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重道德认知传授,轻道德情感培育,已经越来越呈现出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道德情感发生和形成的心理机制,在高校德育实施中进行有效实践探索,总结出大学生情感体验德育的实施策略,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呈现出缺乏知行合一的情感认识、自身道德情感逐渐走向内敛、道德情感存在情绪化与矛盾性的态势,并诱发了诚信缺失、道德冷漠、价值观扭曲等失德行径。究其原因,乃大学生自身缺乏道德情感经历、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败和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所致。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应注重实现知识传递与道德情感培养相结合、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实践活动想结合以及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强化外部道德影响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竞争激烈的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了解,体会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分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性,指出情感教育与语言的情感性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揭示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外语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效率低下的严峻现实,常建军撰文提出,道德法律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不完全义务的存在,道德与法律在核心内容上并不一致,道德法律化在逻辑上不够周延;道德共识不等于道德标准一元化,道德多元与道德共识可以、而且应该共存,道德法律化缺乏现实基础;道德强制与法律强制具有本质差异,道德法律化是非道德、不道德和危险的;解决道德知行断裂问题,增强道德教育效果,不应诉诸道德法律化,而应立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6.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和塑造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从日常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原则、信仰价值追求三个层面对大学生予以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信仰价值追求,情感性道德教育强调日常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原则。纵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感性道德教育的阙失。通过解析情感性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的情感性道德教育阙失的现象,积极探求二者的内在契合,就能顺利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竞争激烈的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和了解,体会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分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性,指出情感教育与语言的情感性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揭示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外语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激发与培育道德情感是深化道德教育引导的必然要求与有效方法.在立足个体道德规范习得的规律、阐释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引导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影响的基础上,明确新时代道德情感培育的整体自觉性、方向引领性、文化延承性和时代指向性原则,提出应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技术平台与加强制度保障等拓宽道德情感培育的途径,以此提高道德教育成效,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现状呈现出复杂性,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方面,高校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以《中庸》为例,其中"诚"的思想不仅推动着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从实然走向应然、从外化走向内化,而且诠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终极意义,即教会大学生成就自己,达到仁的道德境界和智的知识境界,使其成为儒家所说的"知、仁、勇"的"三达德"的"内圣外王"的境界,即是圣人的境界。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