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物论》设置了吾我作为两种认知主体的差异:在语法上"吾"为主格而"我"可为宾格,在意义上"我"是与天、地、物相对待的"主体",也是眼、耳、鼻、口各有所明而不能互通的知言"主体",而"吾"在内部则意味着官能的相互通达,在外部则意味着天籁与人籁的统和与沟通。从"我"达"吾"之路,是从认识上的是非彼此的构成返归"莫若以明"的清明状态,即以"明"接纳天机主导的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郭智勇 《船山学刊》2006,(1):188-192
本文从奥义书等印度思想的框架对《齐物论》开篇部分进行全新的定位,对“吾丧我”、“天籁”、“真宰”,“成心”,“明”等观念(概念)有更本位的阐明,指出《齐物论》齐物观的基石是“物”在本体意义上的虚妄不真。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 ,“吾丧我”被理解为《齐物论》的主旨 ,“吾”之境或与之相关的“物我”问题是文本中的最高问题。对“吾” ,《齐》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明 ,只表明了“吾”的外在样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两行” ,此时这种外在样态的发出者“吾”显得很神秘。《齐》文存在“吾”和“我”两个空间 ,而以生存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同样存在着两重境域 ,一是如上所说“我”的 ,一是在“我”之先的 ,而后者 ,是否就是“吾”呢 ?本文在回顾《齐物论》的主旨之后 ,给出了一种解读“吾”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然而对“齐物论”涵义解析却颇多分歧。文章认为 ,“齐物论”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齐物”论与齐“物论”。“齐物”只是一种形而上的言说而非实然的践履 ,齐“物论”的方法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文章从事物固存的差异性入手 ,认为庄子不但首肯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而且还维护和高扬之。齐物思想的主旨一方面在于消除人的“成心” ,而另一方面其更深刻的内涵却是对差异性的突现和彰显。在万物齐一的表现之后 ,隐藏的却是人对自由的祈向 ,自由是在丰富的差异性中体现出来的。齐物思想是向差异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从“吾丧我”和“道”看庄子“齐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吾丧我”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极高境界,呈现出主客合一、空虚寂静、独立自在、自身同一、无边无际等极其神奇的境状特征,由此意味“吾丧我”属于形上超越境界;道之体也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与“吾丧我”相同的形上超越境界,但庄子从不同角度视其为道之体和“吾丧我”;庄子之“齐物”,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融人道之体或“吾丧我”境界,齐化为毫无差别的虚寂之“一”,可见其“齐物”与道之体和“吾丧我”都是通过气功途径达到的同一形上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6.
赵庙祥 《江淮论坛》2010,(5):77-83,159
庄子主张"齐物"包含现实和终极旨趣:从《齐物论》对诸多矛盾现象特别是对是非的产生根源、判断标准、如何齐同和至人、圣人怎样对待是非的论析可以看出,其现实旨趣在于通过阐明"齐物"之理揭示是与非等矛盾现象的本质同一,以诱导世人从无穷无尽的是非纠葛、矛盾困扰中摆脱出来;此篇对纷扰世情、人的悲苦命运和存在结构的深刻揭示则表明,其终极旨趣在于劝导世人通过"吾丧我"证悟"齐物"或道体境界,使人的经验我回归本真我,以彻底超脱生存苦厄。  相似文献   

7.
黄克剑 《东南学术》2021,(2):177-190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丧我”之旨,其多设譬以言:“天籁”以声之所发设譬,“天钧”以形之所塑设譬,“天府”以府之所藏设譬,“天倪”以端倪之隐显设譬.如此设譬以喻人“丧”(忘)其“我”,乃在于诱导人“入于天”(化之于自然).“照之于天”以“丧我”,必至因任于天(自然)而“忘乎物”,而“忘乎物”的极致是“未始有物”.“物”不可能在未“丧我”时独忘,“我”也不可能在未“忘物”时独“丧”;“物化”诚然是“忘乎物”,却也意味着“丧我”或“忘”乎“我”,因此其适可恰切地理解为入于自然大化之境而“物”“我”双忘.庄子学说以“逍遥”之“游”为终极导向,而以忘乎“物”“我”的“齐'物论…而“齐物”为达于此虚灵的真实之境的不二蹊径.人“应于化而解于物”而有“游”,唯此“游”乃称得上“逍遥游”.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的主题出发,考察白居易对《齐物论》的接受及《齐物论》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齐物论》中的“个体自足”、“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等思想在白居易那里一变而为“遂性逍遥”,进而成为白居易标榜“庸人”、摆脱社会承担的道德理据;《齐物论》的“吾丧我”、“心如死灰”等哲学境界,成为白居易“消心”(消除自己的道德牵挂)的理论出发点;《齐物论》中“人生如梦”的感叹,更成为白居易“及时行乐”、“知足常乐”人生态度的哲学依据.总之,庄子超越性的哲学,成为白居易应对日常生活苦恼和道德难题的“智慧”之源,也成就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特色.  相似文献   

9.
庄子《齐物论》"吾丧我"是轴心时代典型人格之一,原初状态的人具有赤子心,心接外物耦構形成有局限性的一阶认知我,以道枢中观反思自我以归于虚静极一,以超循环方式生成超稳定二阶情意我。以二阶系统调控论准确理解这一自我观,有助于透视轴心文明之核心思想,破除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对庄子的种种误读,将庄子及魏晋以来境界层面之超越精神转化到现实层面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吗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2.
“天籁”出于《庄子·齐物论》章,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按历代注家理解,“天籁”的基本内涵为宇宙中自然的声响为“天籁”。本文以为“天籁”是对“道论”的形象描述,指的是心灵与“道”相和为一的状态下的言说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的特色于经典章节《齐物论》可见一斑,而《齐物论》的关键又在于"是非之辨"。《齐物论》明辨知识,《逍遥游》描绘境界。庄子通过解构人类的知识,从而解构了知识指涉的现实事物及世俗价值,使自我处于一种超越的"无"的境界。然而,庄子只是庄子,是个具体的存在。庄子与世人各行其是,彼此是极有差别的,称作"两行";另一方面,从道的角度审视,彼此各自的差别又因差别本身而为一了,是为"道通为一"。庄子与世人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及《庄子》中相关文章中的"齐物论"思想出发,考察李白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接受及"齐物论"对李白诗歌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李白的"人生如梦"思想与"齐物论";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与"齐物论";李白的强烈自我意识、自我肯定与"齐物论";李白的万物平等思想与"齐物论"。总之,庄子的齐物、齐论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思想,成为李白思考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认知途径,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李白的个性和气质,而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思想深邃奇奥,《齐物论》中"天籁"一说犹如智慧的灵光,昭示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天籁说"内涵丰富,由《庄子》自证,其涵义由两段构成。从认识论角度看,两段之间演进之迹甚明。第一段认为天籁是道,第二段认为天籁是无。天籁说意义的探究对于庄子思想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和《齐物论》暗藏着庄子自我设计的思想困局。庄子的"逍遥"是排他的,而其"齐物论"则主张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乃至齐存亡、齐是非等等。这让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逍遥"和"齐物"陷入一种悖论般的两难: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为什么《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乃至齐逍遥与不逍遥?排他的"逍遥"与包容的"齐物"让庄子陷入一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但是,正是"逍遥"与"齐物"所形成的悖论揭示庄子世界观的复杂性和哲学属性,庄子在论述其思想时呈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对存在的怀疑、对绝对价值的怀疑、对救世之道的独特态度成为先秦思想演变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成心"是理解庄子<齐物论>乃至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术语之一.对"成心"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本然之心;二是偏执之心."成心"是是非争辩、人之茫昧之所由,是"吾丧我"提出之依据,是"两行"主张之根源,因此"成心"一词涵盖上述两种相反相成的含义,揭示了庄子哲学思想存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匡钊 《中州学刊》2023,(1):118-124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题的关注与对特定超越性视角的确证。如所周知,庄子言说上述内容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即以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基本手段,表达自己对于自我和道的关系的新理解。通过重新聚焦《齐物论》中贯穿性的“吾丧我”问题,评估相关的重要结构隐喻,如“三赖”“環中”“物化”等,可见庄子如何由道—物关系出发证成自己对于道—我问题的理解,以及他对自我转化过程的理解,而在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手段可被作为现有语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