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新主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以民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利益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普遍幸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新论断,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这些新观点、新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构理论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多元道德价值取向之间实现合理整合,追求道德价值的和谐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不断地建设和谐的道德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应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核。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价值变化,重视社会价值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构建和谐文化,塑造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社会发展,引领人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新阐释。和谐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必须努力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两个鲜明的新特点:其一是明确将社会主义作为其社会性质限定,其二是以破解对社会和谐构成严重冲击和比较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其问题指向。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新特点,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的经济政策,乃至提供理论指导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将这两个新特点作为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基准,对目前中国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进行分析,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胡锦涛同志就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认为其内容具有传统美德与现代要求相结合;扬善与抑恶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东方优秀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深刻把握其思想特点,对指导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荣辱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指引,在价值取向、发展理念、促进手段等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现代荣辱观教育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现代荣辱观教育为动力,创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现代荣辱观教育为内涵,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3.
大课堂条件下,教学要发挥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高等学校教师要做践行“八荣八耻”的表率;二是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荣辱观;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荣辱观;四是启发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反思,制定改正措施,并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荣辱观不仅有利于践行,而且能够从思想传统和现代精神的层面来加深认识,使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理解和弘扬."八荣八耻"提出的文化意义,就是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荣辱观去引导人、培养人,去规范人的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精神的凝练,是新时期道德规范的提升与创新.社会上存在荣辱观颠倒现象其文化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文化大革命"反文化的危害和多元文化撞击的负面影响.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要加强纪律、法律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是人文文化的辐射源,包容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提供了科学的道德标准和鲜明的思想旗帜。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把"八荣八耻"的时代要求融入大学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追求的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标准,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7.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中关于荣辱观问题的正确思想,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已经由经济层面拓展到政治层面、文化价值层面,近而深深地影响到高校道德教育层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者应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构建高校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道德框架体系的角度,深刻认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上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改变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相似文献   

20.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定位是它是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弘扬,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伦理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