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活法”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法”的概念是南宋吕本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吕氏所论,本针对诗歌创作而言,南宋的俞成发现它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便把它引入整个文学创作领域:“文章一技,要自有‘活法’。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死法专祖踽袭,则不能生于吾言之外,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毙吾言者故为死法,生吾言者故为活法。”“活法”提出后,在宋、元、明、清文  相似文献   

2.
吕本中主张“学诗当识活法”。试斋诗正是这种“活法”艺术的典型。以活法写生机既不是破坏诗所固有的“规矩”,又能腾挪变化,更是诗人生命意识与自然的契合。具体讲,其活法艺术可以“快”、“圆”、“曲”、“俗”四字概括。四者与“活”密切相关,“活”是四者的归宿,四者又是“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转型历程中,严羽提出了一个“妙悟—兴趣—入神”的活法美学思想体系.“妙悟”强调活法悟入,以心为法;“兴趣”化理为趣,达到兴象、意趣的玲珑融会,不落言筌;“入神”则要求风骨与气象的统一,神化无迹,无法可求,都贯穿着灵动的活法审美精神.严羽这种妙悟入神的美学思想,是对江西诗派的活法悟入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的“说江西诗病”,实质就是用江西诗派的活法美学思想来纠正江西诗派的创作之失与批判江西诗派的创作流弊.因此,严羽是宋代禅宗活法美学思想的总结者,他用活法美学思想“说江西诗病”,宣告了宋代江西诗派的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4.
王进  曾明 《江淮论坛》2014,(2):156-162
胡宿首创的"活法"说,在其实践者苏轼手里,表现内容之一,即为"行云流水"的"辞达"。本文以苏轼"行云流水"无愧得中国"意识流文学"理论之名为考论中心,从苏轼诗、文、词的结构入手,论述其"意"的各种流向及各种文体的"意识流"手法特色。在研读基本文献的基础上,爬剔清理,将微观的文献解读、文字校勘和宏观的理论阐释、分析考论相结合,匡正了一些误识。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活法”的困惑提到杨万里的“诚斋体”,就得提及他的“活法”。他同时代的诗人,公认“诚斋体”的“活法”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然而,由于对于“活法”解释的不确定和偏重于个人感受的随意性,使得“活法”的含义流动和模糊起来。这样,对于这位南宋大诗人独特的诗歌个性的研究,便始终好似有一种雾里看花,真真幻幻,捉摸不透之感。本文准备就此作新的探索。“活法”一词,源于吕木中《夏均父集序》。吕乃“自言传衣江西”以作《宗派图》而名闻后世的人。他对“活法”的注释,实际是对该宗派的创  相似文献   

7.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1,14(2):5-11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8.
韩酉山 《江淮论坛》2004,(4):96-103
吕本中的"活法",论者每以为是江西"句法"的延伸或补充.本文认为,吕氏的"活法",是针对江西诗派一些诗人自设的桎梏而提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它与"悟入"一起,构成吕氏完整的诗论体系;它对于在江西诗派已形成的僵化教条束缚下的诗坛,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受到在创作道路上苦苦探索的诗人们的广泛认同,对推进南宋前期诗风的转变,起着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一位很有影响的道学家、诗人和诗论家,在宋室南渡之初,对传播“中原文献”作过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学术思想史的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从吕本中的学术文化的素养、品格和南渡后的学术文化的传播活动及其身后的影响说明其在传播“中原文献”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经历了学习前人而最终推陈出新的过程。其诗深得“活法”精髓。他的诗论对儒家诗教的“美刺”说进行了新的阐释 ,认为诗歌是“矫天下之具”。他的“诗味”和“活法”说也具有美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陈望道先生概括总结的“题旨情境”说,可以说主要是古代修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我们在古代的浩瀚经解、文论、史论、诗话、词话、曲活、笔记中粗略地爬梳剔抉,就会发现许多零星的然而又是闪光的有关题旨情境的论述.这些零珠碎玉似的论述,就是“题旨情境”说的源头和端倪.如果我们不以史而论,而以专项梳理,还会进一步发现,这些论述不仅涉及面较广,还颇具一定的系统联系.(1)有关题旨的论述“意犹帅也”.“主题”,古代称作“主脑”.“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对于主脑的性质和作用,古人有过很多论述.比如,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诗法》)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闲情偶寄·结构,立脑》)清代文学家刘熙载采用“主脑”的说法,进一步阐发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经义概》)这些说法说明主题思想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它可以“一言蔽之”,加以高度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姜斋诗话》)刘?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的共同规律,东方与西方的美学理论,尽管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各有各的特点,然而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共通的东西。这是美学理论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本文试图将西方名噪一时的“移情说”、“距离说”与中国古代的“出入说”作一比较,以期从中发现某种带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我们的审美欣赏与美学研究,想来不无裨益。什么叫做“出入说”呢?徐中玉先生曾详细论述过。他认为:“明白提出‘出入法’的,是南宋人陈善。他谈的是读书之法:‘读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连续播送《红楼梦》讲座,“解其中味”。而有人就批评“解味”者是“猜谜”。被批评者总不正面回应“猜谜”之法对与不对。我则认为“猜谜”也是“解谜”,是研究《红楼梦》及其一切谜书、奇书的必由之法,舍此别无他路。  相似文献   

14.
郭兵在《智囊与物元分析》杂志(1986年2期)著文谈用人之法时说,当今的企业家,无不想借助“分身术”从浩繁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他提出“分身术”的决窍在于分权,而分权的关键则是用人,如何用人乃是“分身术”的精妙所在。  相似文献   

15.
江西诗派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诗派”的名称之所以会有,是由于北宋末年吕本中写了一份《江西诗社宗派图》。这份宗派图不说它是一时兴来的游戏之作,也至少是思考极不成熟的东西。它的出现很快掀起了轩然大波,诗坛上下议论纷纷、称说不已。但吕本中很快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对于这份宗派图后悔不迭。他自认写这份宗派图态度是不很负责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什么精确的理论根据。宋范季随编的《陵阳室中语》里记载说,吕本中看见人家书案间有他写的这份宗派图,惊讶地说:“安得此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的方法论在“无法而法”这一美学命题中得到最鲜明而集中的体现.“无法而法”四个字极为简约而确切地概括了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掌握方法的特殊性质,涉及艺术方法论独具的技与道、摹仿与创造、理性与灵感、有序与无序等一系列深层理论问题.它发端于先秦道家山技入道的思想,成熟于宋、元诗坛关于“死法”与“活法”的论争、至清代石涛的“一画”说而集其大成,充分显示小国美学对艺术独特方法与规律的清醒认识与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7.
“夺胎换骨”之我见熊一坚黄庭坚是北宋大诗人,他的诗在有宋一代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诗以及他的诗论毁誉参半。“夺胎换骨”,就是黄庭坚受到人们抨击的“罪状”之一。此说始见于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无意,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学术界正在加深对它的认识,有的很深刻,但有的却是误读.文章对国家治理理论中的“舶来品说”、“管理、治理对立说”、“公民社会说”以及“多中心说”予以解读与澄清,并在法治的轨道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张蓬 《学术研究》2012,(4):7-13
我们对于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之“如何”的叙述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从中国哲学语境所观察的西方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方式.西方哲学是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与“在者”,“存在”作为“问题”乃是因“在”与“在者”的分别所致,这种分别的所缘是“在者”与“在者”之间的不统一性(同一性),从而衍生出我们的所见所感如何可以是可信的实在的问题.因此,由“在者”之可信之疑而走向“在”本身.如何在“在”与“在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为“信”的桥梁,成为西方哲学努力的目标.但是,在这种分别中所形成的对“存在”本身(是)的“是什么”的把握,却不得不陷入对“存在”问题知识论的解释性悖论.  相似文献   

20.
“汉语意合语法”批判金立鑫汉语语法的特殊性曾经被一些学者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中之一就是强调汉语语法的“意合性”。本文就国内一些学者所强调的意合语法,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一、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一般的语言学理论总是认为,语法学研究的总是语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