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76-80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观念、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念、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有着相通之处,从现实条件讲,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庞天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进行论是中国哲学思潮的主流。进化论唤醒了民族意识,加速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史学变革提供了社会条件;进化论直接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复古史观、循环史观,促使人们冲破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僵化的、封闭的思维模式,为史学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史学领域经历了激烈变革,进化论与史学变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3):142-146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和撰述因被赋予了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关怀而成为近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史研究不仅是中国通史撰述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史家所持撰史观念的基本坐标.多种中国民族专史的撰述出版以及研究论文的不断发表,使民族史研究很快成为了近代史学中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因现实关怀而获得了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廉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57-66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极其深刻地表现在认识论层面。这一层面的影响大致体现出三种途径:一、与中国古代思想交锋,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连带而来的间接影响;二、与历史学结合,在由此产生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等概念及讨论中,追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知识;三、转化为史学理论的相关问题,从史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这几种途径既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也在横向意义上从属于不同的层次。无论哪种途径,有关研究与认识都呈现出浅尝辄止的状况,既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史学,也不利于中国史学在认识论层面的发展。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冯夏根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5-18
在中国近代史学趋于“科学化”的过程中,罗家伦从史料的搜集与编纂、近百年中国通史的撰写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致力于史学的“科学化”。他的“科学史学”观及其研究实践对于促进近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深入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传统学术转型的原因、路径与方法,经学的近代转型,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古史辨"与近代史学,国学与中西学术,近代著名史家的学术与思想以及清代学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的举行,对于在海内外传统学术研究中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学者直接对话并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耿天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61-64
《左传》与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有密切关系,它是许多优良传统的源头。《左传》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据事直书传统、详近略远传统、文史结合传统、史论结合传统。历代优秀的史学家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乔治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9
主持人话语:中国古代官方史学连续发展且十分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自古以来如此的文化景象,已为历代学人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正像草原的蒿草虽绵延繁茂,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们分别于何时萌发、怎样生长,甚至并未感觉其独特性的存在。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史的专门著述也多谈到一些官修史书,但并未将之置于与私修史对等的地位,更未将官方与私家作为两个修史活动的主体而探讨其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励恒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3):95
周文玖著《因革之辨——关于历史本体、史学、史家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之一,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研究",中篇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下篇是"20世 相似文献
10.
曹雪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08-309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对中国近代的白看进行了十分细致且有条理的梳理,对中国近代报刊在各个时期的办报历程、宣传特色、宣传政策、报刊活动家、报刊分布状况做了全景式的呈现。其按政治运动分期的研究体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以其研究体例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其研究体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这种研究体例的利弊。 相似文献
11.
临近世纪之交,又一个巨大的时间纪元转换,迫使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无论是政界要员、学界巨擘,还是普通上班族抑或市井百姓,对于新世纪里各自的前景和重心无不作出相应的判断、思考和设计。一贯以鉴往知来为传统的历史学科,同样面临这一时代课题。从上一个世纪史学发展与演变及其对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的关注,史学研究的现代性,以及新世纪中国文化建构与史学功能的关系等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2.
徐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8-139
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以不同于历史学、以过去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它的专题论述、系统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方法,增进关于过去的知识、力求博学的研究目的,将其与按事件顺序叙述历史事件,重视政治、军事,关注当代,以道德垂鉴为目的的传统历史学区分开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独立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博学好古者就与哲学家联系紧密,从文艺复兴晚期起又与自然科学家亲近。因此,博学好古研究较早地接受了新兴的近代科学精神的洗礼。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与历史学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融合过程。两个学科的融合标志着西方近代新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余明侠教授是我1991年到1995年在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求学时认识的老师。大学四年,余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们授课,但讲授中国近代历史的姜新老师常常提到“咱们的余老”,便对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工作、考研等方面也对余老师多有讨教。2005年8月,我参加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91级毕业10周年师生聚会后,去看王明堂老师。刚刚坐定,王老师向我推荐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余明侠教授的新著《史学论稿》(以下简称“史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20日至24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理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成就、历史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晋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9-32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中国古代史学占有独特、崇高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史学具有双重的文化涵义和双重文化功能 ,在内容上必然要涵盖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更加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史学还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教育功能 ,对传统文化尤其民族精神的重塑与延续起着巨大作用 ,并影响到通俗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史学还具有会通古今、鉴古知今、秉笔直书和重视史家修养等优良传统 ,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继享有殊荣的煌煌巨著《中国废约史》面世后,李育民先生又推出新著《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其间相隔不过五年,这两部著作的问世,对学界以及读者产生广泛的影响。范忠程先生评价《中国废约史》乃“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废约、反帝斗争的丰碑”。①《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是作者积几十年研究中外条约之功,一以贯之的从其首创“条约制度”概念,升华研究整个中国波澜壮阔的废约历程后,再次初创研究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最新成果。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朴实,史料丰富,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不少新观点,引领着中外条约研究的前沿,实为一部富有思想与创新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18.
孙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57-61
吴经熊的法学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建树,即考察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评介西方法律思想,创见法律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法制进程;二是文献编纂,即汇编和校对法学论著.编撰和校勘法学工具书;三是传媒平台搭建,即主编<法令周刊>,主持上海法学编译社,支持<法学季刊>建设.吴经熊作为法学大家对近代中国法制进程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法学学术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F0002-F0002,F0003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钱茂伟教授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全书分为三大块,分别称为叙事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凡24章。传统史学的研究,有通代史与断代吏之分,有体裁之分,有官修与私修之分,有庙堂与江湖之分,没有形态之分,至今未见将叙事史学、义理史学、考据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形态加以系统考察的专题著作。 相似文献
20.
王记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637-638
中国学界关注实录并对之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迄今已发表了不少的论文,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可是,对于代有修纂、规制宏大、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实录来讲,以往的研究显然还非常薄弱,系统的研究更是付诸阙如。如今,谢贵安教授的《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出版了,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实录体史学的厚重之作,无论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还是微观的细节考订,都多有创新,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