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民革命探微》,刘曼容著。29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责任编辑:何祖敏。 新近出版的《中国国民革命探微》(收入广东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一书,辑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国民革命史研究的22篇论文,根据其相应的专题编为四组,即“国民革命的特殊性”、“国民革命与工农群众运动”、“国民革命与冯玉祥国民军”、“国民革命与孙中山”。该书对学术研究的主要贡献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开拓了国民革命史的研究领域。这种开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总论性的研究。国民革命史的研究成果虽然繁多,但专题性的研究多,而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一目前已经稳固地居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主流地位的“现代化取向”(有文章称为“新范式”“现代化范式”或“现代化史观”),一直以来却不断地受到了一些以捍卫“革命史取向”(有文章称为“旧范式”“革命史范式”或“革命史观”)自居和以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自居的学者、学术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革命史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成绩显著,公开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要以“万”的数字来统计,超过了“文革”前十七年的总和。随着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我们迫切希望有一本反映这一领域新成果的综述文集问世。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1979-1985),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愿望。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党史助教进修班三十五名年轻党史工作者,在翟作君,邬正洪等教师主持下,用一年半的时间编写出来的。这是他们怀着对这一专业的热爱之情,为中国革命史研究百花园培植的一朵绚丽小花。  相似文献   

4.
<正>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上作报告讲到“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其中包括“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祖国统一的观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肤浅的学习体会.一“一国两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概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工作,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真总结十年来这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认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这对搞好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课题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年来我省理论工作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建国以来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工作发展的最好时期,是我省理论战线思想最活跃,成果最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主题转向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不断受到挑战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新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所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反思 ,弄清社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 ,并为中国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社会革命是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相似文献   

7.
近日出版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共收入论文13篇,序言一篇,共13万4千字,是“院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甘肃代表的部分阶段性成果。该书由甘棠寿、王致中、郭维仪主编,内容仅限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延安精神、边区历史地位及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青、刘平斋主编的《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已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七五”期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之一,亦作为向国庆四十周年献礼的项目。本书是介绍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工具书,它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研究的概况、成果以及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关基础资料。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一)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们党处于执政的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十三大的这一提法,是一种新的理论概括,是党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执政地位的考验,建国以后就开始了,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的考验,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两个考验”是两个关口,经得起  相似文献   

10.
宋应星(1587——约清顺治年间),字长庚,我国十七世纪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其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建国以来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这一研究被进一步推向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群众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亲切地称之为"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思想及其相关政策,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国家的性质,体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的,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走向法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王玉芬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走...  相似文献   

13.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四大是一次团结、民主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树立了又一座宏伟的里程碑。党的十四大报告是指引中国走向21世纪的光辉纲领。 党的十四大和党的遵义会议、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一样,成为党的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标志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新时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是标志着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三是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的春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动下,社会科学园地里,枯木逢春,新蘖丛出,一片葱郁景象。各个学科都形成了一些学术热点,涌现出一批新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五四运动史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的“五四”研究,与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国内至今还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这两个基本点,正如赵紫阳同志说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真谛,是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395页)正确认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正确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前提,因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并坚持了一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它的形成和提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中,由于全面贯彻了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从而以铁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证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正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7.
王梦奎同志是我国经济学界的后起之秀。他的主要论著大部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而且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主旨。因此,他的论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作出了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贡献。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书,就是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著重要论文的集萃。虽然它是一部涉及面很广的论文集,但读起来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对于继续深入研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该书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着力研究“中国特色”,勇于触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敏锐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收入论文二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是探索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重大理论问题的,其余三篇虽然讲的是一般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而载入史册。它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主义思想路线光照人间。我们在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下,开拓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概言之,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伟大旗帜的“精髓”,是一个历史性贡献;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时代性课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引下,“试”字当头,开拓新路子,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结为“三个有利于”,把握发展大局,是一个客观尺度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吹响了跨世纪的战斗号角: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来的实践证明:“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世纪的新征途上,“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