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十分重要的方法。探讨《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在编撰背景、体裁、史学思想和学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为推进史学史的研究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1362004年12月,在安徽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党政领导的具体指导与支持下,由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本卷共刊出论文近三十篇,由本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和省内外关注与支持安徽文献整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内容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总论”,发表了一组反映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概况的文章。第二部分“历史文献研究”,是一组论述安徽学者史学著作的文章。第三部分“文学文献研究”以杜诗学、桐城文派和明代小品文为研…  相似文献   

3.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于2005年创办,是聚焦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学术性与思想性并重的研究性辑刊,致力于推动高质量的公共行政学术研究,正在成长为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具有学术品位和引领作用的刊物。《复旦公共行政评论》强调对前沿和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的研究,以规范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西方理论进  相似文献   

4.
<正>一、《江汉学术》刊号:CN42—1843/C;ISSN2095—5634,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主办单位:江汉大学。系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特色栏目有"现当代诗学研究"(教育部名栏)、"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  相似文献   

5.
<正>一、《江汉学术》刊号:CN42—1843/C;ISSN2095—5634,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主办单位:江汉大学。系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特色栏目有"现当代诗学研究"(教育部名栏)、"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视域与新话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马列主义文艺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适应高等院校教学的急需,春风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讲》《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民间文学概论》三部新书。《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讲》是全国十九所高等院校中文系参加编写的。具体单位有:辽大、南开、复旦、吉大、黑大、延边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师院、哈尔滨师大、沈阳师院、锦州师院、北京师大、上海师院、华中师院、福建师大、天津师院、四平师院、旅大师专等。  相似文献   

7.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式三《周季编略》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为研究战国史基本史料之一。黄式三虽作为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但《周季编略》对乾嘉史学遗风也有明显继承与发扬:首先《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考据精神相融,其次《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细节情怀相通,最后《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议论特征相合。因此,透过浙东学术“以经明史”、“践履之笃”精神传统与乾嘉史学遗风在《周季编略》中双重表现之个案分析,亦可看出浙东学派在近代以来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国学季刊》与中国史学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季刊》标志着20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水平,展示了北大的学术特色和学术风格。《季刊》产生于北大特有的学术氛围中,在对“国学”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伴随着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季刊》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历史考证学的新成就、重视新发现的史料、介绍和引入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资料等史学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季刊》在许多方面还显示了其特有的编辑特色,并在当时产生了影响,对后人有所启发。回顾《季刊》的成就,对于研究北大学术和20世纪中国史学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邱敏先生的新著《六朝史学》,以史学为载体,系统地论述了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是一本具有鲜明特点的力作。该书在充分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探究六朝史学的来龙去脉及兴盛原因,填补了六朝史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孔祥成 《东方论坛》2002,(5):106-112
历史语言研究所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镇,在研究模式、方法、体制以及理论方面多所创新,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学术群体的关照和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对该群体的史料观念进行解析.文章共分三部分,首先从宏观上论述史语所学者治史中的共性;其次通过对《史语所集刊》的解读,从微观上剖析、归纳出其史料观;最后评述史语所在求实、创新的观念支配下所取得的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史学与学术刍议——张岂之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员)一、史学史与学术史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概念范畴:史学学术史。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学术史的研究和撰述,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到刘向、歆父子的《别录》、《七略...  相似文献   

13.
《史学年报》及其学术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的兴起是现代学术建制的重要内容,专门性的史学期刊在1920年代末兴起。作为一个典型,《史学年报》在民国同类型史学期刊中,既是持续出版年限最长者,又是总体水平最高者。以《史学年报》为代表的史学期刊,是中国史学现代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们的大量出现,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整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義:義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叶舒宪  相似文献   

15.
陈垣先生早期的史学思想与他的史学名著《元也里可温教考》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元也里可温教考》对陈垣的史学研究道路意义非凡,陈垣先生的许多史学思想和史学研究方法在此著中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6.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是张书学博士据其博士论文改写、扩充而成。本书系统研究了1919-1949年间流行于中国史学界的三大史学思潮,这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尚属首次。本书的研究方法客观平实,写作方法独具特色,观点多新款而不落俗套,是一部有创新意义的学术力作。个别见解亦有可商榷之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其研究方法及出版的建筑著述,为以后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引与方向。在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所发表文章的内容与撰稿者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中国营造学社的不同发展阶段、《汇刊》发表文章的分类、主要撰稿者的学术方向三个方面,探寻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特点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张闻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其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来阐述革命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充分发挥了史学的致用功能,参与建构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学术体系,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苏版《世界通史》对我国历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世界史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追溯苏版《世界通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传历程,剖析这部以内容宏富与体大思精、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编纂理念、以五种社会形态为历史分期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而著称的多卷本通史,评说它对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影响,阐发它在现当代国际史学潮流中的地位,从而展现中国史学界对苏版《世界通史》的回应、勾勒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