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自实施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村民自治却不得不面对"两委"矛盾凸显、选举"乱象"、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开、村务公开存在盲点、自治权与行政权冲突等诸多困境.在<村组法>修改之际,笔者重提其应具有的民主启蒙和权利觉醒的价值.并提出了要重视"家庭"的作用、把村代会与村委会的任期错开、做实村民监督机构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村务进行有效监督是中国村民自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村级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和遏制村干部腐败的重要机制.随着农民民主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已经认识到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认识到有效行使监督权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还很不完善,整个农业农村法律体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村务监督和农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更是严重缺失.这种缺失显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权利的保障,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的建设.结合中国当前农村法制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并完善中国的村务监督法律运行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李全生 《创新》2010,4(2):78-81
我国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民先后推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小城镇、农民工、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村民自治等九大创造,为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中农民的这些创造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这些创造,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并注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利益共同体的变迁及其影响——由均势到非均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消农业税前,乡镇政权和村干部因为有着共同的汲取要求而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国乡村的均势利益共同体.取消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村干部的报酬和工作资源都依赖和受控于乡镇政权,利益共同体由"均势"转变为"非均势".这个转变,有着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自治的方面.但也有着乡镇政权过于强势和挤压村民自治制度空阃的不利方面.因此,要加快乡镇政权的职能转变步伐和加强对乡镇政权的监督力度,以确保村民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易国锋 《社科纵横》2008,23(6):62-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法治建设,而在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要恪守基本法律原则、法治统一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权益保障原则、村民自治原则.  相似文献   

6.
麦佶妍 《探求》2006,(Z1):53-54
村民自治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进程,推进村民自治的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前党委和政府要依法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不但要提高法制化、规范化的水平,以克服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工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也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运作的技能.换言之,就是要加强村民自治的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村民自治工作的质量,从而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作为村民自治推动者、组织者和村民自治主体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根本和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民法治意识仍然相对淡薄,主要表现为轻法意识、轻诉避讼意识、重情意识、重权力轻权利意识、清官意识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村民自治制度不健全,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村法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法治意识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农民自己具有改变自身状况的意识,农民的法治意识才能切实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进行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因此,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在中国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形式。黑龙江省村民自治有着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不断发展和完善黑龙江省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9.
张勇 《社会》2004,(6):26-29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农民自发地组织了村民委员会这样一种顺 应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以实施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而村委会建立的基础就是有全体村民参与的基层组织选举。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半边天”,同样需要充分尊重和行使选举权利,并履行选举义务。同时,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情况也是衡量我国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因此,如实了解农村妇女在新时期村民自治中的参与情况及其制约因素,以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将会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素质,促进妇女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从而进一步地推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程启军 《社会》2002,(10):23-24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村民自治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农村蓬勃兴起。现阶段村民自治虽处于示范性的初始阶段 ,但已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主和自治制度。所谓村民自治组织 ,即村民群众实行村民自治的组织依托 ,其功能是为村民自治提供组织条件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主要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构成 ,这四种组织又分为权力机构和工作机构。它们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这些功能与各自的组织角色紧密联系。因此 ,本文将…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愈来愈深入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它已不仅仅是国家治理乡村的一种制度,而且正在内化为国家法律赋予农民不可剥夺的权利。村民自治的深化要围绕农民的自治权利建构相应的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以避免村民自治权利被悬空。同时,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是为广大村民的自由自主和自治活动提供制度性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和运行需要相应的组织、财政、文化和社会资源。为此需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化小生产的特性,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重建乡村社区。因此,村民自治深化的趋向,一是从组织重建到权利保障,二是从乡村改造到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2.
制度建构与创新: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均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其迈 《社科纵横》2009,(7):29-31,34
实现村民自治均衡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关键。村民自治自实施以来,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制度的非均衡,包括正式约束方面的立法缺陷,非正式约束方面的原有意识形态和习惯存在刚性障碍,实施机制方面的程序设计滞后于和疏于实践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依法治村机制,创新民主选举任用机制,创新民主议事和公共决策机制,创新民主管理机制,创新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新农村村民自治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的方方面面。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对于塑造新型农民,构建和谐的农村秩序意义重大。为此,应当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法制体系建设等几方面培育农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其发生与发展应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无法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继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之后,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登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党支持农民当家做主,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中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将分散的农民吸纳到国家体制中来,以此建立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国家治理与村民自我管理的协调,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制度—示范—创新是村民自治进程的基本运行逻辑,这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社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治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转型,对各种权力资源和治理机制加以整合,实行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共同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研究员担任课题组组长、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作为成员的“黑龙江省村民自治研究”课题,在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黑龙江省民政厅支持下,从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历时一年时间,进行了9个市县、34个村屯的深入研究,设计组织了1000多人的大规模问卷调查,顺利完成了25万字的研究报告。本课题的完成与出版,对于我们深化村民自治地位作用的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促进发展村民自治,乃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村民自治研究”课题组,概括了黑龙江省村民自治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中从对乡村事务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层面来说,现阶段可划分为在职政治人、在野政治人和无政治阶层(普通村民)。在职政治人是影响村民自治的重要变量,他们对村民自治发挥着支撑作用,对广大村民能够起动员和引领作用,因此必须把他们培育和塑造成现代乡村政治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农村形成了广泛的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制度。它不仅扩大和保障了亿万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本文作者对村民自治的历史、现实作了详尽调查,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并对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中肯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以国家法为主要调整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形成了以民间习惯法为主要补充规范的乡土社会自治模式,为明清徽州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和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徽州民间习惯法文化和当时国家法在功能上的互补和冲突,对当前我国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克亮 《探求》2008,(4):48-54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也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村民自治制度渐趋成熟,对促进广州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调动农民的参政热情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广州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实践意义、基本特点及主要着力点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建设的制度性缺陷在于忽视了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自治方式,它对公共权力的授权和使用都具有独立的约束力量.在我国农村,并不缺乏发展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和基础,国家应该给予很好的挖掘和培育.本文剖析的J村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共空间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以及对村民自治建设和村庄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