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东军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南部建立的一支殖民军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吞并我国东北,灭亡中国的工具。一九三一年,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接着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并积极准备进攻苏联,严重威胁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是日本的战略总预备队,它们妄想凭藉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有利的战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为实现这项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一、关东军对事变的策划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扩大,企图通过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实现其武力吞并“满洲”,进而吞并中国,以至称霸世界的梦想。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一次准备出兵占领东北的尝试,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日本政治集团内部对侵略中国东北计划上的分岐,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揭露和掣肘,加上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3.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 70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极力掩盖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然而 ,事实胜于雄辩 ,日本帝国主义对松花江水系水电资源的开发是其侵华历史的铁证  相似文献   

4.
略论日本侵略者统治东北的主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殖民统治,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实行政治欺骗,建立殖民地经济以实行经济掠夺,进行军事围剿以镇压抗日活动。日本统治东北14年之久,欠下了中国人民一笔大大的血债。  相似文献   

5.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决不是偶然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过,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的军事帝国后,便开始疯狂地对外掠夺。日本帝国主义素怀侵略中国之野心,他们乘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之机,发动了侵华战争。其主要目标是中国的东北,日本清楚,东北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地下资源,这对于资源贫乏,地域狭小而人口众多的日本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相似文献   

7.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的断限一般指“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日本战败投降,即1932年——1945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曾向东北进行了多种名目的移民活动。例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酪农移民、烟草业移民以及商工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人数最多.对东北的农业经济影响也最大,故本文仅就农业移民的研究情况作以述评。史料的发掘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密谋策划的.然而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并非少数人的意图.侵占我国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国策,多年来一直叫嚷"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不经营满蒙,就不能生存",只是在侵略的方法和时间上,日本政府和军部有着分歧.石原莞尔以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调和了二者的矛盾,加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而使日本帝国主义提前侵占了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义勇军发展到三十余万人,辽阔的东北大地到处都成了义勇军歼敌的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政权,牵制和延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全东北和图谋关内的进程。它打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表明了中国人民不可欺辱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全国人民反日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10.
一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则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地占领了东三省,炮制了伪“满洲国”。东北的沦丧,使中国1...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公开掠夺中国资财的同时,对中国实行货币侵略。在东北、华北日本实行的是元系通货政策,在华中、华南则主要发行军票及其变种货币“中储券”。本文就日本在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作一简单论述。一、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货币几乎独占了我国东北各市场,特别在南满铁路沿线及旅顺、大连一带,日本货币流通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时,由于奉票极度贬值,日本籍各银行随即大量发行纸币,流通到东北各地,加重了东北货币的混乱,控制了东北金融市场,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完全是依据所谓“日满经济一元化”的方针进行的。这个方针就是置东北经济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之内,使东北完全殖民地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整个东北,扶持成立了伪满洲国。基于伪满洲国与日本这种特殊关系,试图从伪满洲国角度分析,其在侵华战争中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伪满洲国是日本的物资供应基地;二是伪满洲国本身的战略地位。从而揭露伪满洲国实质是日本控制下的殖民政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东北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据1948年的资料记载,东北的煤矿埋藏量为160亿吨。煤矿资源遍布东北各地,从东北北部的札赉诺尔、鹤岗,到东北南部的抚顺、本溪、阜新、北票都有重要的煤矿。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抚顺地区已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到了辽代,抚顺的煤炭已被用来烧制陶器和铸造货币。古代的士法采煤业一直沿续到明清时代。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开始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掠夺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其间大体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05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这一阶段掠夺范围主要是在东北南部;第二阶段是从“九·一八”事变后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这一阶段掠夺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  相似文献   

15.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侵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通过满铁掠夺战略物资。“九·一八”事变后,其侵略势力逐渐扩张到整个东北。在日本操纵下成立的伪满洲国,完全控制在日本殖民当局手里。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侵略战争,加紧对我国东北进行经济掠夺。除了对农林资源进行疯狂地掠夺以外,对东北的牧业资源也不放过,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掠夺。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作为耕种和农业运输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而且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和动物性食品,在客观上对农业起着很强的制约作用。 作为日本殖民地的伪满洲国,虽然畜牧业不很发达,但是,在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牧业资源。土地是发展农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农业本身又是牧业的资源。广阔的东北三江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带来了优越条件。一望无际的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水草肥美,营养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由于畜牧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东北各地大量小生产的农户,几乎家家都饲养家畜家禽,并且种类也很多。大牲畜主要有马、牛(役牛、乳牛)、骡、驴、骆驼等;小家畜家禽主要有羊(山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具有革命传统的东北人民不甘心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纷纷拿起武器组织义勇军,转战东北各地,给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在同日寇浴血奋战的过程中,除了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外,也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同情和支助,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前,为配合对东北的经济扩张,日本以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为主导,整合中小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一套剥削、掠夺东北人民的金融体系。但其统一东北金融的野心并没有得逞,东北军政当局的抵制措施,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东北大地就燃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因此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爆发最早、结束最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投降这八  相似文献   

19.
序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国东北作为它南下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和北上图谋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为了构筑对苏进攻的战略态势,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关东军在当时的“满”苏国境战略要地设置了十余处国境阵地,并建立了14个国境守备队。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军事设施遗迹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和企图北犯苏联的历史见证。 一、日本关东军“满”苏国境阵地构筑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 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奉行通过朝鲜向中国东北扩张的侵略政策。 “九·一八”事变本质上,不仅是日本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武力吞并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反苏战略意图,即意味日俄继续在东北亚的战略对抗。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卵翼下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将东北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防卫圈,确立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反苏战略态势。以“对付北方敌人”自居的日本关东军立即向“满”苏国境地区渗透,在中苏边界上形成了日苏双方军事上的直接对峙。 为防备日本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苏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置于远东地区,投资近80亿卢布,在加快远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向这一地区移民并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法西斯军人石原莞尔是一个举足轻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日本至今还有其信徒对他倍加推崇,还有其他一些军国主义分子阴魂不散。因此,我们有必要揭露他在这一事变过程中的丑恶行径,使人们从历史事实中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接受历史教训,防止军国主义的历史重演,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和平、友爱、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