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产业集群的成长对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带动了中心镇的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中心镇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出路。通过以广州市番禺区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走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和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产业集群与中心镇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相互促进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调查陕西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规模这一个案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素间简单相关分析与设立线形回归方程的方法来研究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种相关性主要来源于集群的三种效应,即农村工业经济提升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效应、农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效应,正是这三种效应的有效发挥,才使得西部产业集群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东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种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产业集群、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权益保障工作等多种措施促进就业,以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最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城镇化模式对青岛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农村城镇化实行的是工业分散化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与农业充分发展以及农地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并努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台湾地区城镇化初期有一定可比性,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城镇化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以政策效应迅速催生一批乡镇产业集群,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地、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推进城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利用2000-2008年山东省27个百强县的面板数据,分析县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并探究县域产业集群的一般性。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要素集聚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贡献巨大,地方化经济成为显著特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经济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但企业规模经济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带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辽宁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不平衡限制了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竞争。本文从经济全球化、重化工业产业集群、五点一线、都市区、小城镇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辽宁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对陕西省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简单量化分析,认为西部产业集群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组织与运行模式,它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三个方面.尽管类似于户县纸箱产业集群的众多西部产业集群对地方工业经济发展有着显著性贡献,然而其功能的发挥仍然存在许多的局限,为此,可通过相关政策调整如加强企业内部联系,鼓励企业协同升级,改善集群发展环境来促进它们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调查数据为经验资料,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估测。通过研究认为:在地域上,东部地区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区域;在产业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现有制度框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将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预期目标还比较艰巨。作为重庆来讲,应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将有利于推动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钟蔚祥朱道聪杨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配置、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向,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江西而言,县域经济占...  相似文献   

10.
杜瑞珍 《南都学坛》2006,26(6):123-124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部分农村劳动者被排挤出农业劳动岗位成为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同城镇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城镇化是实现乡村经济实体集聚的基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有效途径;要以优势主导型特色产业为中介和纽带,拉大产业链条,营造规模型乡村经济实体,形成小城镇建设与主导型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拓宽就业岗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或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西部“三农问题”的缓解,关键在于减少农民。经验表明,农村小企业集群发展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但其绩效如何,与小企业集群的产业选择相关。选择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且对其素质要求不高、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产业链延伸相对容易的产业,对小企业集群缓解“三农问题”的绩效高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基于产业链延伸的特色资源产业、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西部地区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合理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中部某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SWOT分析发现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为了更好的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率的提高。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概念,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制约其转移的诸多因素,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制约其转移的内在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不少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县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对产业进行优化升级;重视产业转移与集聚效应,发挥企业的扩张功能;强调产业发展中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利用动态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产权制度推动产业发展。这些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县域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发挥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注重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原因以及困难所在,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如何在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继续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呈现出低存量性、低组织性、低地位性、低收入性以及高风险性、高成本性等特征,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政策和制度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源。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的山西,政府应该从体制与制度方面着手,如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用地指标和户籍制度的联动再配置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