变,伤痕文学是告别“文革”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二、就伤痕文学本是政治──文化变革本身又为文学突破旧的政治──文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前景来说,它为文学走向新的文学本性的自身的…  相似文献   

7.
左翼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末及30年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批判性的文化品格和对抗性的政治立场、底层道德立场和大众政治想象、党派功利性与新兴意识形态的建构自觉等构成了左翼文学的精神要素,其间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矛盾的因素和逻辑.左翼文学在后来的变异就是其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于5月8日至10日召开了我省首届现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现将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于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而拉开帷幕的。新文学运动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下的产物,由于鸦片战争后特定的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五四”文学传统的多元内涵和  相似文献   

9.
人道主义思潮与现实主义联姻产生的人道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它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曾占据重要一席。在中国新文学时期,包括“五四”文学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此种形态的现实主义也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总结这一文学形态,对于纠正我国文学界长期形成的对人道文学的误解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之后直至1940年代,中国对意识流的译介主要分阶段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个阶段大致集中在1917~1925年,重点译介心理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意识流译介的鼎盛时期,研究意识流的文学论著以及部分意识流大师的文论和小说得到了较多译介。意识流的译介使中国文坛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技巧、意识流小说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理性的认知,也为意识流技巧走入中国文学,最终为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一部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崔兰平 《北方论丛》2005,(2):111-114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的发展。五四新化运动的目标之一是塑造“新人”。妇女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重视。五四先进分子认为妇女发展关系着政治、经济、化的发展。他们期盼提高妇女素质、增强妇女能力。他们还主张融妇女发展于社会发展之中。启示是:妇女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的中国当代文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它以1949年10月为起点,倘从文学发展的血缘上看,则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中国新文学的延伸。然而,今天重新回顾半个多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建国之初的二十七、八年中,中国文学并没有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航程走向成熟。“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的确立,以无可抗拒的力量极大地强化了文艺的政治宣传职能。历史早已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4.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强劲的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了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五四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认识到“发展个性”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如果要阻碍个性之发展,破坏个性之存在,那就是“万恶之源”;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做大群里独立健全”的一分子,这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条件。五四“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识个人的价值与认真体现个人的责任。“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这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的最好的解释。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思潮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消极的左倾形式主义的倾向,致使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文学主题迅速由“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转向了“集体主义”。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作家坚持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想,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剑 《学术探索》2009,(3):124-129
晚清文学改良者在救亡图强的压力下完成了“人的发现”,尤其是在传统观念下处于弱势、边缘地位的妇女、儿童,并且在“人的发现”的基础上完成了文学观念的初步更新。与晚清对于人的社会意义的突出不同,“五四”则强调回到原初意义上的有着各种性别、年龄、性格等个性差异的人本身,从而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五四”文学在人类主义的宽广视野下,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主题”主要涉及文学主题、题材、意象等多方面内容,并可以以类型化、个性化、动态的视野把握文学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的角度上说,194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由于社会、政治、文化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在充分联系时代语境的前提下,从五个主要方面研讨“国家主题”在这一时期新诗中的呈现,在重绘1940年代新诗图谱的过程中,为中国新诗的国家主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晚清的儿童科学文艺处于萌芽期,以科学(幻想)小说译介为主,目的在于改造中国人的梦;五四崇尚科学与儿童本位,儿童科学文艺却陷入相对的沉寂期;三四十年代这一文学类型焕发出新的生机,以科学小品为主的科普类被用于应对现实危机。本文突破以往对晚清和三四十年代的“隔断式”研究,打通三个时期间的时空闭锁,从而揭示其完整演变轨迹;同时打破学界对五四儿童科学文艺保持的沉默,对其文本和理论进行初步的钩沉梳理,从前人忽略的“空白”中解读出丰富的意义。对不同时期儿童科学文艺的本质特点、内外根源及各时期之间运演规律的探究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革命的初衷是呼唤人的解放,但十年后阶级意识觉醒,出现“革命文学”运动,由于受苏俄、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影响,过多地输入政治意识,致使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发生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裂变,它实质上是对“五四”新文化反传统的一次超越历史的否定之否定,流弊所及至今未已。  相似文献   

20.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