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制度、或者说.“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作为一个标准.来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并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一些想法.我的基本论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解决激励机制方面是相对成功的.而在解决经营者选择机制方面是不成功的.因此,下一步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经营者选择机制;第二.目前推行的“国有股份公司制度”不能解决经营者选择机制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将国家从“股东”(equity—holder)变为“债权人”(debtholder).同时开放直接融资市场,让私人投资者从债权人变为股东;第三.非国有企业“插足”国有企业和现有经理“买断”(managementbuyout)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比较可行的途径.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已被个人以各种形式所“占有”,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事实上的占有变成法律上的“所有”.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对国企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逻辑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标准模式,也没有一个最佳的单一治理模式。对于当代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说,在与国际化接轨,参照国外的成功治理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朱耀斌 《理论界》2004,(2):65-66
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进程,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初始制度安排、特点和改革路径表明,控制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其初始逻辑应当是从公司外部的制度环境、监督机制上加大治理的力度,以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当今国内大致形成两种主要公司治理的观点:单边治理和共同治理。这两种观点在公司治理的逻辑基础、治理主体、治理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私有产权、人力资本属性、公司治理内涵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主体“虚置”问题,单边治理观点在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上缺乏现实条件的支撑,因此应建立国有企业主体多元化的相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国国有企业需要或正在进行公司制改革。而就目前状况 ,我现行公司的治理结构效率是较低下的。因此 ,分析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基本因素 ,对建立规范高效的现代公司制度 ,无疑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越国有企业治理的政府主导模式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题中之义,其要义在于重新定义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治理边界,其实质则在于重新明晰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职能范围、责任担负与权利分配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权责利划分结构产生效应的界限.企业治理权威特征的变化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深化进程中暗含的微观逻辑主线,该主线得以延续的基本前提在于不断边际修正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治理边界.  相似文献   

7.
政府的职能与角色错位、公司治理结构仅具形似、市场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企业非正式制度惯性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深化的主要现实障碍。正确定位国有企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与功能、切实加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重视并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适应性建设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治理应当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在将党的领导落实于公司治理全过程,通过将党组织确立为法定治理主体,调整形成“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治理结构,更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治理双重目标。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能够有效缓解国有企业政企关系不分、代理问题突出、激励约束不足等问题,制度设立上具备合理性、必要性。想要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则需要将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与分类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相结合,形成制度合力,同时考虑将其融入集团运行过程中,构建出具备普遍适用性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深化的主要现实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职能与角色错位,公司治理结构仅具形似,市场治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企业非正式制度的惯性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深化的主要现实障碍。正确定位国有企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与功能、切实加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重视并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适应性建设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金融外部市场化推动国有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路对转轨实践的解释有限度,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需要探索新的解释理论。考察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及其变量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应成为解释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规律的一条关键线索,国有金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目前在国有控股以及对银行核心领导人事任免的绝对行政控制约束下,国有银行能否形成高效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需要在本文的理论解释框架下探索中央政府可能最佳理性介入的新形式,这就是“内部市场化”创新,即仿效一些国有企业对治理结构的探索经验,在银行内部培育市场,加强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绩效竞争、协调与相互监督。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公司治理认识的深化与国际公司治理的最新经验表明,股东利益的实现并不是健全的现代企业的唯一目标。中国一些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已然打破了改善企业公司治理“一股就灵”的天真设想。而与一般工商企业和西方的现代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本文力图在借鉴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公司治理最新成果与最新的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沿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演进的逻辑,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由来,尝试性地探寻对其的求解思路,以此求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2.
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通过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特殊性的分析,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要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必须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进展。改革实践表明,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到了必须进行企业创新的地步了。这种制度创新的本质,就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代替传统的企业制度。一、对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一般性考察国有企业的改革十五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1)“放权让利”;(2)利改税;(3)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企业进入市场。改革增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单纯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相比,李维安教授与他的课题组成员从公司治理原则这一更新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来研究公司治理,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问题。通过对公司治理中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政府决策的关系、公司治理与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企业制度创新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制订中国公司治理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制度保障。一、公司治理中实践探索、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南省108家由工厂制改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企业的调查显示,很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一)国有股过于集中;(二)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三)董事会操纵股东大会;(四)监事会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省国有企业公司改制后,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企业效益显著下降,有的甚至濒临破产。对此,笔者认为,要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必须构建一个责、权、利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的历史逻辑、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以及国有企业即将面临的竞争环境都决定,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进入规范构建治理结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至关重要的是突破传统体制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单纯片面强调外部监督的模式,突破片面强调约束而忽视激励的机制,突破片面强调法律强制而忽视具体操作指导的推进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原领导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国有企业在实行公司制改革过程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又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探索,创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当前 ,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后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 ,如股东的“最终控制权变异”、董事会运作不规范、监事不监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法律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任保平  李培伟 《学术界》2023,(10):85-100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从经济维度系统研究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政策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逻辑脉络是经济现代化下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的更高维度演进来推动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协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以整体发展观和人本逻辑遵循重构现代化的新格局。在理论逻辑方面,逻辑框架涵盖“客观必然性—目标导向—发展型式”三个基础维度,即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生产力的形成、以工业化为主线的四化协同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与政府治理的制度均衡。在实践逻辑方面,要以整体发展观开拓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以社会主义现代性替代现代化传统型,同时构建数字经济赋能生产力质量提升机制、经济结构升级赋能新发展格局机制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有效提升机制。在价值逻辑方面,要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足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判断,同时推动以共同体价值为基本遵循的共同现代化。在制度逻辑方面,推...  相似文献   

20.
必须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出发 ,坚持遵循国际惯例 ,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与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丰硕成果和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认识和解决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问题。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关键是理论缺位和制度缺陷 ,对此 ,必须走出误区 ,总结和研究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以股权人格化为核心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