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无羊》的诠释历来众说纷纭,独题解悉本《诗序》“宣王考牧”说.郑玄《笺》云:“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朱熹《传》曰:“此诗言牧事有成,而牛羊众多也.”虽未确指,然亦暗示歌咏对象还是统治阶级人物.近人或袭郑说,或沿朱说,几乎无例外.诸家的题解对《诗序》说皆有根本性的保留:认为此诗是歌咏奴隶主(或言宣王、领主)“牛羊蕃盛”的.笔者认为《诗序》说大可怀疑,  相似文献   

3.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白《公无渡河》一诗,元萧士赟谓为“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悲永王磷而作,诗中渡河之叟系指李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以为李白从璘之作,但以渡河之叟为李白自喻。以上诸说虽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但均认为此诗必有所指,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然此诗究竟因何而作,指归何许,谨陈一得之见,以供参考。此诗若联系李白幽州之行加以考察,其义自明。而《赠何七判官昌浩》《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二诗,则是打开幽州之行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赋得秋柳》一诗,学术界历来以唱和王渔洋《秋柳》四章为主导观点,也一向认为此诗主旨是寄意永历帝。本文对顾炎武同时在济南创作的四首诗作综合分析,认为此诗非唱和渔洋,是受徐夜秋柳诗的影响而作;该诗的主旨乃是凭吊崇祯十二年被清人俘虏的德王朱由枢,并进而表达亡国之悲。此诗的解读有助于对王渔洋《秋柳》四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寄主体的隐在性,使此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令人费解。关于此诗的解读,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甚至断言"寄北"就是"寄内",即"寄妻"。新批评学派认为,诗人正是通过文字的选用、取舍来表达其情感寄寓和创作意图。细读诗中的"北"、"君"和"西窗",就诗而解诗,我的观点是:此诗非寄妻诗,也非一般性的思友诗,李商隐将渴念知遇之心托以相思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行卷性质的象喻之作,具有知音渴望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与《饮酒诗二十首》,各家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一首诗,从曲阿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认为的乃诗人赴京口任职途中经曲阿作的说法欠妥,其它说法更是难圆其说。从种种迹象及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此诗乃是诗人初任镇军参军时因王事而奉命之曲阿时作。而《饮酒》诗中的“一纪”,应解为12年,乃指始仕后的一纪,句指从始仕至自彭泽今还归时适一纪。而诗之作又在此后之一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  相似文献   

9.
岳飞(1103—1142)诗《过张溪赠张完》,载于《岳氏宗谱》,此诗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一般人认为这首诗是岳飞登门拜访其在世友人张完时所作,又说岳飞偕张完长兄遵道之子大年,访张完墓时纪念张完之作。诗中"高人"是指张完。其实张完、张安国、张大年并非一人,且岳飞从未见过此三人。事实上,是张安国之子张充代兄张祟(礼部尚书)和诗一首,被他人误认为由张完和诗,而误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又被收为乐府《白头吟》,从乐府诗的要素本事、风格两方面来看,此诗并非一首乐府诗。而对其刊刻流传进行梳理后,可以认为是误用乐府《白头吟》之名。  相似文献   

11.
说《关睢》     
毛诗以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的基本精神是“以史证诗”。从文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能作为参资之助,从经学角度看,“以史证诗”,只可备一说。北宋欧阳修,于经书多所疑议,而在其《诗本义》中却把《关雎》坐实为文王、太姒,这就更近“史学”,其见解又在毛诗之下。近代以来,治诗者多以“文学”相尚,其惑更甚。此诚如朱东润先生所云:“今之治《诗》三百五篇者,一洗前人之故习,而矫枉过正,又惑于欧美之旧说,以是非未定之论,来相比附,为说益多,纠纷益滋。”诗,原本即所谓“赋…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烝民》一诗,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为学者们所重视。特别是对此诗首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四句,学者们着重作了剖祈和发挥。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首章四句诗“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物质法则和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有物有则”是表现了“宇宙有其自然之法则”,“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历史上很大的进步”等等。这些就其哲学思想而发挥的说法。在谈到此诗的社会伦理思想时,有人认为,“承认被奴役的人民也是天生的,也有德性”是《烝民》一诗的主要思想,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反映出的思想是“道德观念的社会化”,还有人认为此诗所讲的是配天原则,“不但贵族可以配天,而且一般的人民也和天命有关了”,言下之意,认为此诗是讲“民德”的代表作了。  相似文献   

13.
《蝃(虫东)》正解——诗旨辨说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蝃(虫东)东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 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 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古代治诗者对此诗旨意的理解,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这是《毛序》的说法。二、“刺奔女也。”认为是讽刺女子私奔的,以三家诗的《韩序》为代表。三、认为这首诗是“代宣姜答《新台》的,是刺卫宣公的,方玉润《诗经原始》持此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陶潜《挽歌诗》三首,是凭籍了魏晋佛教“三世”神学想象才得以突破我国千百年来的《诗》《骚》传统,于现实人生之外另辟出一“幽冥”鬼世界来。抒写其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15.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6.
《诗大序》旧传为子夏所作。唐宋以降,异说蜂起。自20世纪疑古派兴起,“子夏说”几乎被彻底否定,更多的学者认为《诗大序》出自汉儒,国内高校通行的文学批评史教材,也多把《诗大序》认作是汉代之作而加以论述。论者多认为《诗序》是《毛诗》学者杂采先秦古籍如《左传》、《国语》、《乐记》、《孟子》等遗文,附会旧说,拼凑而成。但有事实证明,《毛诗》的编撰者,并没有见到《左传》与《乐记》,也未必见过《孟子》。史籍中并无坚证可否定子夏作序说。而《诗大序》自身,却以其对诗歌独到的神秘性感悟与体验,证实着卜氏后人子夏作序的最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线件联先生学问深广,著作等身,清诗之学,仅其中之一端耳。本人有幸列先生门下,执书问学治清诗十余年。无奈本人天安愚钝,于先生清诗之学,亦仅能识其小老,政本文仅就读先生清诗选注本,略陈浅见.先生之清诗选注本,凡三种:《清诗三百首》、《清诗精华录》、《近代诗三百首》。余常置案头,常读常新.《三百首》云云,非属通俗读物者乎?然.或曰:先生学问深广,何不倾其全力为箴之名山、传之不朽之深奥学问,以发挥其大家价值,何以费心耗力,撰此通俗读物?此乃不知撰写通俗读物,亦是大家价值之体现也。通俗读物,读者面广,且以…  相似文献   

18.
《诗家鼎脔》一书,历来认为是宋佚名或元佚名编选,惟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载此书编者为戴复古。此说虽不知所据,然据戴复古生平经历及与《诗家鼎脔》所选九十余位诗人之交游唱和之事实,可以作为《持静斋书目》之旁证,判定为戴复古无疑。《诗家鼎脔》可视为江湖诗派之微型选本,更是戴复古个人好友的诗歌选集。  相似文献   

19.
《诗经·伐檀》历史上存在的解读却并不统一。传统的理解认为本诗为美君子之作,而现代却将其理解为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揭露,产生这种理解分歧的原因是此诗小语境中存在一些空白点和大语境的作用。从文学文化转播的角度看,其当代阐释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符合大众化阐示和文学审美教育思想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 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 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 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 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 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