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古代世界各地关于开辟或创生的神话传说中,大都有一个性质相似的“混沌母题”,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也是如此。但中国上古的“混沌母题”却又在相似的共性中表现出独特的内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庄子》中又被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定型,从此这一“混沌母题”就以其特有的意象和内蕴刻划出一段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向后人展示和传达着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心灵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一、初始的混沌 中国这一“混沌母题”中的“混沌”最初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其中又涵容着何等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张艳清 《理论界》2005,(11):167-168
任何读过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读者不能不注意小说中"飞行"的文化母题."飞行"的文化母题并非托妮·莫里森的原创,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为托妮·莫里森这位对神话和民俗学感兴趣的黑人作家提供了一个诱惑人的模式,因为它和黑人挣脱奴役飞回故乡非洲回归自由的文化母题似乎有着必然联系.本文认为"飞行"的文化母题和回归感文学并不属于那个特定的民族,因此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飞行"的文化母题不能单一地从非洲奴隶叙述故事角度来理解,应该从多元的文化关联中去探索,这样才能对于当代文学的文化母题的多元性得到切实的阐发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阳 《中州学刊》2005,(3):253-255
新媒介力量在中国神话的当代发展过程中显示了惊人的作用,新媒介势力正在改写着我们的神话,改写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文化.中国神话正面临着价值普遍缺失和意义转移的问题.传统的神话主题被一再地"利用"和"改写",结果使传统神话所拥有的艺术意蕴和民俗文化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被置换成多重含义和多种可能性的文化"产品".传媒的关注在使中国神话得到某种意义上拓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神话语言的萎缩或衰败.因此,中国神话在新的语境中必须审视和调整自我,并且重新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北美留学生小说"的重要书写主题。"死亡书写"的叙事策略呈现出变化与发展的集体趋势。在母题的不变与叙事策略的多变中,从"留学"到"学留"再到"后留学"时期的"北美留学生小说",死亡书写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美学风格。通过"死亡书写"探析文学的叙事策略、精神气质和美学风格上的变动,具有现象学的类型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6.
韦华 《北方论丛》2005,(6):52-55
法国新小说主将罗伯-格里耶运用其异类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进行了非难,试图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出一条新路.在西方文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流变过程中,他的"铲除深度神话论"等小说新观念虽然有着后现代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破坏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与母题是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单元.嫦娥奔月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长盛不衰的题材.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的意象和母题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持久生命力来自构成原型的意象与母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到魏晋南北朝志怪、轶事小说,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经历了小说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等不同时期,并形成了各类各体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制度文化、审美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是小说自身递嬗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叶芝诗歌中善于运用神话原型或母题,通过作者对神话思维独特的运用和理解,解释人生中的各种感知、秩序、现象或意识活动,其诗歌中神话产生的背景和叙述内容融合了真实的历史成分。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切入,分析了叶芝诗歌中的神话思维与诗歌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叶芝诗歌的深层结构潜藏在作者的神话思维中;诗歌中的许多意象来源于神话;诗歌叙事反复地重写着古老的神话并创造着新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神话中死亡母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民族神话中的死亡母题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解读文化差异性的一个独特视角.中国神话中的死亡母题与创世、轮回、背叛、永生和精神升华等内涵紧密联系,是中国文化中崇尚道德、强调自然和谐、推崇旷达的生活态度等价值取向的重要形成因素;希腊神话中的死亡母题则体现了责罚、抗争、爱情、荣耀等意义,成为西方文化中悲剧精神、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推崇个性与自由等文化基因的发展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死亡母题的出现是早期人类对线性时间有了认识并意识到人必有一死的"向死而思"的产物,是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人类对死亡的表达经历着一个从早期神话之达观到一般诗文之悲观再到以悲为美的动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形成了人面对自然的黍离之悲。在观照自然与人生中,有些意象或隐喻积淀成死亡意象或死亡原型的代名词。在"向死而在"的艺术世界中,作家从两方面进行美学建构,一是构筑一个以死亡为核心元素的死亡意境,一是以死亡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原动力。经由写作的客体、主体、载体的不断结缘与互相渗透,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在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中被不断记忆、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2.
华夏神话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精神胎记和灵感触媒,是中国幻想类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原型母题和创意基因。中国幻想类电影不同程度地烙上了华夏神话色彩。一方面借助华夏神话中的人象、物象原型符号,以熟悉的传播仪式唤起华夏儿女诸如农耕意识、恋土情结、侠义精神、天人合一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又深耕“通变”之理,响应时代精神号召,带领大众进入“想象力消费”的文化艺术场域,让华夏神话的文化元素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种植速长"母题,实际上来源于植物生长迅速的南亚.其通过佛经故事在中土传播扩散.在南亚算不上太神异的植物生长现象被进一步夸张,在中土却成为相当有传奇性效应的神秘性文学传闻.从而根据中国人的实用需要,被植入古代小说的价值系统中.首先,母题演变往往并不是一对一的单线发展,"种植速长"母题也不仅是<搜神记>的最早源头;其次,母题早期传播建构的强大势能,为后来扩散演化播下种子;其三,母题演变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历时性演变脉络,一个个中介环节为母题的丰富充实,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其具有不断变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神话的第一母题是天地开辟宇宙形成.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宇宙观念是:天地万物都是神所化所生,圆圆的天是用擎天柱支撑着的,浮在水上的四方大地是由神龟驮负或神人手托举着的,地与天有天梯相连相通,整个宇宙空间是三分的世界,时间与空间是相互认同的.  相似文献   

16.
灾难电影有着浓郁的神话气息,它把传统的神话母题进行改造,添加各种现代要素,借由影像科技再现神话的永恒魅力。母题作为对神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特定单位,具有明显的方法功能,所以本文用母题研究的方法从神话的角度对灾难电影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盘古兄妹造人是与古代神话同母题的故事,在豫南分布广泛,其多种多样的讲法主要有六种情节模式。在这些故事中,捏泥人是盘古兄妹造人的主要方式,泥土是造人的主要材料。用泥土造人在中国乃至于世界神话中都带有一定普遍性,这应与古代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泥土的依赖性有关。豫南盘古兄妹造人故事被纳入到中原神话之中,但这些故事的神圣性、仪式性已经淡漠,只能算作广义神话。中原神话研究存在着把狭义神话的理论套用到广义神话上去的问题,这种理论错位带来的问题必须正视。  相似文献   

18.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学术界对"神话"一词外来性的强调,本文立足于探讨"神话"的本土渊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特征。认为:"神话"偶然出现在唐人传奇和明人的辑校点评中却又有其必然性。"仙话"、"词话"、"话本"等"话"体文学具有相似的民间性、通俗性、口语性,以及具有被"闲谈"的故事性特征,这类文体对国人使用"神话",以及后来学者将"神话"定位于文学源头和"民间文学"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清稗类钞》、《一士类稿》、《客座偶谈》、《春冰室野乘》等文献的"神话"使用情况能进一步看出: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当康、梁思想对国人产生影响时,"神话"成为固定词汇常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笔记野史中,并常与荒诞不经的小说相关联。它既完全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神圣性质,也没有切入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现象,而只是与本土居于"末端"的怪异现象、故事及传说等相关联。此时正在被建构的神话学显然与几千年发展脉络中的神圣话语、与中国本土最强大的圣人传统和造神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益自觉地汇聚到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意识形态及其转型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涉及这样几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形成哪些社会思潮及其思想论争;意识形态转型有着怎样的理论选择、现实基础,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历程与观念变革。中国私营企业主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历史命运,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私营企业主从批判到允许再到鼓励、从消灭到培育再到引导的理论转变,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重要维度,它标示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经历了从"革命型"到"建设型"再到"和谐型"的两次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