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出现在辽东的后金政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奴隶主贵族,从掌握管辖建州卫女真的权力,扩大为割据辽东的地方政权;第二,这个政权出现后仅仅经过二十年,又演变成为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蒙古等族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割据东北的地方政权。后金政权之所以具有这两个特点,是因为它割据辽东之前,女真族各部一直处在明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并同汉和蒙古等民族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但是,苏联的所谓汉学家齐赫文斯基等人,却把后金政权说成独立的“满洲国家”①。故意回避女真族与汉族和蒙…  相似文献   

2.
努尔哈赤(1559—1626年)是我国女真族杰出的领袖和清朝政权的奠基人。从1583年起兵攻打尼堪外兰时起,努尔哈赤便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过三十余年的斗争基本上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前后,从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建立法制、管理诉讼的重  相似文献   

3.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6)
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导"三国干涉"的俄国,要求清国提供的"感恩"报答,核心是让清国同意其西伯利亚铁路修筑通过"满洲",以遂其远东政策。俄国非但对"满洲"进行了技术性调查,且在列强竞相争夺对清战后借款的活动中,建立俄清银行,该行实际亦系攫取中国路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一、西力东渐背景下清季"华夷"观念的结构性变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时,即明确意识到"华夷"观念乃是其反满革命的利器.他们试图以传统的华夷之辨"激动种姓",号召民众,认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相似文献   

6.
清朝作为崛起于边疆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于入关前取得对明朝之优势,入关后扫除群雄,终获开国成功,要因之一是满洲贵族拉拢到一股股日益壮大的汉族势力.入关前,形成八旗汉军、汉族文臣、诸汉藩三个群体;入关后,有八旗汉军、原明官僚士大夫、诸汉藩势力.而各汉族势力之所以与满洲贵族合作,主要在于清朝民族政策不断改善、满洲贵族的汉化取向以及明朝和南明的腐败.争取到汉族合作势力,是清朝奠定基业之要诀,"三藩之乱"后反清重任由下层民众承担,即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靺鞨族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看,“靺鞨”一词始于隋代。到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其粟末部逐渐强大,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这就是后来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王国的前身。其后靺鞨人的后裔——女真及满人,又先后建立了金国和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因之,搞清靺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靺鞨”一词的称呼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迄今为止,国内无论是教学、研究领域,还是词书字典的注音,都把“靺鞨”一词读作“末合”,注音为 m(?)h(?)。著名的《康熙字典》称:靺鞨“蕃人名”。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其对“鞨”字的注音则为“何葛切,音曷(即合)”。近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重印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0,(5)
额亦都于万历九年(1581)开始跟随努尔哈赤,曾有力阻止爱新觉罗族内人对努尔哈赤的暗杀,并在努尔哈赤第一次征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后,额亦都在统一建州、统一女真及与明作战中,经常"先登"、"为军锋",在努尔哈赤创业初期作出重要贡献,是清开国时期的主要勋臣。  相似文献   

9.
释"姑妹"     
钟翀 《浙江学刊》2001,(2):155-157
今浙江省金衢一带古属<禹贡>扬州之域,但当地有文献可征的历史,则要以名为"姑妹"的部族在这个盆地中的出现开始."姑妹"部族诞生于金衢盆地之际,正是中原华夏文明曙光初露、东亚民族音信互通之时."于越"、"东瓯"等族皆屡见于经传史乘,前人亦多有论述,独"姑妹"之史事鲜为道及.盖春秋之际,"姑妹"已为越国所并,其数百年文明史,渐至湮没不彰.今请得而申论之.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生命力的一个说法.其结构比较凝固,整个结构的意义与"一直"的"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这一义项基本等同,其中"以来"已虚化为一个准词缀."一直以来"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产生是对"一直"因语义损耗而进行补偿的结果;同时也受到"……以来"构式的类推激活;具有韵律和谙的表达效果.在语用上,"一直以来"具有语篇衔接、语义统辖和转移焦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是金朝的发祥地。大约在十一世纪初,完颜部女真人即由牡丹江流域迁移到阿什河流域。从此,安颜部女真结束了流动性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阿什河流域土壤肥沃,适于农耕;东部张广才岭森林密布,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铁矿,因此,女真人很早就在这里烧炭炼铁。农业耕种和铁器的使用,使完颜部女真很快强大起来,在十二世纪初统一了生女真各部。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汉学"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涵盖了《尚书》学的文献层面、 经说层面及相关经说史料的性质归属层面等,其产生原因与清代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整体风气及今古文经学背景下学术风尚、 学术背景改变密切相关.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不是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重现,而是清代学者在新的知识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对两汉《尚书》学的阐释与重塑,其背后牵涉到的学术背景、 政治环境与现实诉求都与汉代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14.
金源文学至"国朝文派"时期方自具面貌,处于"国朝文派"时期的金代帝王金世宗完颜雍及金章宗完颜璟各有诗词传世.金世宗诗词各有一首留存,诗作<本朝乐曲>当是一首女真语诗歌,诗中讲述祖宗创业艰难,及自己所以继述之意,同时也表达了对金源故土的留恋与感怀.词作<减字木兰花·赠玄悟玉禅师>为谈佛论道之作.金章宗存诗除去残篇,其余六首大体可分为宫中生活、景物吟咏,游览景观吟咏两类.景物描绘富丽精工,笔致轻灵,构思精巧.词作两首,其词咏物而高雅清秀,体小而蕴涵丰富.  相似文献   

15.
段炼 《浙江学刊》2008,(2):72-76
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以"仁"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路线图,考察并探讨了两个关键性问题儒家自我的道德内涵以及古代中国的自我(己)与家、国、天下的关系.文章指出,就"古代中国的自我认同"而言,前者揭示的是自我认同的价值来源,而后者则呈现出道德价值和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简洁地说,作为"仁"的来源,孝悌、"爱人"的观念,与自我认同的确立密切相关;作为"仁"的实施,推己及人与克己复礼开辟了自我认同的实践途径;而作为"仁"的扩展,在"己"与家、国以及天下建立关系的同时,也为自我认同的延伸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认为宋明儒探讨的心性学主要分为本体和功夫两面.从这两方面入手,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牟宗三认为程伊川思想是对上承孔孟以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等为代表的儒家正宗思想的歧出,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别子",朱熹则继承程伊川的思路而成为儒学发展上的"宗主",因而其真实地位只能是"别子为宗".这一判定是牟宗三解读中国思想的重要创见,构成其探讨中国哲学如何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对于现代朱子学研究而言,别子为宗理论具有"可超过而不可绕过"的地位.但是,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看,牟宗三确定的判定标准离开了儒家本有的内圣外王之道的一贯性.牟宗三别子为宗理论的真实意旨在于批判或者矫正现代朱子学研究的误区,重新确立心学一派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发展的合理性,进而确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别子为宗理论反映了牟宗三哲学在思想史真实和现代性诠释之间的创造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史的"新"与"旧",大致以文学观念作为区分.中国"旧"文学史以叙述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持雅文学观念,贬抑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中国"新"文学史则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价值与地位.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新的文学文献的发现紧密相关."新"文学史的写作在三十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并产生了诸多代表著作,这些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对文学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些"新"文学史著作的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即我国唐朝勃海(忽汗州)都督府管辖区,它作为地方政权对境内各族来说,不单体现为通常的军事政治联合体,而且在其统治的二百余年中确实形成了以靺鞨人为主体而又不同于固有鞣鞨族的新的族的共同体,即我国历史上的渤海族(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概念应为“部族”,我国学术界也习惯于称之为民族,但均指前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笔者认为渤海国与渤海族两个范畴不尽相同,本文即着重阐述其相异之点,力图科学论证我国中世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人权"(也称"团结权"或者"集体权")是70年代西欧政治和法律通用的一个概念.认为"第一代人权"出现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其特点是主张公民自由和个人政治权利;"第二代人权"出现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当时开始承认个人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第三代人权"据说是出现在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时期,当时产生了集体权利的要求,它包括亚非拉等国的民族权利.那么,"第三代人权"的说法是否恰当呢?引用"第三代人权"这一术语首先在历史和法律上是站不  相似文献   

20.
纳贡或朝贡,亦称“赏乌绫”(赏财帛之意),是赫哲族向清朝(包括后金)统治者贡貂、献方物的一种形式,并逐渐形成必须履行的属民义务。最初被迫纳贡,是与后金统治者统一黑龙江流域各部交替进行的。在“女真百万,不可小看”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服中,将各族群众被俘者,有的迁徙异地,使其壮者充军,为征服各族出力;有的留居原地编户口,设路长、乡长为本部落首领,受统治,为清朝统治者纳贡,求得封赐,纳妇之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