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方地情信息资料的宝库,随着地方年鉴特别是地、县级年鉴的大量出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料,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各级年鉴单位应当积极探索和努力实  相似文献   

2.
目前,约占年鉴总量1/3的县级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称县级年鉴或县年鉴),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就安徽省而言,现已创刊的34家地方综合年鉴中,县级年鉴17家,总数占据半壁江山,但能坚持一年一卷、逐年出版的充其量不过一二家  相似文献   

3.
地方综合年鉴文稿如何妥善处理交叉重复,是年鉴界理论探讨和编撰实践的重要话题之一。本文对此也谈一些浅见。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普遍性的相互联系,使反映众多事物的年鉴文稿不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同时,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的纵横交错,再加上“众手成鉴”,各编写人员总是从各自的角度撰写稿件,使交叉重复的矛盾更为  相似文献   

4.
年鉴的框架是年鉴内容的总体设计。年鉴类型不同,其框架结构也不仅相同。但同一类型的年鉴,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应当符合现代社会分工的实际,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个性创新,特色鲜明。规范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设计的本质要求,是第一位的;创新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设计规范化基础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县级综合年鉴是记载县级行政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各项事业年度发展变化,按年度连续出版的综合性、地方性地情工具书,是县域一年的社会缩影,是我国综合年鉴大家族中的基层部分。搞好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发行是整个年鉴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弥渡  相似文献   

6.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地年度信息之总汇。衡量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关键是看其内涵,即看其是否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料。《江阴年鉴》在编纂实践中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重视增强年鉴信息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多年来年鉴编纂质量保持了稳定。总结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7.
年鉴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是因为有各级政府的支撑,是因为社会还有用得着它的地方,即年鉴信息密集,内容覆盖面广,为读者了解社会信息提供了实用的资料。然而毋庸讳言,年鉴在如何充分发掘资料性文献以满足读者的广大需求方面,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如果我们静下心来阅读年鉴就会发现,有的年鉴条目内容或资料短缺,或浮文充数,或缺少深度,或重复交叉,或充满内视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8.
上海《宝山年鉴》副主编胡新力《试论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特色的认识误区》一文认为,特色并不是年鉴框架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目前创新年鉴框架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尚未实现突破,强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应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的规范轨道。简言之,年鉴框架的创新要从资料检索途径和框架分类的科学性上寻找突破口,使年鉴框架设计更加人性化,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地方综合年鉴主要是指全面反映某一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的年鉴,如《江苏年鉴》、《无锡年鉴》、《江阴年鉴》等省(市)地(市、州)县(区、市)年鉴。这主要是就年鉴的分类而言的,与其相对应的是专业(行业)年鉴等。那么,什么是地方综合年鉴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鉴界没有对其形成一个共识性的意见。对什么是年鉴则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年鉴是一种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而且年鉴在性质、体裁功能、载体形式、出版方式等方面,与地方志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页的编辑,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创新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无疑会使地方综合年鉴大为增色。本文根据《江阴年鉴》几年来的编纂实践,围绕如何编辑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页谈点个人看法, 欢迎年鉴界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扬州市年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开拓进取,以打造精品为己任,年鉴事业呈现出充满活力、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08年,全市共有年鉴21种,其中地方综合年鉴8种、专业年鉴9种、企事业年鉴4种,市及各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实现了“满堂红”。2000年,在江苏省第三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选中,《扬州年鉴》获特别荣誉奖。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的20年间,我国地市县级年鉴(以下简称地方年鉴)的总数一直居于各种类型年鉴之首。依现实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年鉴目前的运作手段来看,地方年鉴的数量仍将呈上升势头。地方年鉴在蓬勃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逐步落实,政府部门职能的转换,地方综合年鉴原来的组稿方式已不适应新情况。因此,年鉴组稿方式的完善和改进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结合《滁州年鉴》的实践,就组稿方式创新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组稿方式演变发展的趋势 地方综合年鉴的整个组稿过程是及时、有效、科学地收集特定区域信息资料的过程,因此组稿方式就是  相似文献   

14.
地方综合年鉴的雷同化,一直为年鉴界所诟病;而寻求综合年鉴的特色化,也一直为年鉴工作者所企盼。近年来,笔者研究一些综合年鉴在特色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深切感到:影响综合年鉴特色化最深层的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显而易见,传统的思想理念,惯性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束缚了思想,禁锢了创新。要打造综合年鉴的地方特色,最根本的是要冲破传统思想理念的樊篱,突破惯性思维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政府地方志工作的任务之一。年鉴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产品,继改革开放第一个热潮后,又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但就综合年鉴自身而言,要有新发展、新突破,唯有创新才能取得。年鉴要创新,首先要创新框架。框架是年鉴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骨架”。它不仅体现了年鉴的体例,而且框定了年鉴的内容,并明确了信息资料的归属和层次。  相似文献   

16.
人物类目是地方综合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不断探讨创新,增强可读性、实用性和教育作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各级综合年鉴,载入本地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种典型人物,也是反映年鉴个性、实效和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谈点浅见,请同仁们斧正。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次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新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将地方综合年鉴纳入地方志序列,不仅是地情研究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不是该不该编辑地方综合年鉴的问题,而是如何搞好的问题。作为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近年来笔者分管年鉴工作,深深感到综合年鉴的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地编一本书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作。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地方综合年鉴的管理工作,更是关系到这一工作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此,笔者谈一下自己在管理年鉴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地方综合年鉴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为地方综合年鉴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而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则对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提出了新要求;全国新一轮志书的全面启动,使地方综合年鉴工作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应对?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条目,是以条的记述形式所形成的材料。年鉴条目,则是以条目体记述年度发生的客观事实的资料主题,一般由条目标题和条目内容两部分组成。地方综合年鉴条目(以下简称“年鉴条目”或“条目”),是地方综合年鉴的主体部分与核心内容,是历届历次年鉴评比的重要项目。年鉴条目撰写和编  相似文献   

20.
《桐城年鉴》作为县(市)级综合年鉴创办于1998年,迄今已连续出版10册。综览10年年鉴,回顾10年历程,反思得失,我认为县级年鉴目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且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