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国传统史学社会功能大抵涵摄了政治上的取鉴资治和社会伦理的道德教化,具有一定政治伦理中心价值取向;庞大而悠久的中国农村乡土世界是在场的中国历史主体,在传统史学中心叙事中经常处于“非在”的被动叙事状态;中国现代史学建构必须关注普通平民命运,实现“中心”到“延异”,变乡土世界被动叙事为主动叙事。  相似文献   

2.
PimDenBoer  顾杭 《中国学术》2000,(3):319-321
众所周知,法国年鉴学派的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二十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年鉴学派史学家们宣称自己是一种新史学的代表,反对原有的以政治事件的叙述为核心的传统史学,认为传统史学毫无可取之处。对此,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欧洲文化史教授皮姆·登·布尔表示异议,指出传统史学并非一无是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史学大师同时也是当时最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在史学上的成就与贡献,往往和在文学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是分不开的。可是在传统的史学理论中,反对“文人修史”的口号却一直广有影响。这个矛盾现象的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科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伦理文化研究的新拓展──《中国异端伦理文化》评介傅盛安儒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以历代统治阶级权力支持为基础,始终占居着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为封建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种正统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斗...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与当今中国史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关系到今天史学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对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在今天的史学研究中仍然应该高扬“经世致用”的精神。因为首先,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史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此,史学研究无法逃避“经世致用”的功能。其次,“经世致用”的精神与“帝王之术”是根本对立的,因为“经世致用”的精神的核心就是学术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而今天的史学的出路就在于坚持、发扬“经世致用”精神,为今天的社会和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礼教与伦理观念方面,章学诚是朱熹理学的信徒,但在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以陆九渊为源头的陆王心学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学术思想中的三个重要面向都与陆学精神有关:著述先明大道与先立乎其大;别识心裁与师心自用;史学所以经世与陆学中的践履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际伦理为原点,以“礼”为架构,以求善、求治为取向,整个文化系统投射出强烈的伦理化特征,故此一些当代学者把传统文化界定为“伦理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大系统中,历史学居于仅次于经学的显赫地位,自其萌生定型之时起,便受到这种伦理型文化内在机制的制导和影响。如果说,历代专制皇朝对史学的制校使之~直隶属于官方而成为朝廷的御用工具;如果说,中国传统集权型政治对史学的超强干预和制约使史学一贯服务于现实政治而沦为政治的附庸、侍从或婢女;那么,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全神贯注于“求善”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但它必须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的经济伦理,但它不能抛弃传统。只有在这种认识论的背景下谈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才显得必要和重要。经济伦理的实质是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性和广泛的现实操作性。下面,仅就中国六大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问题略陈管见。一、以义生利、勤劳敬业的生产行为义利观是先秦儒家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孔、孟、苟均不反对社会生产,他们的视线主要集中在生产行为的道德评价方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似文献   

9.
西方知识观自古希腊起便追求永恒不变的理性知识,历史学作为感性观察的记录一直被边缘化。西方史学始终是认知本位的,历史知识合法性是其理论反思的中心问题,基于理性知识系统的解释化倾向是其主流。中国传统史学则源自对先王先贤的记言记事,具备天然的至高的合法性,这使其被高度伦理化,最大特点是以记实性为根基。尽管西方自兰克史学之后也开始更为重视史学的记实性,但与中国传统史学的记实性相比,两者仍具备一些系统且根本的差异。中西文化传统不仅对“实”的理解彼此迥异,对“记”的态度在史学中也完全不同,两者的史学实证观和求真观也有明显区别。对于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的历史学,记实性传统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中国史学传统的记实精神,本身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知识观念,其真正的意义,是作为一种关于真实生存着的人本身的实证知识的典范,一种不同于科学主义的新实证知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原则与西方伦理精神进行探讨,揭示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西方表现,即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所共同具有的伦理精神,从而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作出当代的阐述。通过研究表明西方文化精神有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传统的影子,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同样包含着西方的秩序、民主、法治、科学精神及平等、个性等内容,两者不存在绝然的对立,而是相互融通的。我们应大力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西方精神,而不是盲目引进西方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阶级社会,由不同的特权和社会地位构成的等级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权力的相对稳定性,等级制就表现得更为突出。维护封建等级制与反对和突破封建等级制的斗争,一直成为封建社会斗争的焦点之一。它对于封建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都有重要的影响。一、封建等级制的特点封建等级制是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的权力与地位相对稳定的一种阶梯式结构,它不但对被统治阶级有很强的排它性,在等级的阶梯之间也互有排它性。最典型的如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诞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其存在形式是以全民性为特征的原生形态的史学。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利用下,中国史学由原生形态的史学向以庙堂化为特征的过渡形态的史学逐步转变。过渡形态的史学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忽视,与史学的性质和目的相背离,这种背离最终引发了史学向自身本性的回归,中国史学开始了由过渡形态的史学向以大众化为特征的终极形态的史学转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罗炳良 《天津社会科学》2011,(4):114-119,131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前后经历先秦伦理史学、汉唐叙事史学、宋明义理史学、清代考证史学几种主要形态。史学形态的嬗变导致历史知识社会功能的转型。大致说来,先秦伦理史学和宋明义理史学突出史义,其历史知识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伦理道德为旨归的教化类型;汉唐叙事史学和清代考证史学突出史事,其历史知识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以直书善恶为旨归的取鉴类型。两种类型的史学各有利弊得失,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的内涵及被接受的状况[英]P·伦兰德终身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替代方式,以克服后者本身的缺陷和不足。过去之所以能成功地推广义务教育,这是因为义务教育既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也符合一般民众的需要。在许多权威看来,学校是特定国家统治阶级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精神刘英民读马克斯·韦伯的书,有一个问题经常在脑海中萦回:既然新教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一度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能不能也借助伦理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一...  相似文献   

16.
周毅 《江淮论坛》2012,(5):117-120
李则纲的《史学通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高潮中出版的一本史学理论研究著作,同时也可说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书中,李则纲对中国传统史学中有关史学功能的认识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史学应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认为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增进人们的科学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李则纲在《史学通论》中还提出了一些历史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史学论纲元人先秦至清前期(1840年以前)的中国史学,无论是从术语概念、思维意识、理论体系,还是从研究方法、等作形式都十分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自足形态,如何从传统史学所横跨的特长时段中抽象出中国史学的传统思想、方法及其史学精神,是文本的目的。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深层原因,是学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史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发达的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汉代,华夏文化中系统的礼制伦理文化和"大一统"的政治历史观,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史学凸现为民族融合的先导和最稳定因素,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竞相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体制,从而导致历史观、史学意识的文化认同,以及祖先血脉的认同,构成持久的民族凝聚力.隋唐以后直至清朝,传统史学始终发挥着这种凝聚力量.因此,中国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引导了历史.  相似文献   

19.
赵炎才 《学术研究》2004,(11):89-94
在 2 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 ,刘师培立足于国情 ,利用中外积极学理 ,深入剖析了传统家族与封建专制、家族伦理与纲常礼教的内在联系及其危害。他强调破除传统婚姻陋习 ,反对血缘至上 ,主张父子平等 ,藉经济独立建立和谐平等的兄弟关系 ,改良宗族伦理以培育近代民族精神 ,沿《大学》思维模式重构近代伦理道德。如此将改造家族制度与推翻君主专制、更新宗法家族伦理与摆脱封建礼教桎梏、培育近代民族精神较好地结合起来 ,开启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清高宗与章学诚同生活于传统文化大总结的时代,各自对史学理论多有探讨,分别是官方和私家对传统史学思想总结的代表者。将二人的史学见解予以比较,很有学术意义。他们的具体史学主张各有特色,而在大的原则问题上极其近似,这可以透视出清代"盛世"史学的价值取向,即贯彻纲常伦理准则、官方主导方向、提倡经世致用宗旨。清高宗与章学诚都善于在已经陈旧的史学体系中,提出翻新花样的设想,当时堪称创新,而从长时段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实为加固了传统史学的旧有轨道。因此,当时无论官方还是私家对史学思想的总结,不仅没有带来史学体系的嬗变和突破,反而更严格地束缚于传统政治文化的躯壳之内,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