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3.
王一 《决策探索》2015,(1):79-80
"反腐"注定将成为人们盘点2014年时绕不过去的重大主题。中纪委"打虎""拍蝇",让幻想"反腐只是一阵风"的官员连连失望,"反腐"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其实,古代也有"中纪委"。那么,"中纪委"在中国古代相当于什么机构?古代的"中纪委"又是怎么反腐败的?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我国最早的"中纪委",应该始自秦代,也就是说,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从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就设立了"中纪委",这个机构一直延续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4.
关于做皇帝     
古代的时候,中国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从农 夫到将相都有。自从小亭长刘邦见过了秦始皇说 "大丈夫当如是焉",和种地的陈胜喊出"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之后,大家好像突然都醒过来一样, 只要有点机会,就幻想着能当上皇帝。 曹操扫平中原之后,很有点自负,说是如果 没有他的话,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话其  相似文献   

5.
莫娜 《经营管理者》2013,(27):238-238
死刑复核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地方各级司法部门对拟判处死刑的案件应逐级申报中央司法机关或者皇帝进行审查核准,以便最终决定是否适用死刑并交付执行的一项诉讼制度。它是我国古代刑事诉讼中的传统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法系区别于世界其他法系的显著标志之一,更是华夏民族对人类诉讼法律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下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杭其平 《领导科学》2006,(11):16-17
●"参加了"不等于"参与了"●"会议讨论了"不等于"会议决定了"●"党委分工了"不等于"工作落实了"●"会议开过了"不等于"制度坚持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也是增强党委集体领导效能的组织原则。从当前一些单位的实际情况看,强化集体领导,建设过硬的领导班子,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形式与内容脱节的形式主义倾向。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贯彻平等议事原则,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参与集体决策的热情,防止和克服“参加了”就是“参与了”的问题党委成员在议事中积极平等地参与集体领…  相似文献   

7.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帝毕竟是皇帝,高高在上久了,不可避免地会"独裁化"。别说刘  相似文献   

8.
<正>古代政府特别重视对各级地方官的考绩。从尧舜的"五载一巡守"、夏禹的"会计"诸侯,到战国以后的"上计"制度,都是针对地方行政长官设计的。由于地方官远离皇帝、不易控制,又掌一方大权,用考绩制度来控制约束,对于整肃官僚队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古代政府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体制,在社会与国家关系上,强调政府对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9.
■灾害坚定了落实科学发展的决心,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会更加坚定我们应对严峻挑战的决心2008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哪些话题会成为热点话题?哪些议案、提案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人民网等各大新闻网站已就此展开网上调查,而从以往情况看,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常常是全国  相似文献   

10.
赵冬梅 《领导文萃》2022,(1):104-107
中国的皇帝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宰相制度只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帝制最后的五百多年是没有宰相的帝制.废宰相之后,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大权独揽.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偶然,为什么会延续五百多年?废除宰相之后的帝制国家的权力结构、政治决策和行政运作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各级党政机构中,几乎都有"对口"的"领导小组"。日常新闻报道中偶尔能听到的"领导小组"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们如何成立,如何运作?它们的权力有多大?1993年前,中国的政治词汇中,对各种"领导小组"的定义一直不固定,先后使用过临时机构、非常设机构以及序列外机构等名称。1993年,这些机构统一称为"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言:相由心生。并且,古人还常常把人的相貌同命运挂钩,民间所谓的"算命先生"也总拿人的相貌来说事,用来"推算"人的富贵吉凶,以及命运走向。其实,古代官场也很在意为官者的相貌。中国古代对皇帝的面相都极其称扬,所谓的"帝王相"隆准龙颜,指的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即是"龙相"。最典型的"龙相"被认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吴晗的《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13.
邓忠强 《领导文萃》2013,(10):91-93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史书记载的唐太宗想看个人"档案"一事,让人颇觉意味深长。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39年)四月,某一天,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问道:"你近来又主持《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起居注"是史官中的一种官职,其职能是专门负责记录本朝皇帝言行。这些载有"帝王言行"的史书,也叫《起居注》,堪称  相似文献   

14.
唐元鹏 《领导文萃》2014,(14):91-94
正"顾命"一词出自尚书《顾命》篇,讲的是,周成王将死,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命令大臣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在中国古代的君权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小皇帝年幼无法统治帝国,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顾命大臣"体制,帮助小皇帝完成过渡。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顾命大臣要么是皇帝宗室,要么就是朝廷重臣,在先帝时便掌握大量政治资源。尽心辅佐者有之,飞扬跋扈者有之,直接废小皇帝的亦有之。在2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小皇帝与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没中断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督查制度,简言之,可以理解为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即“御史台”,而“谏”,则是“谏官”。前者是监督百官的,后者则是对皇帝进言,也可以说就是监督皇帝,甚至是专挑皇帝的毛病的。当然,古代的督查(“台谏”)制度同时还带有明显的监察痕迹。  相似文献   

16.
正"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  相似文献   

17.
"知今需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司法审判制度是法治文明的一面镜子,中国古代会审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渊源、产生、形成、废除等进行理清,以形成对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清晰认识。鉴古明今,从现代法治的角度分析古代会审制度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督查制度在古代可以理解为"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而"谏",则是谏官。前者是监督百官的,后者则是对皇帝进言,也可以说就是监督皇帝的。秦朝御史:既能督查百官,又能监督皇帝。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3,(10):18-19
2013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推荐案例今年全国两会上,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仍是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实现安居?前不久出台的新"国五条"提出,  相似文献   

20.
匡济 《领导文萃》2015,(8):73-76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