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中国法律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 ,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从“礼治”到“法治”的变革 ,最终形成孔子正统和清末礼法之争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律制度。清末礼法之争之后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中国经历了艰难的过程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极大影响中国的法律制度。因此 ,入世条件下中国法律的完善 ,即WT0对中国法律诸方面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完善可以认为是中国法律的又一变革。  相似文献   

2.
一、结构与主题的完美结合长篇小说的结构规律与交响乐的结构规律往往有相一致之处。《歧路灯》的结构艺术就暗合了交响乐的结构规律,使广博、深厚的社会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有“主部主题”,也有“副主部主题”;有“主旋律”,也有围绕“主旋律”建构起来的复杂而又和谐的衬音。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的“主部主题”,即:劝诫青少年,要近正人,远匪人;读圣书,守封建礼法。如果不细心体察作者的意图,就很难发现散在“主部  相似文献   

3.
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型式向另一种运动型式过渡的过程。转型既包括事物结构的转换,也包括事物运动机制的转换。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过程。转型社会则是指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运行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本文拟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作一点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所谓结构,是指在总体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间关系既有特定差异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对不变的关系.结构概念具有双重比较性和相对不变性的根本特征,也具有多层可能性和变化可能性的非根本特征.特定结构的认识取决于结构的视角.结构视角的发现既有赖于具体个人自身条件,也有赖于社会条件.由于结构概念以总体和元素为前提,使其在整体性上陷入自相矛盾.由于以静态的双重比较为前提,结构概念又在变化性上陷入自相矛盾.结构分析以古典归纳逻辑为基础,只有与矛盾分析、系统分析和过程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避免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IR︸,、00伪乙,‘1 1 11,、︸月峙 ……11,乙,、︺44哲学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内涵《昭德新编》的人生哲学探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格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古代辩证法特征探要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实体一主体观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的没落佛学: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变革社会的精神支柱 郑庆林周常生柒文华 张奎良 梁泉英 刘春建 陈振明 卞教 色吉星 魏义霞5‘45·166·13【文化与人】 殷商宗教观及其文化意义 守经与行权的智慧 —兼论“保守的国民性” 关于…  相似文献   

6.
王如鹏  武建敏 《学术交流》2005,(11):168-171
汉代的礼法结合不仅表现在思想和制度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法律的具体运作过程中,而这种全方位的礼法结合的生成也是多方面的作用力综合影响的结果。乡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和国家相配合塑造了汉代的法律以及礼法结合的法律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汉代封国食邑制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封国食邑制度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曾有过争论。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其一是以谢忠梁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汉代的封国食邑制度是“披着国有制外衣的私有土地制度”①;其二是以韩连琪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汉代的封国食邑制度本身“并不能单独成为一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君在其封邑内衣食的租税“只是一种优厚宗室大臣的变相的俸禄”。我基本上同意韩先生的看法。但韩先生又认为汉初的诸侯王“得受茅土之封”。“对土地确实存在着占有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西周分封制的再现”②,我认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试就汉代…  相似文献   

8.
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这些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社会学初创阶段,严复等人在社会学本土化和学术话语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费孝通经历了中国社会学前期发展阶段近20年及后期56年全过程,其学术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努力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彩君 《社科纵横》2006,(10):74-75
中国古代的刑事起诉制度存在着“公诉”和“自诉”两种形式,起诉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起诉的具体制度在各个朝代体现出内在的联系和统一的标准。礼法结合作为中国封建法的基本特征,在刑事起诉制度中同样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检察机关的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的权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当国家和公共利益受到不法侵害 ,且侵害人又不触犯刑法时 ,没有“适格原告”的问题 ,为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笔者认为 ,应该重新构建检察机关的公诉制度。检察机关的公诉权应当包括刑事公诉权、行政公诉权、民事公诉权和经济公诉权。  相似文献   

12.
一、《霓裳》应有“开元”“清”音、“天宝”“邪”声两式关于《霓裳》,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考证最为详细。他的结论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所谓“西凉创作”,是指西凉进《婆罗门曲》之史事;“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是指《婆罗门曲》经润色而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的故实。这一论断,符合《唐会要·诸乐》的记述。《唐会要·诸乐》说: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据此,我们认为,《霓裳》在天宝十三年之前和之后,不仅称谓不同,在内容上也是  相似文献   

13.
对于长期流行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可以分离的观点,我把它试称为“分离说”。这种“分离说”不利于我们对生产关系与所有制问题的研究。本文拟从对这种“分离说”作一些分析中来论述所有、占有、使用、支配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权”引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来不妥,“权”,属于法律范畴,应归人上层建筑,不宜在研究经济基础时混用。当然,有人会说这四权例外。理由是: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体现了生产关系“四环说”,中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个“权”字只是借用,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相似文献   

14.
作用与时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多少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守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走过了一代又一代。这种传统的观念之所以延续,一方面渊源于封建家族宗祠观念的作用力;另一方面渊源于低效农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是指事物或过程本身的客观性 ,同时还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确定性是指事物或过程不具有“确定”那样的性质。 2 0世纪以来 ,科学知识凸显出不确定性。之所以如此 ,一是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它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所导致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学界有一种把法制概念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说法。另外有些文章虽然没有这样区分,却实际承认存在着“通常讲的”和“严格理解的”,或者叫做“一般的’’和“现代意义上的”两种法制。持这种说法的同志认为:“从广义上说,法制是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制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上任何阶级社会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制。“狭义的法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法制以儒家思想为指引,实行礼法合流。儒家思想以仁为本,儒家礼教源于人性,本可构建人道宽容之法制,以刑政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法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但由于礼教制度之逐步僵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无民主之土壤,最终导致古代法制兼具宽容与严酷双面属性。在建设现代法治文明国家中,体现法意人情的儒家思想仍然是法治领域中的思想瑰宝,其实践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8.
《徐霞客游记》上、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褚绍唐、吴应寿先生点校。二位点校精审,然是书卷帙浩繁,即千虑一失积亦可观。故笔者拜读初版后即录得点校失误处数百条,寄与此书编辑周宁霞先生,以供再版时参考。随获周先生惠函,得知增订本已于1987年出版。旋购再读,发现订正者仅十之一二,且有初版不误再版反误者。如第228页15行:“永福寺昔时甚盛,中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初版作“中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这本是对的,常住即寺庙主持,常住田即寺院田产。《游记》第205页6行所谓“置四十八愿斋僧田於常住”,“置田於寺”,指的也是常住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一向以文人官僚为城市居民的主体。城居者在构筑居家样态和风貌的同时 ,也会展现出社会观念、价值标准以及文化时尚。清代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 ,表现在对营建房屋的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上 ,以奢靡化为主要特征 ;房屋的建筑格局与居家方式 ,处处为礼法制度及其观念所约束 ;园第合一的建筑格局已为包括满族在内的士人官僚所倡导。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在造屋时所严格遵循的儒家礼法 ,却很少影响到园林的构筑。这似乎可以说是在封建政治程序化链条上出现的不规范的一节。  相似文献   

20.
“封建朝廷里还有民主风气?!”人们可能大吃一惊,但这毕竟是个事实。从理论上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①,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反映着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定关系。同一切事物无不由矛盾着的双方所组成一样,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与自己的对立面──专制或独裁同时并存,但又从来都为统治阶级真正享用,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任何时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总要给本阶级其他成员以管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力。因此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不论皇帝如何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实行着严格的独裁和专制,但也不能不给予地主阶级的其他成员以参预国事管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