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含数量结构比较项的"比"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了含数量结构比较项的“比”字句。文章从句法构成条件、语义内涵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这类特殊“比”字句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指出这类“比”字句与一般的“比”字句有不同之处:成句时,因数量结构比较项后面所带句法成分的不同,其完句成分也不尽相同;语义上,除了表示比较意义之外,还蕴含着程度意义的增加或周遍意义的添现。同时对含有这两种不同意义的句式进行概括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学习与研究古典作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此五者,邦之虞也”、“灭六国者,六国也”之类的判断句。倘若仅从字面形式上观之,这类判断句俨然古代汉语里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式。但从句子的意义上分析,则不然。因为,在“……者,……也”这一格式中,“者”字纯属一个表提顿的语气助词,除表提顿之外,它不具有任何指代性质和其它别的语法功能,(这是许多古代汉语专著中一致的观点)。然而,在我所列举的一类判断句中,不难看出,“者”字完全不属于一个表提顿的语气助词了,而是充当了“特别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3.
词汇经过一定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操作而排列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每一个句子都有其存在的句法模式,即句式。文体学批评方法必须经由语音、词汇而进入句式的分析研究。这是文体学研究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兴起后,语言学家长期把句子作为最大的语言单位进行分析,而对大于句子的结构避而不谈,将解释不了的话语的无穷选择和变化现象、句子前后连贯现象等部塞给文体学家。H·温里克曾把句子描述为“语言学中的天涯海角”,“因为近来语言学理论倾向于研讨的语言单位大多不大于句子……对于组成句子…  相似文献   

4.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7,28(4):139-142
介词“把1”、“乞1”、“把乞1”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给予句式,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和语言地位各不相同;三者在句式中的不同表现预示着它们语言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不同:“把1”和“乞1”的竞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句式优势决定了“把1”的竞争优势;“把乞1”词形受“把1”和“乞1”的类化,暂时没有被排斥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句式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的”句式是一个常用而又难以解释、难以掌握的句式,与“了”字句纠缠不清。“了”字句述说的是一件事情,其中的动作是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听话人;“是……的”句中的动作是已知信息,语义焦点是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等。正确掌握“是……的”句的关键是何时用,如何用(“是”的位置,“是”的省略,“的”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2,(4):104-108
“谁不”由一种反问格式渐而演变为一种以非疑问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遍指句 ,跟“谁都”、“谁也”格式有了相同的句式意义。本文就“不”、“都”、“也”的分布及语义特征入手 ,讨论了形成这一相同句式意义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谈古汉语语气助词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助词是可以转化为其他虚词的。促使其转化的机制,是语义的决定性和句法的强制性,有的语气助词转化为介词,有的语气助词转化为副词或连词,各有不同。由于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因此转化过程中出现中介状态,必须认真辨析。认识语气助词转化为其他虚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创作,如江出夔门,汹涌奔腾,恢宏壮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继迭出,一浪高过一浪。作家们驶着各自的艺术之舟,扬帆逐浪,勇往直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作为近十年来相继涌现出来的文学潮流,相对而言,它们的确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却没有绝然界限。因为揭露伤痕也罢,反思历史也罢,本来就是为了给投身四化的人们创造必要的心理条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所揭露  相似文献   

10.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邱斌 《北方论丛》2007,(1):67-69
Nn类“差点儿没”是一个固化的语言单位,其固化过程在明清时期已经完成。“差点儿没”固化的方式尚不明确,其固化的可能方式,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1.Nn类“差点儿没VP”由句式杂糅固化而来,杂糅是将表达相同语义但格式不同的两种句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句式。Nn类“差点儿没VP”有可能是由“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这两种近似句式杂糅而来的。2.Nn类“差点儿没VP”由反语语用法固化而来。在Nn类句式的“差点儿没”固化之前,有一种Na类“差点儿没VP”句子用做反语的修辞格用法,后来这种用法的反语语气淡化但格式保留下来,最终形成固定语“差点儿没”。  相似文献   

12.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脍炙人口。其实,这种“落霞句式”贯穿于整个六朝时朝的文章创作。六朝文人对“落霞句式”的运用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落霞句式”与六朝文章中的一种六言单对和四六隔对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文中主要起调节句式、疏通文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木鱼书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具代表性,属土音弹词,杂入一定数量的粤方言特征词及语法标记。杂入特征词词类以动词和代词为主,句法体貌特征嵌入则基本由"貌"特征开始,"V敲"(哓)是这个时期粤方言的主要完成体标记。粤方言常用句式标记,如被动标记"畀"、差比句标记"过"、选择句标记"定"此时定型。由于弹词韵律及语篇的限制,粤方言最为丰富的语气助词没有出现。粤方言句法标记的嵌入,使粤方言的书面化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方言"入文"现象。  相似文献   

14.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分析《诗经》至魏晋四言诗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方式 ,认为早期诗文具有某些共通之处 ,早期诗歌没有形成稳定的诗化四言句式 ,即《诗经》中的某些四言句从句法特点看保留着先秦一般散文的构句方法 ,从而决定了早期四言句的散文本质 ;四言的诗化主要是通过建构一批典型的句式来完成的 ,而句式的序列规律是四言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言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三言加“兮”的形式 ,只要把这些句子和节奏延长一倍 ,即可构成楚辞句式 ,而四言的赋化趋势也与辞赋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烈雄 《学术研究》2003,(8):144-146
本文从文言判断关系表示法入手来研究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根据作者对文言判断句判断关系表示法的见解,提出了文言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不是“……,……也”和“……者,……也”,而是既没有判断词,又没有语气助词和副词的“……,……”式的新观点。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的看法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6.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讨论了介词结构“在 处所”在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这些要素的制约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句法、语义、处所的空间类型是强制的,语用中的语篇因素是半强制的,而表达者的个人风格对句式的选择是非强制的。最后,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阐明介词结构“在 处所”在句中分布的格局早在宋元时期已经确立,是汉语逐步发展、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早为该书的研究者所注意,分析《聊斋志异》语言特色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多数的结论都归结在简炼、准确、形象优美几点上,但这几点好象也适合分析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也有的研究者指出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巧妙地在文言句式中溶入了大量的民间口语,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确是较说“简炼”、“准确”、“形象”者更中肯繁的分析.只是简炼准确形象也罢,吸收了口语而有了生活气息也罢,皆没有很好地解释,《聊斋志异》的语言为什么不可以白话替代?难道白话就不能写出简炼准确形象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论余光中散文的句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余光中散文鲜明的句法特点,即融化文言句法,凝炼浑成;取化西语句式,曲折紧凑;利用句型强劲动力,突出感性。准确而全面地阐明了余光中在散文句法上的艺术追求和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20.
"起来"的句法变换条件及其理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意象,并且制约着其句法形式之间的变换条件。“起来”跟“了”之间的对立和交叉,是各自的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的对立和交叉造成的。这些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制约着“起来”跟数量成分的同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