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文学》评论员《为文艺正名》(以下简称《正名》)一文,专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下简称“工具说”)的,可没有一个论点或论据对准了这一说法本身,根本没有将它驳倒;文风也不大好,不实事求是,连形式逻辑也不大讲。这里,我谈一些看法,错了,请同志们和《正名》作者批评、指正。诚如《正名》所说:“工具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文艺界就开始形成和流传”,而把“文艺”与“工具”联系起来,说文艺可以作为斗争工具的,在我国,最早的大概是鲁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文艺界和学术界对怎样评价“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这个提法的评价,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个提法,对于正确总结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繁荣当前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如何历史地评价“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谈谈个人粗浅的意见,谬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你院1979年第三期学报办得很活跃,富有生气。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大启示。看了孙书第同志的《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一文,受益不小。但总觉得还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我认为,文艺固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如果不是这样,文艺的作用是否失之狭隘;其次审美作用,非“阶级斗争”一言所能蔽之的,这大概是常识。把文艺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是形而上学的,是“四人帮”惯用的伎俩。 诚然,古今中外,一切艺术作品无不带有作者主观意识成份在内。在阶级社会里,这些作品自然是或明或暗,或强或弱,都具有阶级的属性。但若因此把它们一概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显然是荒唐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党的文艺领导工作存在着“左”的偏向,它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一起,导致了文艺的萧条。1952年5月,党中央开始调整文艺政策,重点是纠正粗暴的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这次调整在第二次全国文代大会前后达到高潮。由于未能深刻认识文艺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主观主义错误,这次文艺调整在1954年10月为批判俞平伯、批评《文艺报》的运动所打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认为文艺创作不能离开情感。散见于报刊的不少文章都谈到了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文学概论”课的教材中却很少把情感作为独立的章节和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以论述。本文试图作一些有益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文学是情学 有人提出文学是情学,认为文艺就是表现情感的,把人的主观情感看成是文艺创作的一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普及鲁迅著作提高鲁迅研究水平》的文章,觉得里面涉及的许多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问题,包括把鲁迅既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又“赞同”文艺“也可以”“用于革命,使为工具的一种”的主张简单化为赞同“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讨论,因此,特借编《鲁迅文论选》的机会草成此文,以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7.
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提法曾被“四人帮”利用过。“四人帮”复灭后,他们的阴谋文艺受到了应有的批判。这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完全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有的文章却认为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提法不能再用,认为文艺不能高于生活。这种看法反映出有的同志对生活与文艺的关系、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的模糊认识。对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应该探讨清楚。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文艺座讲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前,毛泽东同志在写作《实践论》的时候,就已经把文艺创作实践活动视为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毛泽东同志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人类认识的主要来源。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绝不仅仅是生产活动这一主要形式,人类社会实践除了生产活动之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这“多种其他的形式”,就包括“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革”后期,山西曾经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事情。那是1974年春节过后,北京举行华北地区文艺调演,山西参演的节目是晋剧《三上桃峰》,就是这个戏捅下了天大的漏子。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四人帮”御用文人“初澜”的文章:《评晋剧〈三上桃峰〉》,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杀气腾腾的大批判浪潮。《三上桃峰》究竟犯下什么滔天大罪?“初澜”文章定的调子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叛徒”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翻案”,“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在文艺上的反映”,“也是和国际上反华、反共、反革命的逆流相…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后,我国文学艺术界非常重视艺术典型问题的讨论。把艺术典型问题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心问题和文艺批评、文艺创作的重要课题。从一九五六年二月,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理论组和《文艺报》组织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讨论起,到“文革”前止,这种讨论几乎是没有停止过。起初,这种讨论的宗旨主要是克服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和自然主义倾向,包括要克服文艺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使文艺能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形象。但奇怪的是,在“文革”之前,随着讨论的“深入”,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并没有随之减少,文艺批评中庸俗社会学倾向并没有随之克服,相反却有所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不能不说与我们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艺术典型问题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向,  相似文献   

11.
“无冲突论”是孔丘的中庸之道和林彪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在文艺上的表现,是使社会主义文艺蜕变为复辟资本主义的舆论工具的反动理论。当前,深入批判林彪鼓吹的这个谬论,对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搞好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肃清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流毒,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指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提出了要“更加莎士比亚化”的重要创作原则。在这里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作为文艺上两种对立的创作倾向来加以对比的。“莎士比亚化”意味着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席勒式”意味着从主观观念出发,在文艺创作中搞唯心主义。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明确地表达了他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两年,栾昌大同志先后发表了《关于文艺本质探讨的几个问题》、《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两篇论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本性(本质)论,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他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说,马克思把文艺看作意识形态形式,“把文艺与意识形态归于一流”,“有明显的片面性”;他认为,从文艺的整体来看,“说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比说它是意识形态形式之一更合乎实际”。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其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却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文艺战线始终充满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毛主席反复告诫我们,要警惕阶级敌人利用文艺这个武嚣搞反革命复辟的阴谋活动。“四人帮”反党集团为了把文艺变成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一方面宣称“从《国际歌》到革命样板戏,这中间一百多年是个空白”,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光辉业绩扫荡一空。一方面抛出一系列修正主义文艺谬  相似文献   

15.
论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与吕正操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吕正操同志《评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文(载《人民日报》1979年4月12日),批判林彪、“四人帮”颠倒文艺和生活的关系,炮制“瞒和骗”的阴谋文艺,破坏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这个批判当然是对的。我们是赞同的。但他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学原则,说成是林彪、“四人帮”的发明和主张,却是不符合事实的。他认为文艺只能来源和从属于生活,决不能高于生活,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吕文表示希望和大家商榷,我们不揣冒昧,坦率地谈出自己的浅陋之见,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6.
工农兵学员关于小论《生命》(作者敬信,刊于沈阳《工农兵文艺》一九七二年创刊号)的评论文章值得一读。这几篇评论对《生命》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涉及到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反映农村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如何塑造贫下中农的形象等根本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就决定了文艺战线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开展文艺评论,有利于深入进行文艺领域的阶级斗争,从中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通过争论,弄清是非,不断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努力繁荣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问题上,把文艺服从和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为服从和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艺的价值标准问题上,把抽象的政治标准发展为具体的生产力标准;在文艺创作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将单纯的“道德新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批判继承中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将“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奠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上。  相似文献   

18.
工农兵学员关于小论《生命》(作者敬信,刊于沈阳《工农兵文艺》一九七二年创刊号)的评论文章值得一读。这几篇评论对《生命》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涉及到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反映农村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如何塑造贫下中农的形象等根本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就决定了文艺战线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开展文艺评论,有利于深入进行文艺领域的阶级斗争,从中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通过争论,弄清是非,不断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努力繁荣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发表后,在我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十二月七日,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组织全系师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大家解放思想,广开言路,纷纷发表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20.
由辽宁大学中文系一个写作小组编写的小册子《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代表性论点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一本为“四人邦”阴谋文艺张目的坏书。它系统地宣扬了“四人邦”阴谋文艺所鼓吹的一整套荒谬论点,是批判“四人邦”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不可多得的一份反面教材。它其中对所谓“反‘题材决定’论”的“批判”,尤其恶劣,有特别提出来加以专门批判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