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钱颖一 《领导文萃》2013,(5):101-104
当我们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更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人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你会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佚名 《秘书之友》2010,(11):8-8
毛泽东第一次访苏,李克农一直护送到满洲里。路上聊天时,他向毛泽东提了一个问题:“主席!你知道美国总统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情干什么?”“哦?”毛泽东来了兴趣。李克农说:“他第一件事就是看情报要点。否则,这一天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3.
陈文明 《科学咨询》2010,(14):49-49
那天晚上七点半开会,五岁的女儿硬要和我一起去,并且再三保证听话,没办法,我只好应许。途中,我对女儿说:“这么冷,感冒了怎么办?”“感冒了可以不去读书啊!”她不假思索的说,还举例说一个小朋友生病了就没有去上学,在家里玩。当时我很震惊,便问:“你不怕打针吗?”  相似文献   

4.
一斤茶叶     
郑能新 《领导文萃》2007,(1):180-182
赵明从那张破藤椅上站起来,冲女人说:“我得跟主任说说,那样的茶叶送给他,还不如不送呢,那是他喝的?”女人说:“咋就喝不得?”赵明说:“喝得也不能这个时候给他喝啊。”女人知道赵明瞄准了科长的位于,就不做声了。  相似文献   

5.
有"市"无恐     
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湖南代表、私营企业家梁稳根自认为在电力设备制造上有优势,想让总理知道自己的远大抱负,话说得有点过头。朱总理问他:“你现在做了多大的电力设备?”“我们还没有做。”朱总理“在行”地说:“我肯定你做不出来,因为全国能做60万千瓦(电力设备)的已经有3家了,设备都过剩,你到哪里去找市场呀?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要观察市场。”也许正是朱总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避免了一位私营企业家的决策失误。对市场应冷静观察,不能浮躁和意气用事。有些商企界人士为常规思维模式所禁锢,习惯于“拿着帽子找头戴”…  相似文献   

6.
秦德龙 《领导文萃》2009,(20):144-146
“雷锋的榜样是谁呢?”小时候,我就搞不懂这个问题。学习雷锋好榜样,那么雷锋的榜样又是谁呢?班里的小组长看我被这个问题困扰,就说:“我告诉你.雷锋的榜样,是他身边的领导。领导做好人好事,雷锋也跟着做好人好事。”  相似文献   

7.
《经理人》2013,(2):96-97
他准备从电子商务公司跳到银行做市场总监,但没有金融从业经验,怎么办?跨行业跳槽并不鲜见,多数管理者也拥有可以跨行业应用的经验和资源。关键在于,要想清楚新东家的需求点是什么?自身优势是什么,能带来什么价值?如何在短暂的蜜月期成为“准内行?”  相似文献   

8.
“教育好比谈恋爱,永远不会单相思。”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学生是万般在意他的老师的。所以,老师也要万般在意他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不好,或许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没有在意他的感受。如果在意学生像在意你的恋人一样,把学生当作你恋爱的对象,工作就会简单得多。
  一、学会得体地夸奖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恋爱中的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我喜欢看到学生什么好就夸什么。有一个老师曾经问我,你把学生夸得心花怒放,听起来舒服极了,你是怎么夸出口的?我就夸不出口呢!我说,我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说了我眼睛看到的,说了我心里想到的。她又问:“原来你看到的只是学生的优点。难道在你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就没有缺点了?”我笑了,哪个学生没有缺点?比如,姚翱翔期末语文只考了50分,数学基本一位数,平时不做作业,写字乱七八糟,读书永远发不出声来,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骂了他,他像大人一样,会说我去告你。你摸了他,他会说今天你把我弄疼了,我要找你。一度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可是,从这学期来,他真的很给力,这得源于得体的夸奖。有一次上课,他读书特别卖力,特别洪亮,把我高兴得不得了,忘了他以前的形象,马上夸他:“天啦,翱翔,这是我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快快教教大家!”他喜形于色,更加努力地教大家读书。考试时,他总是有几个大题不做,稍好一点我就会夸他:“翱翔,今天只剩三个空没填了,有进步!”今天中午考试,他说:“我只有一个空没做。”我笑着说:“相信你做得完。”他就开开心心做试卷去了。这样的夸奖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读书,包括他的字,他的爱劳动,他的热情,他的考试成绩,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到了,都表扬他鼓励他,他信心十足。我的学生也学会了我这样的方法,谁有优点,就会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别人。他们也会夸奖:“今天你读得可响亮了,声音比以前大多了!”“翱翔,你好多天没打架了,要继续努力哟!”因为学会了相互欣赏,学会了互相夸奖,班上孩子们幸福了,快乐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行为习惯也慢慢好起来。  相似文献   

9.
刘澜 《领导文萃》2009,(14):112-114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身兼上司和下属两个角色的绝大多数经理人来说,有两个决策至关重要:一,我应该做怎样的上司?二,我应该做怎样的下属?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时,在华盛顿记者俱乐部演讲。翻译传来一个问题:“今天你谈到你的前任斯大林的邪恶统治。你当时是他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你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10.
秦兴玲 《科学咨询》2007,(14):31-31
“老师,我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可我妈妈一天到晚唠口刀,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她越说做不得的我就越要去做。”这是一个离家出走被找回来的女孩对我说的话。家长会上,家长们也满肚子委屈:“现在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他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可他怎么还是要跟我们对着干呢?”“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道理也讲了,可他就是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11.
“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黄立金。“听了这个名字,我当时心里就反感。好像他姓黄本就不该,他还叫立金。黄和金都应是皇家专用的”。于是,溥仪就“随便”给他改了个名.叫“黑小三”。但又不许他说姓,只能叫“小三”。溥仪笑称:“现在想想,也真太可笑了。”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08,(17):127-127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说的是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谁知临出门,店员却说:“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日:“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相似文献   

13.
张聿温 《领导文萃》2008,(20):102-106
一天,陈云来到毛泽东的会客室,毛泽东劈头问道:“你电话里说有急事面谈,什么事这么急啊?是不是为‘一五’计划的事呀?”陈云回答:“一五’计划的事还未考虑成熟。我是想向主席反映一下高岗同志的问题。”毛泽东略感惊异:“高岗?他怎么啦?”“我看他有点不正常。”陈云说,“他主动找到我门上.同我谈对党和国家体制调整的看法。散布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话很出格。”  相似文献   

14.
私访     
《领导文萃》2007,(4):119-119
一天.布什到伊拉克私访,在村头看见一家磨坊里一头毛驴在拉磨,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铛。布什好奇地问磨坊主:“老乡,你为什么要在毛驴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呢?”磨坊主说:“万一我打瞌睡了,毛驴也不走了,铃铛就不响了。我听不到铃声。就知道毛驴偷懒了。”布什说:“要是毛驴在原地不动,光摇头,既不干活.又能使你听到铃声,那怎么办呢?”磨坊主愣了一下说:“哎呀,先生,我哪能买到像您这样聪明的毛驴啊!”  相似文献   

15.
有人嘟嚷说:他明明答应过我,却到现在也没个下文。若问他怎么答应的。回答说:“他说他‘知道了’。” “知道了”就是“答应了”吗?看来,确有不少人对“官方”语言中的奥秘一无所知。有些干部面对群众的时候,话语似是而非,叫人难分难解。此类语言也可称之为“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6.
一个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188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确保取得战争胜利,决定去信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但加西亚远在古巴丛林深处,谁也不知道他的确切位置,让谁去送这封信?确实让美国政府头疼。安德鲁·罗文中尉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没有问“为什么?”、没有问“怎么办?”,怀惴信件就出发了。最后,他用他的敬业和诚信完成了使命,他由此受到政府嘉奖。客观地说,这个故事在战争年代并不足为奇。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开来,意义并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人们意识到,安德鲁·罗文中尉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6则     
《领导文萃》2009,(20):110-110
迟到的琼斯先生问他的邻座:“请问,现在台上演套的是什么曲子?”邻居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琼斯先生十分懊丧地说:“唉!真不该来晚了,瞧!错过了八个!”  相似文献   

18.
调研困局     
【策划人语】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后来他又指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作为颇具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传统法宝,“中国式调研”面临着哪些挑战?功能发生哪些变化,形式经历了哪些演变?饱受诟病的形式主义,诱因是观念问题还是方法问题?当下,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调研活动去作为决策支撑?中国式调研,亟需从形式和方法上去芜存菁,因为,只有回归到“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支撑决策作为逻辑起点,我们才能有“正确的调查”,才能真正获得“发言权”。  相似文献   

19.
卢周来 《领导文萃》2009,(6):113-115
99:1,怎么办? 假设你是某一个100人集体的负责人,现在有一个决策,如果通过的话,可以为这100人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人带来200元收益,而给另外99个人每人带来1元钱损失。如果这个决策用民主投票的方法付诸表决,结果一定是“99票反对,2票赞成”,从而无法通过。  相似文献   

20.
陈志云 《领导文萃》2008,(17):123-127
一个老和尚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小和尚回答说:“这是一。”老和尚又问:“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手指。”老和尚接着问:“你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食指。”老和尚继续问:“你继续想想.这到底是什么?”小和尚冥思苦想,翻来覆去地说:“一、手指、食指。”老和尚火了,一刀把小和尚的食指砍掉了。这下好了.小和尚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执著地就事论事了。这时,老和尚又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现在该知道这是什么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