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以极端方式维权虽然可能出于无奈,但与侵权行为对社会有害一样,极端维权行为也是对社会有害的.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方面分析产生极端维权行为的机理,从全社会软环境建设方面提出若干有利于消解极端维权行为的对策建议.提倡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理性和法律维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农民工维权研究方面,无论是"对策法学模式"还是"民工维权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要是在正式的既定法律框架下来研究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这就造成现有研究成果无法解释为何中国农民工非正式维权行为的长期普遍存在.通过对"太太讨薪队的故事"的法律分析可见,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运行于非法律的社会机制之中,正式法律的作用极其有限.而这种非正式利益抗争成功与否,取决于利益的政治化博弈.  相似文献   

3.
论中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NGO)在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法律维权、环境保护、抗御自然灾害及预防疾病传播等诸多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这对开放的中国当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现代NGO对于中国而言又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课题。所以,作者通过对NGO发展的社会基础的构建,以及对NGO在国际法律地位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对中国国内NGO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比较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4.
王文娟 《理论界》2014,(10):52-55
当前农民工的权利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失。构建有助于农民工维权表达机制非常重要。在农民工的维权上,传统媒体存在着些许弊端:一是多选取具有典型性质的农民工维权个案,而忽略其他个案;二是更加关注市民的权利状况,而疏于关注农民工的权利;三是它的地域性特点也易削弱农民工维权表达的力度。新媒体:有助于为农民工创设一种改变"他者"身份的话语表达机制,有助于为所有农民工提供一种主动维权表达的机制,有助于为农民工维权行为建构一种较为开放的信息传播机制,有助于为农民工铺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桥梁机制。农民工的权利实现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激发权能理论出发,以珠三角L镇家俬行业9位伤残农民工的访谈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伤残农民工索赔制度实践的透视,揭示了伤残农民工被迫"私了"的去权机制:强势资本通过制造"法律陷阱"、消除维权凭证,恶意取用程序、增大维权成本等方式对伤残农民工进行"去权",使其陷入"无权"境地,进而逼上"私了"之路.文章结尾从制度层面提出了激发伤残农民工权能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中的农民工诉讼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而现有的维权方式又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农民工维权主要依赖司法解济,欲解决其诉讼中遇到的困境,应从诉讼费用减免、赋予农民工直接诉讼的权利、明确被告举证责任、完善现有法律援助制度等方面入手,切实减轻当事人讼累,加快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浙江省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对比.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劳资关系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对职业关系评价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资纠纷发生率高.但值得庆幸的是,农民工维权意识较强,而且维权方式倾向理性化.进一步分析显示,合同签订情况、工作安全情况及所在单位上下级关系、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对于劳资冲突的发生率有一定影响.劳资关系涉及劳方、资方和政府三方,因此,要改善农民工的劳资关系也要从三方着手,三管齐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应从农民工的现实状况出发 ,建立宏观上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 ,微观上又有针对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从解决农民工迫切需要的医疗、工伤、养老等基本保险项目出发 ,以建立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为突破口 ,为农民工提供多层次分类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且相当多的农民工成为专业的务工人员,农民工土地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侵害农民工土地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工土地的基本构成有口粮田、宅基地、自留地等。其基本权益包括经营权、自主权、平等权等方面。国家、社会包括农民工自身都应该深切关注这个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农民工维权的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农民工民间组织发展提供了契机.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大量农民由乡村步入城市,但与民工潮不相符合的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后,其民间组织发展过于缓慢.组织的缺失不仅对其维权、参政议政等民主行为产生明显的制约,同时也阻碍了社会建设工作的正常推进,影响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工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其客观性与制度性因素.从加强社会建设的视角对现有农民工民间组织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可对社会治理与农民工民间组织的培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重组,各类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冲突和矛盾。而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在这一转型期内显得尤为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可见,农民工权利保护已经成为深化改革、促进转型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笔者接触到的一则工伤案例谈起,分析社会转型期下农民工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寻求具有可行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尽管农民工群体为国家的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却在生存发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归根到底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自身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工作生活质量问题.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包括工作任务、组织环境和社会三个结构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下面的内容结构代表了大部分可以用于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构建将为企业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借鉴卡茨尼尔森等关于阶级形成的比较研究框架,本文对农民工阶级形成在文化层面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考察了三方面的内容: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本文的研究发现包括:其一,阶级话语的消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表述中的"去政治化"与"政治化"的并存,造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历程中"能指"与"所指"的尴尬错位,并引发了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中"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的巨大张力;其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一方面具有遮蔽现实、充当社会水泥的功效,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因不得不以乌托邦为参照系而构成了一种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现实的迂回批判,反过来为农民工及其后代对自身的处境予以反思性认识,提供了一面镜子;最后,打工文化的兴起,为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实施等制度或政策层面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也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养老保险机制缺乏,失业保险难以实施,生育保险进展缓慢,社会救助层次尚低等方面.其成因,既有法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既有行为因素也有观念因素.政府要深度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应当创设地区间社会保险参保联动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系统机制,全面打造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民工市民化与进城农民工退出农村宅基地之间关系密切。从互动机理来看,农村宅基地退出可以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资本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则对宅基地退出提出了现实需求;从互动机制来看,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与宅基地退出的最大动力,而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为市民和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是重要的运行机制。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引导农民工退出宅基地具有可行性。为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与宅基地退出互动,应加强"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和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城乡空间体系,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实施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环保NGO就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非政府部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NGO发展并不充分,在数量、规模、影响力和知名度上都比较落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经济、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仅靠现有的政策规定还不够,还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根本着眼点,加快相关制度机制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具体来讲,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充分利用行政司法等综合手段,发挥协调制约功能,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二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提供法理依据 ;三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回乡创业: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回乡创业,指的是从农村出县境到城市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又返回本县创办包括开发农业在内的工商企业.其本质上是一个从雇员到雇主的转型,是从"企业创建精神"方面深化乡土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提出农民工回乡创业乘数范畴,旨在强调创业投资对农村工业成长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更有意义的是对农户家庭收入和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不论在工业发展的传统工业更新上,还是在新兴工业成长中,都透射出中国特色工业化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应从健全劳动法制体系、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建立社会化维权格局、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李朝晖 《理论界》2008,(1):244-246
企业只要进行生产,就不可避免发生工伤事故,风险既然不可能彻底消除,那么找到工伤风险的最优量化标准,并以此作为政策制定依据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工伤风险最优状态应当是风险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与风险降低产生边际成本的均衡点,此标准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能为工伤保险费率及给付标准的政策制定、企业风险防范方式的宏观调控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